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
城乡建设高质量专场文字实录
时间:2018-09-07 16:21 来源:江苏省政府办公厅 字体:[ ]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作为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江苏城乡建设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我们本场网络发布的主题是“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有请发布人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巡视员、新闻发言人杨洪海

杨洪海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本场主发布人杨洪海。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江苏城乡建设也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那么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如何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老百姓的宜居感受,包括城市住房、村庄环境面貌改善、城乡一体化、镇村交通等等都是其中重要的考量指标。今天,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带来的一本特殊的相册。

百姓住房作为城乡建设发展的缩影,在40年时间里,实现了从蜗居时代到住有所居的历史性跨越,圆了江苏人的“住有所居”梦。刚才这本相册,基本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住房状况的巨大变迁。

如果说数字的更迭反映了我省住房改革变迁的速度,那么以下这些标志性事件,则是高质量发展背后的动力支持,让我们来看一下这组资料。

【视频资料】1986年6月11日,颁发《江苏省城镇房地产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11月14日,印发《江苏省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江苏成为全国第一个全面启动房改实施方案的省份。2007年6月11日,出台《江苏省共有产权经济适用房试点办法》。2011年9月7日,在全国率先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2012年8月,在全国率先开展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工作。2016年11月16日,全省适老住区建设试点示范推进会召开。

杨洪海筒子楼、单元房、商品房……我们对于年代的记忆总是绕不开住房,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城镇住房这40年的变迁历程。

【视频资料】20世纪70年代末,江苏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居民住房投入严重不足。在知青返城和下放农村回城家庭大量增加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百姓住房总体水平处于历史低点,几代人蜗居一室较为普遍,有的甚至寄居他人“篱下”,住房质量差、配套差、环境差是那个年代的显著特征。

杨洪海:改革开放之初,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一方面是数量上的人多房少。当时,国家对住房建设的投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依赖政府统建和单位自建。另一方面,房屋品质也十分简陋。大部分住房是1-2 层砖木结构住房,少量新建住房中,也以3-4 层砖混结构的筒子楼为主。

【视频资料】当时,一些工厂、学校为解决职工住房紧张问题兴建了宿舍楼:一条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门口会摆放简易的蜂窝煤炉灶,楼道里长年被一种家居式的黑色笼罩,走廊上镶嵌着依次排开的房门,状如“筒子”,故而得名。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油盐飞溅、人声鼎沸,小伙伴们可以到处蹭吃蹭喝,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杨洪海:80年代,一些地方开始建设单元房,单元房的厨卫设施相对完备,属于自成体系的独立的成套住房。这一时期建设的这些成套住房,其中中小套面积大约在 40-60 平方米,大套面积大约在70-80 平方米,小区内的生活配套设施基本齐全,居住条件应该说上了一个台阶。与此同时,江苏也开始破题住房制度改革。

到了90年代,商品房时代才真正到来,“住房市场化”成为时代关键词,江苏住房建设也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视频资料】苏州桐芳巷旧城改造、常州红梅西村小区、南京龙江高教公寓等,成为这一时期住宅小区建设的代表。90年代中后期,小高层、高层住宅开始出现,设计、施工采用国家推广的“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住宅品质、质量进一步提高,住房困难得到大大缓解。

杨洪海:江苏房改坚持“迈小步、不停步”,从早期的提租补贴,到出售公房,再到全面停止实物分房,江苏住房开始迈入商品化的新时期。应该说,在推进住房商品化的进程当中,公积金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张照片里的老人,是原建设银行苏州分行的职工,她叫钱光达。1993 年,她用公积金贷款买了这样一套面积 65 平方米的住房,这成为江苏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个人产权住房的第一例。

【视频资料】1992年7月1日,南京市建立公积金制度,到1995年年底,全省所有市县均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推动了全省住房改革迈出新的一大步。江苏提出并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专户管理、开设个人账户等做法,被纳入国务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杨洪海:进入新世纪以来,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住房公积金制度不断完善。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环境和设施配套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住房品质进一步提升。商品住房供给不断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作为全国住房改革的“先行军”,江苏一手抓市场,一手抓保障,改革步伐迈得又快又稳。

