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勇省长在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1-09-30 09:45 字体:[ ]

李学勇省长在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
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2011年9月30日)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六个注重”、大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形势下,省政府召开全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主要是动员各级、各部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细化工作举措,加大推进力度,确保“六大体系”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在讲到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时,总书记特别指出:“江苏提出今年要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10件实事,就抓得很实在,关键是要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深入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确定实施包括民生幸福工程在内的“八项工程”。推进民生幸福工程,重点是实施“一个计划”、构建“六大体系”。“一个计划”就是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这是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最大的实事;“六大体系”就是完善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体系建设,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长远和根本性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决定加快构建“六大体系”,其目的就是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在全省基本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系统化设计,就是统筹考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各个主要方面,加强科学规划和整体设计,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协调性。制度化安排,就是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着力健全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为保障民生体系的统一、协调、高效运转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规范化建设,就是在建设目标上充分考虑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内涵,在建设过程中实行工程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力求体系建设定位准确、操作规范。长效化推进,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积极作为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形成一种常规的、长效的机制,确保体系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5年实现大突破。
        省委、省政府对构建“六大体系”高度重视。罗志军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今年7月,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对“六大体系”的定位、目标、重点、制度、保障等分别进行了研究,强调要立足当前办好实事,着眼根本构建体系,认真落实好民生幸福工程。8月初,省委常委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由相关副省长牵头、有关部门负责,各市积极参与,研究制定了“六大体系”的实施意见,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8月中旬的全省领导干部学习会上,省委、省政府又对推进民生幸福工程进行了具体部署。最近一段时间,省政府对“六大体系”实施意见逐个进行专题讨论,相关文件经修改完善后已陆续下发各地、各部门贯彻。根据实施意见,我们要加快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服务优质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构建制度完善、政策健全、供应有序、进退规范的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主体、信息服务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下面,我就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先讲几点意见:
        一、把构建“六大体系”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出位置
        加快构建“六大体系”,既是中央对江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省委、省政府从“两个率先”大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切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第一,构建“六大体系”,是率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当前,江苏正处于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文化、生态的现代化,最根本的是人的现代化。这些都对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构建“六大体系”,力争率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对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构建“六大体系”,是抓好大事实事的具体体现。今年4月份,省政府全体会议提出,要把扎实抓好大事实事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抓好大事实事,就是要突出重中之重,着力抓好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事项,抓好具有突破效应的重大任务,抓好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工作,特别是要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实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构建“六大体系”,就是政府必须突出抓好的大事实事之一。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这些年,我们办了很多实事,今后要把构建“六大体系”作为最重要的实事来抓,每年确定办好的具体实事,都要坚持按照这个总框架来设计,紧紧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各级、各部门要把体系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抓手,切实把这件大事实事组织好、实施好、落实好,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第三,构建“六大体系”,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必然要求。这些年来,江苏不仅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而且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做得比较扎实,为我们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比如,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近1个百分点,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个全覆盖”,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处于领先位置,住房保障实现两个“应保尽保”,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位居全国前列,等等。进入“十二五”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有条件、有基础、也有必要,通过“六大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的水平,使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
        第四,构建“六大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人民群众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显著改善了生活。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基本公共服务既有供给不充足、制度不完善的矛盾,也有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享受不均等的问题。随着“两个率先”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享受更高水平、更加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城乡居民的需求变化,积极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通过构建体系,从根本上来解决问题,努力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一些,民生保障水平更高一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强一些,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当前推进“六大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加快推进体系建设,要善于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周密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实施,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目前,“六大体系”的实施意见已经下发。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抓紧研究制定推进体系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政府工作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切实做到上下联动抓推进、一级一级抓落实。省级各主管部门要根据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分解年度目标,明确年度任务,落实年度工作,使体系建设每年都有目标、有抓手、有措施、有成效。
