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政发〔2013〕72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充分发挥信息化和信息安全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的促进作用,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八项工程”的总体部署,以信息化和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为主要抓手,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和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信息化体制机制保障,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拓展信息消费增长空间,全面提升我省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二、主要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信息化总指数超过0.90,力争排在全国各省区前列。
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达到60%以上;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示范基地(服务产业园)100个,认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0家,试点企业1000家;农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
信息消费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应用消费指数达到0.92;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网络购物交易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
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新突破。省、市、县(市、区)政府部门主要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分别达到90%、80%、70%以上;70%以上的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达到90%;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4900万人,覆盖全省60%以上人口;省辖市全部建成城乡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并覆盖90%以上的县(市、区);创建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100项。
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大幅提高。行政村和自然村光纤通达率均达到100%;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实现全面覆盖;宽带普及率达到30%;完成县级以上城市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85%。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建成。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7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超过8000亿元,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业务收入超过5500亿元;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信息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比重达到30%。
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全覆盖,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检查、信息通报等基础性工作明显加强,安全事件应急指挥协同处置能力提升;数字证书发证数超过200万张;省灾备中心扩能扩容建设基本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容灾保障率超过85%。
三、重点任务
(一)以企业和园区为主体,深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1.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百千万”工程。积极推进研发设计和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普及推广。深入开展全业务流程信息化系统建设,促进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加快整合构建中小企业管理应用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2.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示范应用载体建设。积极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区、试验区,重点培育两化融合示范基地、服务产业示范园,促进信息技术在不同层面的深度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产业链完善、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两化融合评价体系,加强区域、园区、行业、企业两化融合绩效评估。
3.加快实施信息化助推节能减排工程。建立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源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系统,加快对传统产业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促进节能增效和安全、清洁生产。以钢铁、建材、化工为重点,建设和改造一批能源管理中心,实施集中扁平化管理。推进电能管理公共平台建设,创新电力需求侧管理方式,提高用电管理水平和电能使用效率。
(二)以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为重点,引导拉动信息消费。
1.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网络、软件、信息服务提升制造业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加快培植总集成、总承包、总服务等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围绕金融保险、商贸旅游、工业设计等服务业态,着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型消费。提升金融业信用信息共享和金融市场信息化服务水平,提高金融普遍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旅游、商贸、宾馆、餐饮、房产、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服务业,加快发展数字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服务业。
2.引导电子商务加快发展。鼓励工业、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集中采购和集中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积极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利用电子商务降低经营成本,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网络消费、租赁消费、电视消费等新型消费,促进网络购物、电子商务、远程服务等新型消费方式不断壮大。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综合性物流基地,实现产业与现代物流业互动发展。
(三)以信息化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大力推动信息化百项示范工程。围绕两化融合、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社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等信息化重要领域,推动建设100个在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的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基础信息资源建设和综合开发利用,动态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推动基础信息资源在信息化各领域的深化应用。
2.集约化建设信息资源基础设施。推动以市、县(市)域为主体,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和统一运营维护管理。加快构建地区综合性数据资源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土地矿产、住房交通等专业性信息资源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部门,依托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公共数据中心,整合构建综合性云计算服务平台,逐步实现设施集中、应用整合、数据共享、管理统一。
(四)突出加强社会管理,深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
1.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和共享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省、市级电子政务内外网,实现与中央级政务内外网的安全联接与有效联通。完善宏观经济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监督等重要业务系统。鼓励、支持基层电子政务集中统一开发和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普遍开展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完善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
2.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深入推进“一网三库平台”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服务平台建设,将社会管理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结合,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统筹推进全省城市智慧化建设,提高“智慧城市”整体建设水平。
3.大力发展民生领域信息化服务。加快建设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构建基于健康档案的市、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推进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应用为重点的医院信息化,为城乡居民提供系统化、连续性、全过程的健康服务。建立健全食品和药品管理系统,提升对重要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能力。大力推广和普及应用社会保障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以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为龙头,提升就业和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跨地区、服务城乡一体化的全省公共交通“一卡通”建设,推动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效能。促进金融IC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民政综合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平台,促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
4.加快发展先进网络文化。以网络出版发行,游戏、动漫产业为重点,做大做强新兴网络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加强网络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多媒体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手机媒体等新型业务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建成地面数字电视省级覆盖平台,加强文化、科技、教育等公益性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发利用,构建先进的互联网文化、教育和科研环境。
(五)突出信息兴农惠民,深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
1.加强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展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生产的全面感知、智能处理。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持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农业网站和农产品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政策宣传、科技推广以及气象、农产品价格、农资市场等信息服务。
2.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坚持公益性与市场化并举,引导各方力量,建设纵向贯通省、市、县、乡镇、村5级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技术适用、功能完备、服务多元的农用信息终端研发与产业化,面向农村开发推广实用、价廉的信息终端,实行优惠的资费政策,大力提高农村地区信息终端普及率。
(六)以宽带融合为导向,加快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1.加快实施“宽带江苏”普及提速工程。推动全省城乡光纤网络建设,提高骨干网整体容量和多业务承载能力。打造光纤化、宽带化接入网络,全面提高接入带宽、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加快无线城市群建设,广泛开展TD-LTE规模商用示范。加快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网络整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加大信息基础设施与其他基本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建设推进力度,开展各类设施集约化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快推动部署下一代互联网。以重点地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先导,联合各高校、运营商网络共同加速进行现有基础网络向IPv6改造,推动现有业务逐渐向IPv6网络过渡,适度超前实现全面IPv6化。建设基于IPv6的三网融合基础业务平台,加快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融合类业务应用。联合重点终端厂商,加大对IPv6的支持力度,加快实现现有终端IPv6化。