【视频资料】2007年以来,江苏着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对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系统化设计,在全国率先构建了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七项指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制定实施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十二五”规划,持续推进棚改工作,改善了800万户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至2009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30平方米,为政府做好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托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江苏住房保障长效化推进的实践探索和试点经验,得到了国家多次肯定和推广。

杨洪海: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在全国率先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住房建设向更加注重环境质量、更加注重品质需求的方向转型发展。一方面全省着力解决城镇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经济和住房困难家庭由政府托底保障,到2015年底,全省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另一方面着力推动装配式住宅、成品住房、绿色建筑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建成了一批综合品质优良、环境优美、和谐宜居,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住宅小区。同时,为适应人口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也加快推进适老住区改造和建设。

【视频资料】五年来,全省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从35.2平方米增长到40.3平方米,住房成套率从91.1%上升到94.7%。省统计部门开展的公众抽样满意度调查显示,我省群众对住房的满意度达到86.6%,位居六大民生体系之首。

杨洪海:纵观40年的发展,接下来的这组数据和图表将给我们带来更加直观的感受。

【视频资料】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城乡人均住房面积从不足5平方米到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3平方米,从没有厕所、厨房的筒子楼到全省住宅成套比例超过90%,从80年代局促的小厅、小厕、小厨房户型到今天套型多样、风格多元、功能配套、水电气网等设施完善,环境品质不断提升的住宅小区。

杨洪海:改革开放40年,春风不仅吹过城镇,也吹进了乡村。尤其是“十二五”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

【视频资料】通过村庄环境整治及其提升行动,到2015年底,全省实现了18.9万个自然村环境整治全覆盖,所有村庄均达到“环境整洁村”以上标准,并基本建立了长效管护机制,建成了1300多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省“三星级”康居乡村,乡村环境面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在2015年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百姓满意度调查中,村庄环境整治满意率达到88.8%。

杨洪海:乡村的“里子”和“面子”都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通了自来水,装了路灯,进村的道路也不再泥泞,生活垃圾有人收、有人管,农村群众也有了跳广场舞的地方,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的传统文化、乡愁记忆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发展。“美丽乡村”这四个字,也饱含了人们对农村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视频资料】2013年以来,江苏分类持续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超过1000个、市级美丽宜居村庄超过1万个,29个村庄入选全国美丽宜居村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江苏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正从“一处美”向“一片美”转型。2016年,江苏首批通过了国家10部委联合组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考核验收。同时,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颁布了《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在此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行动部署,开展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试点工作,首批试点村庄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

杨洪海:让村庄的面貌美起来的同时,还要让农村的产业活起来。近几年,江苏休闲观光农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态势,既加速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改造提升,又促进了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

【视频资料】江苏休闲观光农业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逐步从功能单一的农业旅游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娱乐康养等多种功能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农委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建设美丽宜居休闲乡村为目标,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加强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休闲观光农业呈现出“产业规模扩大、供给结构优化、发展质量提升、领域功能拓展”的良好态势。截止2017年底,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8500个,年接待游客量1.5亿人次,综合收入超过420亿元,同比增长20%。全省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近100万人,其中农民92.3万人。

杨洪海:着力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品牌体系,江苏创建了20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2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80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兴化垛田、泰兴银杏、阳山水蜜桃、高邮湖泊湿地被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还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杨洪海:经济社会发展,交通始终是先行官。回顾改革开放40年,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如今,交通运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领域、基础保障和重要载体,将以更高质量推动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助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视频资料】着力交通保障,夯实城乡高质量建设之基,江苏已经行动起来。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工作作为一项惠民工程,通过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公交优先、政策引导等工作举措,使全省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体制基本建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运输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安全性能明显提高,农村交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更加便捷安全。