        第二,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坚持从当前条件最具备、群众最期盼的事情做起,每年兴办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事好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体系建设就在身边,感受到体系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终身教育体系,要从目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抓起,着力解决“入园难”、义务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就业服务体系,要从重点群体抓起,突出大学生创业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体系,要继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实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提高社会救助标准,突出抓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体救助。医疗卫生体系,要继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扶持经济薄弱地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住房保障体系,要加快推进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下决心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养老服务体系,要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各地、各部门要把这些问题作为当前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全力以赴推进,尽快收到成效。
        第三,要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是我们重要的工作方法。要根据体系建设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在深入总结已有经验基础上,筛选一批试点地区和单位,加强分类指导,加强政策支持,加强组织推进,积极探索体系建设的路径。根据有关部门初步提出的方案,在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就业援助和帮扶农村就业困难群体转移就业,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选择一批试点,鼓励先行先试,树立体系建设的标杆和榜样,为全省各地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第四,要积极构建信息化平台。推进体系建设,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非常重要。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比较高,这方面的起点也应该更高。要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覆盖全省、联通共用、安全可靠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现有网络资源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等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推动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方便群众使用和互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信息化平台。
        第五,要着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建设是为人服务的,体系建设的关键也在于人才。当前,我省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比较丰富,而社会事业领域特别是与体系建设相关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尤其是民生和社会事业工作队伍建设,确保体系建设在基层有人管、有人抓、抓到位。加强窗口服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业务能力和服务效能,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更好地满足体系建设需求。
        三、为推进“六大体系”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加快构建“六大体系”,是一项涵盖面广、政策性强、关联度高、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各项保障,有力有序推进。
        一要加强组织协调。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快形成由政府领导牵头、职能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组织协调和协作机制。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加强统筹协调,各分管负责同志要投入更多精力,确保体系建设每一项任务都有部署、能落实、见成效。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等牵头部门,要切实承担起主要责任,积极主动加强规划指导、政策设计和督查落实,努力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形成推动工作落实的整体合力。省委、省政府已决定每年组织检查考核,将“八项工程”建设评估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内容。各级、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细化督查考核制度,确保责任、措施、资金落实到位。各地每年要向上级党委、政府报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向同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工作进展情况。
        二要加大投入力度。民生领域是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必须优先保证。要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年加大民生投入,重点向“六大体系”建设倾斜,宁可在其他方面减少一些开支,也要把这方面的支出留足打够。省级财政支出70%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地方各级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比重也要逐步提高,各地土地出让收益金要有更大比例用于民生投入。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薄弱领域、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公共服务经费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确保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处理好积极作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按照“当前可承受、未来可持续”的要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确保体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要强化政策支持。高度重视政策保障,着力在“完善、落实、创新”上下功夫。“完善”,就是要抓紧完善有利于体系建设的政策。具体来说,要着力完善便民惠民政策,从教育资助和费用减免、就业创业服务和培训、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入手,为群众创造更多的便利;着力完善项目推进政策,在投资、财税、金融、用地、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体系建设相关项目给予大力支持;着力完善基层扶持政策,把财力、物力和各方面资源更多地投向基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和合理布局。“落实”,就是要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要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实施细则不具体的要抓紧细化,贯彻落实不到位的要严格问责,促进政策执行的高效化和政策效应的最大化。“创新”,就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体系建设的需要,尊重基层首创,鼓励先行先试,加强学习借鉴,不断创新政策举措,为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支撑。
        四要完善体制机制。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六大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促进体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要抓紧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对体系建设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面上工作具有广泛促进作用、对长期工作具有规范引领作用的重大政策,要适时上升为法规制度;对体系建设中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包括什么时间节点完成什么任务、做好哪些工作、达到哪些要求,要及时明确为目标落实制度;对体系建设中各级、各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也要尽快建立责任分工制度。要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区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主要保“基本”,“非基本”的放手交给社会和市场。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项目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六大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模式多样化的格局。由政府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也要深化改革、提高绩效,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逐步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形成有序竞争、多元参与的局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加快构建“六大体系”,主体是群众,重点在基层。只有群众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办好;只有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才能赢得群众支持。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群众参与的载体、渠道和方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建设。要深入基层面对面宣讲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惠民举措,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各项决策措施更加体现群众意愿、得到群众支持、吸引群众参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加快构建“六大体系”,事关民生幸福,事关发展全局。我们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立足当前办实事,着眼根本建体系,统一思想,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确保“六大体系”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5年实现大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出切实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