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省长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10-09-07 15:56 字体:[ ]
            罗志军省长在省政府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21日)

  这次省政府全体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上半年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动员全省上下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全力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确保实现省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

  一、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全省经济运行总体上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积极向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协调性增强,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9万亿元以上,增长14.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2亿元,增长2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5%。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基本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工业生产快速回升,企业效益稳步提高,实体经济正在全面复苏。今年以来,我们继续紧紧抓住工业这个重点不放松,加大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加大分类指导工作力度,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优势行业、优势企业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8.3%,增幅高于去年同期6个百分点,高于2008年同期1.9个百分点。主要行业增势稳定,38个工业大类行业全面增长。工业用电量大幅回升,同比增长20.6%,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和2008年同期提高24.2个和11.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量明显增长,航空运输完成货邮吞吐量同比增长29.3%,远洋货运周转量增长22.8%,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8.8%。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1.8%、49.6%和63.9%,其中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实现利润均增长1倍左右。

  (二)内需明显扩大,外需逐步恢复,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努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全面贯彻国家促进消费八个方面的政策措施,突出抓好消费重点和消费热点。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汽车、家电、通讯、旅游等消费市场持续升温,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销售额、补贴额均居全国试点省份第一位。认真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万亿元,增长23.5%,新开工项目个数、计划总投资、完成投资分别增长18.1%、65.3%和48.9%,200个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以“两港两场”和铁路为重点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沪宁城际高铁通车运营,无锡海力士三期、昆山龙飞高世代线、扬巴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促进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全省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4346.2亿元,贷款余额接近4万亿元,同比增长18.3%。加大外经贸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全省进出口已连续八个月实现月度正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49.1%,其中出口增长44.4%;实际到账外资152亿美元,增长16.5%;境外投资规模达10亿美元,增长132%。

  (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坚持把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召开全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会,研究制定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推动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上半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万亿元,增长40%以上。其中太阳能光伏增长72%,风电装备增长195%,新型环保装备增长94%,生物技术制药增长51%,软件增长40%。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顺利推进,有100多家企业进入了传感网产业链,今年产业规模可达260亿元。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份建设的机遇,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着力增强经济增长的创新驱动力。对加快人才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做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要求、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省财政今年新增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增加到21亿元,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4亿元。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12万亿元,增长42.7%;企业专利授权量增长185%,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33%。

  (四)“三农”工作保持良好势头,沿海开发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巩固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全省夏粮总产221.1亿斤,比上年增加0.4亿斤,历史上首次连续七年增产。秋熟布局落实较好,预计秋粮面积4424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355万亩,比上年略有增加。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75万亩。农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3800多家,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168.4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农民创业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超过35万人。把沿海开发作为推动区域共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突出抓好以港口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试挖工程全面启动,洋口港、大丰港等沿海港口建设步伐加快,临海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通榆河北延工程贯通送水,连盐、沪通铁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滩涂匡围首期工程启动实施。积极推动沿海招商签约项目落地,南通中远船务、中天科技、华锐风电盐城基地等重点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在大项目、大产业的带动下,苏中苏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援藏、援疆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支援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五)节能减排措施扎实,太湖治理力度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区和重点用能单位。深入开展第二轮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列入计划的小火电、炼铁、炼钢、水泥等落后产能关停工作有序推进。加快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完成915个重点减排项目。预计上半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0%和47%。坚持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明确了“两个确保,一个下降,一个改善”的年度治太目标。4月份太湖进入应急度夏以来,沿湖各地和有关部门全面进入实战状态,全力抓好应急防控措施、工程建设措施、执法监管措施“三个落实”。目前,太湖流域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三类水标准,湖体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88%,同比提高15.5%。

  (六)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9.8万人,同比增加6.5万人;6月末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72.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比上年末略低。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12%以上,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45元,苏中、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55元以上。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五大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城镇居民医保覆盖率达到97%,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62.7%。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全省新增和在建廉租住房12235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9万户,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6.7万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4.49万间(套),完成城市危旧房改造417万平方米,实施保障性住房用地应供尽供。完善和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准定额提高到小学370元、初中610元。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启动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建设项目,继续扶持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大力支持示范性养老机构及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省美术馆新馆正式向社会全面开放。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江苏活动周”文化活动。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和农村六件实事工程加快实施。高度重视涉企矛盾,研究制定维护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工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总的看,在宏观形势错综复杂、重大挑战接连不断的情况下,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巩固和发展了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而且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领导经济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的信心进一步增强,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全面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尽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明显成效,但当前经济形势仍然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并存。

