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水利厅等部门关于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06-14 10:22 字体:[ ]
苏政办发〔2013〕11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省水利厅 省发展改革委 省农委 省财政厅
  为深入贯彻2011年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2〕55号)要求,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美好江苏建设,真正把节水灌溉作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现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一)推进农业节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35%。但对照农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全省农业节水工程体系尚不完备,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特别是农业节水的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较为欠缺,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节水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引进农业节水先进设备,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科学技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提供基础保障。
  (二)推进农业节水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规模化节水等工程措施,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照农业生产规模化布局、机械化作业的要求,特别是对照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的要求,农业灌溉设施仍相对滞后,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节水,实施农业灌溉规模化、精准化,不仅能直接节省农业灌溉成本、减少农民用工投入,而且能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三)推进农业节水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传统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导致化肥、农药大量流失,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大规模兴建防渗渠道、管道工程及喷滴灌设施,不仅能节省土地、降低能耗,还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灌溉保证率。要把大力推进农业节水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调整农业用水理念,改变农业用水灌溉方式,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二、总体要求
  (四)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宗旨,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严格水资源管理,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完善农业节水机制,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模式,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综合措施,强化农业节水科技支撑,创新农业节水工程管理体制,健全基层水利服务和农技推广体系,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农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协调发展。加强政府对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特别是农户积极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管理。加强部门合作,整合各类资源,共同推进农业节水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分区实施。各地根据自然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布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区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兼顾节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坚持突出重点,示范推广。以水资源短缺、节水灌溉发展基础好、地方政府和农民积极性高以及节水增效显著的地区和主要农作物为发展重点,集中连片建设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实行规模化发展。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加快节水技术推广。
  ——坚持建管并重,保障良性运行。建立健全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完善农业节水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助等政策措施,做到管护主体明确、权责清晰、机制完善、经费落实、管养到位,确保工程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六)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负增长,争取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3个百分点,即达到0.58以上;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65万亩,其中,新增低压管灌面积178.6万亩、喷灌工程灌溉面积50.9万亩、微灌工程灌溉面积72.9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3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每个县(市、区)力争建成万亩以上节水灌溉示范区2至3处,项目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5以上。
  到2020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4419.5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负增长,争取每年下降1至2个百分点;淮北、沿海、丘陵地区灌溉保证率大于80%,其他地区大于90%;全省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0以上。建成农业生产布局、用水效率与水资源条件相一致,灌溉方式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农机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具有江苏特色的高效的农业节水灌溉体系。
  三、分区指导
  (七)南水北调供水区。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小于蒸发量,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严重紧缺,同时,该区大中型灌区分布集中且数量较多。要通过优化水源调度、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措施,缓解水资源短缺局面。对直接供水区灌溉,以京杭运河北调水源及沿线调蓄湖泊水源为主,应注重对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置。补给供水区灌溉,以拦蓄地方径流、利用回归水、地下水或其他外来水源为主,不足部分以北调水源作为补充,要注重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合运用。补水供水区的库塘区,主要分布在淮北山丘区,应注重雨水利用,健全完善蓄、引、提“长藤结瓜”灌溉系统。补水供水区的井灌区,以抽取浅层地下水为主要灌溉水源,要重视机井规模位置论证与地下水动态平衡监测,同时,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缓解灌溉水源不足问题。