杨洪海:2003年,我省响应交通部提出的“让农民兄弟走上水泥路”的号召,掀起农村公路建设高潮。我们通过一组数据看一下江苏农村公路的“加速度”。

【视频资料】至2007年,提前3年实现交通部提出的“东部沿海地区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四级以上公路)”目标;2013年起,主动适应镇村公交运营、现代农业开发、乡村旅游发展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新要求,大力推动以单车道四级公路拓宽改造为双车道四级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提档升级工程,已累计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2.4万公里,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由19%提升至71%,新增加覆盖农村经济节点2600多个,基本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公路。至2018年上半年,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4.2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2.57万公里,居全国第一;农村公路桥梁5.9万座,居全国第一;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比例提高了40多个百分点,达到75%。

杨洪海:这张照片是郭庄开往王夏的镇村公交,2011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镇乡公交”这一农村地区公共交通的组织模式,并坚持以保障农村地区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在全国率先将“行有所乘”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大力推进农村客运通达工程,率先创新推广镇村公交发展工程。截至2017年底,全省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已经达785个,开通率达72.4%,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民群众经过一次换乘便可到达县城。

杨洪海: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发展的三次重大转型,我省城镇化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以苏南乡镇工业为带动的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二是以开放型经济为带动的大中小城市加快发展阶段;三是以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为引领的转型发展阶段。从1978年到2017年,江苏城镇化水平以平均一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不断提升。让我们来晒晒这张亮眼的成绩单。

【视频资料】城镇化率从13.7%提高到68.8%,高出全国10.3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从800万增加到5500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900多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3502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28∶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并轨;人口和各类发展要素不断集聚,对扩大内需、创造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城乡差距、造福人民群众产生了广泛的“乘数效应”。

杨洪海:当前,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我省也在积极探索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路子,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些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其中,人的部分,改革力度最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不断加快。

【视频资料】2013年,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累计制发居住证2600万张,占全国发放总数近一半,实现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全覆盖和全省范围“一证通用”。如常州市居住证可享受子女入学、计生服务、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公共租赁住房、机动车牌照、护照申领等9类14项公共服务。

杨洪海:不仅是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居住证的“含金量”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待遇”也大幅提升。

【视频资料】江苏在全国率先发布全省基层公共服务功能配置标准。扬州、镇江、南通、宿迁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100%安排公办学校入学,享受免费入学待遇。苏州市、县、学校共同筹资9000多万元,为75 所外来务工子女学校提档升级。南京市畅通农民工跨区域流动时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通道,建筑业农民工无障碍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常州市为连续工作3年以上、连续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的无房城市环卫工人家庭提供与城镇户籍家庭同等的公租房保障。盐城市被征地农民养老待遇实现“新老同标”“同城同标”。

杨洪海: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份大事记来了解一下。

【视频资料】1982年,江苏作出“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拉开了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序幕。

2000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把城市化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2005年,江苏全省城乡工作会议对城乡规划全覆盖作出重大部署。

2010年,江苏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将城市化战略进一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

2011年,江苏全省城乡建设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引领,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新格局。

2014年,召开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会议,印发出台《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

201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委把江苏、安徽两省和其他省、市、区62个城市(镇)列为首批试点地区,江苏全面启动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

杨洪海:改革开放40年,城乡建设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史无前例。在老照片和大数据的映照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天城乡面貌的巨大变迁。无论是苏南还是苏北,无论大都市还是小城镇,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开发、交通建设、乡村振兴,无一不显示出江苏在城镇化进程中坚实而有力的步伐。展望未来,江苏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更加聚力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聚焦住有宜居、乡村振兴、综合交通体系和新型城镇化,让发展惠及更多百姓,让百姓获得更多福祉。

主持人:感谢发布人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解读。当前,江苏城乡建设发展已经进入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全省上下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为交出江苏新答卷凝心聚力。感谢收看本期节目,敬请关注下一期“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专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