  一方面,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正在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世界经济逐步回暖复苏,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如果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不发生大的意外事件,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有望转负为正。在多数国家经济趋于回升的形势下,我省主要出口市场增势稳定,对部分新兴市场出口已达到2008年同期水平。我国经济总体持续向好,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下一阶段还将进一步落实两年投资计划,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将继续显现。上海“世博效应”不断放大,必将有力地推动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我省经济增长的自主性增强,三大供给稳定上升,三大需求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普遍高于年初预期。我们必须充分看到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另一方面,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发展中“两难”问题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都超过预期,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缺乏可持续增长动力,国际经济和贸易很难在短时间内全面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家近期出台了多项调控政策,对当前发展的叠加效应需要我们密切关注。我省经济全面恢复正常运行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部分重点指标增速趋缓。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较高,但这是在去年同期较低基数上实现的,总体上仍属于恢复性增长。随着政策效应进一步释放和去年同期基数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重点指标增速出现回落。二是生产要素趋紧矛盾逐步凸显。全省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9%,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此外,土地资源不足、环境压力加大,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倒逼因素,也是影响当前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制约因素。三是外需持续增长难度加大。受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主义加强、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影响,预计下半年出口增幅可能出现回落。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自身推进外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还不够快,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够强。“两自”产品和终端产品偏少,企业缺乏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今年以来全省30种主要出口商品中有13种出口价格逐渐走低。四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存在不确定因素。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农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加上气候不确定性,秋粮在较高基数上继续增产难度加大,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五是房地产市场走势仍需密切关注。进入5月份以来,全省商品住宅成交量大幅减少,房地产税收增速逐步减缓,1-6月累计环比增速逐月下降。考虑到政策效应以及税收对市场变化的滞后反应,下半年房地产税收增速将进一步回落,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将逐步加大。六是社会建设和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需要高度重视。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呈多发、蔓延趋势。受部分地区“涨薪潮”的波及和影响,企业内部矛盾有所增多。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事业单位改革、军转安置等领域的信访问题仍比较突出。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我们是一个重大考验。

  总之,我们要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经济形势,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未雨绸缪,沉着应对,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发展难题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面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保圆满完成“十一五”各项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还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都必须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要继续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巩固发展回升向好势头,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平稳运行。

  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一阶段,国家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同时,将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回升。要结合江苏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和联动效应。要完善财政调控机制,重点落实好中央新增扩内需项目配套资金和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重点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重点抓好政策带动性消费。近期要抓紧实施项目评审,确保财政资金按期落实到位,尽快发挥效益。对财政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要继续进行跟踪管理和绩效评价,保证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加强和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管理,尽快推行政府性债务信息化管理、动态化监控,完善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做到防范在先、预案在先、解决在先。要完善金融服务机制,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确保我省货币信贷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信贷总量占全国份额不低于往年水平。鼓励全国性金融机构在我省增加信贷投放,引导地方金融机构用好用足信贷计划。健全担保再担保网络体系,努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有效融合。高度关注通胀预期特别是生产资料价格波动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做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给保障。

  二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消费重点工程。充分利用上海世博会举办和沪宁高铁运营带来的契机,进一步拓展旅游、会展等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坚决落实中央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和考核问责机制,明确各级政府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的职责,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继续保持对投机和投资性购房的抑制。认真落实差别化的信贷、税收政策,加快建立正确引导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体制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保持合理的土地供应规模与节奏,督促企业按期开工建设,保证普通商品房正常供给。积极实施住房保障年度计划,全面落实土地供应、资金投入和税收信贷支持政策,年内新增廉租住房1.4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10万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0万间(套),完成危旧房改造730万平方米,努力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

  三要进一步推动投资增长。总体上看,我省投资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保持稳定运行,近几年增幅一直在25%左右,没有大起大落;二是产业投资量大质优,与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协调拉动格局;三是民间投资比重较高,目前已达60%。下半年要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加强投资管理,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抓紧启动南京扬子乙烯三轮改造、南通醋纤五期等新开工项目,尽快建成南车集团南方基地、二重镇江出海口基地、南通熔盛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20个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全年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都达到90%以上。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禄口国际机场二期、京沪高铁、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南京长江四桥、崇启大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等重大项目,确保一批重点工程年内竣工。