  (八)里下河区与盐城渠北区。该区干旱年份水量仍然紧缺,农田灌溉得不到保证,并引发沿海垦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里下河腹部地区应着重小型机电灌区的标准化建设,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同时,结合里下河水系整治、灌区配套改造与圩区治理,积极发展生态型节水农业。沿海垦区要针对干旱年份水量紧缺的特点,加强农、林、牧业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坚持洪涝旱碱兼治,开挖深沟深河,形成网络,平底河道,分级控制,实行梯级河网化。要合理控制沿海挡潮闸,平时关闸蓄淡,涝时开闸排水,提高灌溉水源保证率。积极开展骨干灌排渠系整治与建筑物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及其他各类适用的田间节水工程措施。
  (九)通南沿江高沙土区。该区土壤沙性较大,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引水河道容易淤积,干旱年份灌溉用水得不到保证。应全面推广管道灌溉技术,在加大内部河道整治、河道疏浚力度的同时,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河、岸、坡、堤综合整治,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建立“乔、灌、草立体配置,网、带、片有机结合”的高效生态防护体系,提高河网水系的供水输水能力,保障灌溉引水要求。
  (十)苏南平原区与圩区。苏南地区降雨较多,水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季节性干旱和水质性缺水常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该区灌溉以诸多小型灌区为发展重点,要积极实施以减轻水体面源污染、加快农村水利现代化进程为目标的田间节水改造,大力推广低压管灌或管渠结合灌溉模式,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城郊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蔬菜基地,可与农业现代化园区相结合,以经济效益为导向,鼓励企业参与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措施。
  (十一)丘陵山区。该区地势较为高亢,主要依靠本地塘坝蓄水灌溉,干旱年份需要多级提水补充灌溉不足。要以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山丘区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灌区建设。要坚持“建塘筑库,以蓄为主,以提补蓄,库塘相连,长藤结瓜,蓄、引、提、调相结合”的原则,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长藤结瓜”灌溉系统,注重库塘河湖水量联合调配,加强蓄水、补水工程配套与改造,科学拦蓄地表径流,提高蓄水工程复蓄次数和雨水利用率。大力整治库塘及骨干翻水线,提高山丘区的灌溉水源保证率。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推广喷滴灌工程与管道灌溉工程,发展丘陵特种经济作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四、体系建设
  (十二)完善水资源有效供给和科学配置体系。坚持节约用水、高效用水,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考核用水定额,科学、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使农田用水利用率提高5%-10%。南水北调沿线直接供水区应注重对长江、洪泽湖、骆马湖水资源统一调度、优化配置。淮北平原补水供水区应注重地表水、地下水的联合运用,地下水开采应以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为主,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利用雨季洪水人工补给地下水,逐步做到采补平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井渠结合,实现引水、蓄水、提水相结合。山丘区应大力发展集雨工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苏锡常地区应积极推广节水、生态农业,注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三)完善适应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体系。根据各地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将节水增产增效作为农作物品种选定的重要因素,优化配置水、土地、光热、种质等农业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种植结构以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需多级提水的水资源短缺地区,要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鼓励发展耗水少或附加值高的农作物。生态、灌溉水质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大力发展创汇农业。要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条件,科学安排商品粮、棉、油、菜等基地建设,避免加剧农业用水供需矛盾。
  (十四)完善因地制宜的节水灌溉工程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水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大中型灌区应加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提高灌溉设计保证率和灌溉水利用系数。粘壤土区输水渠道整治,宜采用粘壤土压实防渗。在基本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积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和管渠结合灌溉模式。速生蔬菜、名特瓜果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区,应发展喷滴微灌工程等高效节水措施。山丘区坚持以蓄为主,修建雨水集蓄工程,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各类渠道防渗、管道灌溉和喷微灌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苏南圩区应与农村水利现代化相结合,发展现代灌溉技术。里下河地区应结合河道整治、建筑物配套,建设绿色农业创汇基地。
  (十五)完善高效实用的节水农艺技术体系。以高效用水、生产优质农副产品为目标,积极推广实用节水灌溉与节水农艺技术。根据水源条件,合理安排当地耕作、栽培制度,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品种。采取深耕松土、中耕除草、秸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推广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减轻水土流失。采取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等措施,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在淮北山丘区等严重缺水地区,可推广抗(耐)旱、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完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监测,为实行测墒灌溉、抗旱减灾提供依据。干旱年份可推广施用生物抗旱剂、土壤保水剂,合理抑制作物蒸腾,减少作物水分消耗,提高土壤吸收和保持水分的能力。
  (十六)完善以农业节水为核心的农村水环境保护体系。以农业节水为核心,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土保持、土壤改良、地下水超采控制等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水环境信息系统,对地下水、县管主要河道水质、水量、水位进行动态监测、总量控制,使地下水限量开采,动态基本平衡。努力提高农田防护林网建设面积、河堤坡植物防护率,改善农村水环境。全面治理水土流失,进一步改善我省山丘区和高沙土地区的农村水生态环境,保护灌溉水源,促进农村水环境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七)完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的农业节水灌溉管理体系。深化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构建以优化配水、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农业灌溉用水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与集成中的主体作用,使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以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依据,每年制定下达各县域年度农业灌溉水量分配方案和用水计划,并严格执行。加快推进灌溉按方计量、按户收费进程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步伐,建立适合各地实际的灌溉计量体系。