3.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加强网络建设统筹规划,鼓励和引导电信、广电企业大力实施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和双向化改造工程,大力促进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以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促进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积极开展融合业务创新、合作模式创新。以IPTV、手机电视、云媒体电视业务为重点,完善融合业务平台,努力营造公平市场环境,促进全省推广普及。
(七)以物联网、云计算为龙头,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抢占物联网产业制高点。突出抓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核心关键技术突破、物联网产业培育、应用示范工程推进和服务支撑体系构建,加快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打造一批物联网技术创新“国家队”,加快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集聚,促进物联网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和集约发展。
2.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壮大。整合省内云计算全产业链资源,以产业基地、骨干企业和重大示范应用为抓手,突破云计算关键技术,深入实施“腾云计划”,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发展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动、政府基金引导的模式,培育IaaS、PaaS、SaaS基础服务、智能云终端制造的云计算产业生态系统。
3.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发展。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培育产业新增长点,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大对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推动集成电路、平板显示、现代通信和网络、计算机、新型元器件等优势产业高端发展。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集成创新资源和力量开展前瞻性、先导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4.加快软件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搭建产业研发创新平台,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江苏虚拟软件园公共服务向其他软件园区和中小型软件企业延伸。推动工业软件与信息服务在传统行业的示范应用,组织我省工业软件产品与重点工业行业开展对接。以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为先导,加大扶持力度,分批、分阶段组织实施软件、云计算和物联网应用服务示范工程,形成通用、标准、自主可控的应用服务。
(八)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
1.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全省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强化技术防范,制定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严格安全管理,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强化下一代互联网本省落地建设规划和管理,逐步建立完善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2.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管理。严格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保密管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准入机制,落实政府网站统一标识制度,督促完善政府网站开办审核、备案、检测和举报管理机制。加强政府机关互联网接入安全保密管理,大幅缩减互联网接入口数量,建设省、市两级政府机关互联网集中接入平台,强化安全监控、保密检测和应急保障。制定政府部门间业务专网接入互联安全规范,保障政府部门间业务专网安全接入互联和信息共享应用。落实政府机关及涉密单位互联网信息发布保密审查制度,建立互联网及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配合调查和泄密情况报告机制。按照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加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管理,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强化涉密信息系统审查机制。
3.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加强核设施、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以及物联网应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安全防护和管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监管。由省信息安全主管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保障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对全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工作的培训、指导、监督和检查,强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和标准实施,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产品开展安全测评,建立并实施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4.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部门间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保障信息资源共享安全。明确敏感信息保护要求,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严格规范企业、机构在我国境内收集数据的行为。在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开展个人信息保护试点。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管理办法研究,加强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的宣传普及,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5.夯实网络和信息安全基础。推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等基础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和自动化,加强督促检查。切实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加强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和效能评估。建设省级信息安全应急指挥平台,提升政务网站及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平台的预警监测能力。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预警、通报、报告重大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和漏洞隐患。加强对全省灾备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扩建省容灾备份中心,满足省级重要信息系统同城数据灾备需求;建设省灾备中心同省异地分中心,开展应用级灾备建设试点。加强省信息安全攻防实验室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攻防技术水平。建设全省IP地址和域名基础资源库。加强基础通信网和公共互联网统一管控平台建设。
6.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扩大电子证书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市政服务等重点领域中的应用范围。制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规范,建立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诚信评价机制。按照“满足需求、方便使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中的应用。
7.提升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队伍、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评估检测技术装备水平,提升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充实监管力量,倡导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
8.加快信息安全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加大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积极培育信息安全品牌和骨干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安全咨询、测评认证、风险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规划建设江苏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信息安全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加强国产自主安全可控产品推广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信息化和信息安全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市、县(市、区)信息化领导工作体系,落实信息化主管部门在信息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与规范建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常态化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在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加强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推行政府部门信息主管(CIO)制度,健全信息化高级专家顾问团队和信息化服务技术支撑机构。
(二)建立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将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并切实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将信息安全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地区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测评指标体系,定期对全省各地、各部门和重点行业开展信息安全工作绩效、保障能力测评。
(三)完善信息化法规制度。全面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已出台的信息化法规、规划和相关政策,统筹推进全省经济社会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贯彻实施《江苏省信息化条例》《江苏省政府信息化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明确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内容、要求和权利、义务,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应用规范开展。加快促进信息消费、城市智慧化建设等一批法规政策发布实施。集中各方力量,加大扶持力度,分批次、分阶段组织推进信息化重大示范工程,促进应用、技术、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
(四)加大对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安全保障的支持引导。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支持跨部门、跨行业重点领域重大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与业态创新培育、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公共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核高基”重大科技专项、云计算示范工程、电子发展基金支持,省级科技、现代服务业等专项引导资金要加大对信息安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等重要基础性工作的支持。各地、各部门要将基础性、公益性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服务和检查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五)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省软件产业“育鹰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培育更多的信息化领军人才。加大海外引智力度,引进一批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到我省创业发展。鼓励省内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办学,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强化信息技术管理岗位、技术应用与服务岗位的业务培训。加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可控型信息安全人才,将信息安全知识技能培训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体系。广泛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