  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认真落实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内在发展动力。

  一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这是立足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眼长远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全省发展新兴产业大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把出台的实施意见落实到位。加强政策扶持,对新兴产业实行政策优先支持、要素优先配置、人才优先引进、服务优先保障,尽快形成高起点、规模化的先发优势。坚持高端引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加快突破规划纲要确定的100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原创产品,力争在新兴产业若干重点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起跑,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注重集约发展,科学选择发展重点,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南京软件和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纳米技术、无锡太阳能和传感网等30个特色基地,加快完善光伏、风电、生物制药等30条新兴产业链,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力争今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6家,六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2万亿元。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加强政策扶持、要素保障、载体建设,加快发展面向生产、面向民生、面向农村的服务业,确保全年服务业增速高于GDP增速、增加值比重超过40%。下半年要召开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对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进行具体部署。抓紧研究制定服务业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和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实施产业公平发展政策。加快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新培育12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与工业开发区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科技、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引导制造业做强主业、分离副业,逐步实现中间分离、两端延伸,带动科技研发、贸易营销、设计策划等生产服务业发展。

  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当前乃至相当一段时期内,传统产业仍将是我省经济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品牌优势,加强技术改造,加快内涵式发展,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两端延伸,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规模增加技改投入,组织实施传统产业升级技术改造三年滚动计划,扎实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工程,确保今年技改投入超过1万亿元。整合优化资源、资产、技术、人才等要素配置,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115家。

  四是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积极抓好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选择一批城市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围绕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设立10大前沿技术专项,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重点突破光伏核心装备、5兆瓦以上风电整机设计、深海海工平台制造等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未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纵深布局。加快产学研合作组织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整合财政科技资金并创新使用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年内新建20家以上国家级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力争新兴产业60%以上的骨干企业建有重大研发机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100个重大战略产品规模产业化,再布局100个重大科技成果进入转化环节。推进泰州中国医药城、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等10个创新型核心园区建设,引导开发区由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积极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新型科技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五、切实加大统筹发展力度

  当前的政策环境对统筹发展非常有利,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解决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不够协调的问题。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做好“三农”工作。巩固“三农”发展基础,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一要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加强在田作物管理,确保秋粮面积不减少,力争产量有增加。稳定发展生猪等畜禽生产,加强大城市周边地区“菜园子”建设。抓好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充分发挥政策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引导促进效应。二要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扩大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0万亩以上。加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让农民多得实惠,让消费者更多受益。深入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三要积极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求职登记制度、创业服务制度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切实提高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确保全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5万人。四要统筹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加快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年新增入社农户60万户,新增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00万亩。尽快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管理制度。抓紧实施农村六件实事工程,确保如期完成年度任务。今年气候多变,一些省份自然灾害频发,损失相当严重。当前我省正处于主汛期,要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克服麻痹松懈倾向,立足于防大汛抗大灾,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中心的防汛责任制,精心准备,周密部署,积极应对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切实抓好防汛防台工作,确保安全度汛。

  以统筹发展为途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阶段和条件,研究制定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抓好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一步创新思路、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建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围绕“五个一体化”的目标,认真总结推广改革试点经验,积极稳妥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体制机制创新水平,积极深化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管理、社会保障、农村金融、城镇管理体制等改革,破除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障碍。着力提高城乡统筹规划水平,加快完善城乡产业布局、城镇布局、居住布局等规划体系,以县域为单位推动城乡规划有机融合。要把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发展水平,加大重点中心镇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力度,抓紧编制重点中心镇控制性详规并尽快启动实施,更好地发挥新型城镇的节点作用、辐射功能和集聚效应。