  五、建设重点
  (十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以推进“田间工程标准化、灌区管理信息化、灌溉配水科学化”为目标,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步伐,力争到2020年年末,基本完成我省29个大型灌区和99个重点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十九)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按照“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要求,积极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到2020年,全省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82万亩,其中,低压管灌工程322万亩,喷灌工程185万亩,微灌工程175万亩。
  (二十)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在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建设项目中,积极争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重点建设农田水利“最后1公里”末级渠系及配套工程,保证农田灌溉用水。
  (二十一)推进其他投资渠道农业节水项目建设。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资源整合,统筹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现代农业示范、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扶贫开发等项目实施,建设一批规模化的高效节水灌溉和农业节水工程。
  (二十二)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工程建设。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优势,建立企业与用水户广泛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大力开展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灌区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灌溉控制3S技术、雨水利用和田间量水设施等关键技术研究,为农业节水灌溉发展储备技术。建立农业节水科技园区、节水基地,完善原有灌溉实验站,开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管理的试验与推广,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技术、管道灌溉技术、喷微灌自动控制灌溉等比较成熟的农业节水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等平台,完善喷滴灌设施和施肥系统,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节水技术,缩小发展差距。
  六、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将农业节水摆上重要位置,及时研究解决农业节水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地要结合地方实际,及时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各级水利、发展改革、财政、农业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农业节水工作。
  (二十四)制定相关规划。各级水利、农业等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水资源承载能力,按照以供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原则,及时制订节水灌溉、旱作节水农业等相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经专家审查和政府审批后,作为安排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和整合相关资金的重要依据。规划要与流域、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总量控制指标相适应,与抗旱、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发展、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节水型社会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二十五)加大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投资的基础上,地方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物节水农业示范等投入。按照2012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从投入政策上积极支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通过项目带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农民积极投资投劳参与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落实好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大力支持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积极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适当补助政策,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二十六)深化改革创新。要深化水管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经费保障、管理规范的运行机制。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租赁、承包等方式,不断创新工程管理模式。持续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切实加快乡镇水利(务)站建设步伐,尽快建立健全以基层水利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队伍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三位一体”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
  (二十七)抓好典型示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禀赋等,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节水增效示范县等项目为依托,集中建设一批“设施先进、集中连片、管理科学、服务健全、推广有力”的规模化农业节水灌溉科技示范区,引导全省农业灌溉节水工作积极开展。
  (二十八)强化监督考核。结合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农业节水灌溉的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下年度项目和投资计划安排挂钩。对在发展农业节水中作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对严重破坏农业节水设施、违反节水有关规定、扰乱用水秩序的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建立农业用水和农业节水监测评估制度,实行年度监测和定期评估,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十九)加强宣传教育。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业灌溉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氛围。围绕水与生命、水与粮食、水与生态等主题,大力普及农业节水灌溉知识和先进实用节水方法,广泛宣传各地农业节水成效、经验和做法。依托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力量,开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技术培训,提高农业节水灌溉专业管理和技术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