  以沿海开发为抓手更高层面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充分发挥沿海开发和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机遇的叠加效应,更大力度推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大沿海港口、航道、铁路、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尽快开工建设连盐、沪通等沿海铁路,抓紧做好长江深水航道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大沿海招商引资力度,跟踪落实好已签约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出台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尽快开工首期滩涂匡围工程,部省协作的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和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也要在年内启动。积极推进沿海投融资平台建设,沿海开发集团公司要尽快投入运营,抓紧筹备江苏沿海发展银行和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沿海设立分支机构和扩大金融业务。全面深化南北挂钩合作,更大力度推进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支持苏北更多地引进就业容量大、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项目,加快苏北振兴和苏南转型升级,力争全年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超过2000个。支持苏中实施江海联动、跨江联动,实现快速崛起。我省对口支援工作任务重、责任大,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全面启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尽快研究出台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省委、省政府将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工作。抓紧启动实施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政策效应,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大创新项目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以稳定规模和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强优质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的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加强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进一步落实提标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标准,推行贫困家庭儿童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年内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基层服务网点全覆盖。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使免费开放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力办好十七届省运会,支持南京市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六、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不失时机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进一步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各项目标任务,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为重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稳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着眼于增强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配置到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施省属企业战略重组,年内完成省属外贸企业重组。加大股份制改革力度,推进有条件的省属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发展方面,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新36条,抓紧制定我省相应的配套政策,对民间资本准入条件、融资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加以细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稳增长调结构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更好更大发展的良好环境。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方面,深化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理顺预算外收入分配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利益导向。鼓励地方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开展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试点,扩大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社试点,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面,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步伐,年内在60%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要求,建立财政补偿机制,深化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配置县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加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力度。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抓紧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和市县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调整。全面落实关于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若干政策,积极放大文化产业专项引导资金和投资基金效应,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和知名文化企业,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特色基地,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电价格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完善太湖流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政策,在淮河、通榆河、南水北调等流域开展环境资源区域补偿试点。

  开放型经济是江苏经济的重要引擎,是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支撑。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型经济,大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确保开放型经济在全国的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水平有提升。一是以转方式促进外贸回升。坚持不懈地推动外经贸转型升级,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推动外贸出口由低成本优势向核心竞争优势转变。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广交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展会,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完善和落实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和保单融资规模,妥善应对贸易摩擦,努力消除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巩固外贸回升向好势头。二是以调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就是优化未来的外贸结构和产业结构。要把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变被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为主动集聚国际优质资源,从产业链的一般加工环节向研发、营销等中高端环节拓展,增创新的竞争优势。三是以“走出去”扩大发展空间。支持优势企业在全球优化生产经营布局,并购境外企业、知名品牌和营销网络,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境外投资审批程序,加强海外权益保护、商务服务和金融支持,为企业集聚式“走出去”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四是以促转型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推动开发区“二次创业”,把开发区建成新兴产业的集聚区,以开发区的率先转型带动开放型经济的加快转型。积极建设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特殊监管区域,推进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精心组织“江苏台湾周”系列活动,在深化合作中引进更多的优质资源、分享更多的发展机会。

  七、坚决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上半年节能减排一些指标出现波动,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确保实现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确保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一要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全面落实相关调控政策措施,做好“两个减法”:一方面对新上的“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不予审批,严格控制增量;另一方面对落后产能坚决予以淘汰,淘汰范围和标准要高于国家要求。以化工集中区整治为突破口,全面开展第二轮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工作,对违法违规设立、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坚决关闭,对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坚决淘汰。抓紧制定落实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加大铅酸蓄电池、电镀、酸洗等行业的整治力度。二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今年实施的1085项重点减排项目要提前完成,进一步提高治污减排能力。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脱硫设施为重点,强化已建成减排设施的运行监管,充分发挥减排效益。加快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进度,大力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认真实施“蓝天工程”,着力推动机动车尾气、扬尘、工业废气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工作。继续推进沿江、沿海、沿湖、沿河等生态林网和经济林网建设,增强碳汇能力。三要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加强各地区综合能源消费量、高耗能行业用电量、高耗能产量等情况的跟踪监测。大力推进节能发电调度,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国务院将在第三季度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督查,各地和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开展预考核,对可能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及时启动预警调控方案,落实停产和限产措施。

  毫不松懈地抓好太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及武宜运河、苏南运河等重点河流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太湖一级保护区和竺山湖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快省界断面达标治理和走马塘工程建设进度。淮河流域列入国家治污规划的146项重点工程要尽快完成。现在正值高温季节,太湖大面积蓝藻爆发和“湖泛”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监测预警、控源截污、调水引流、蓝藻打捞、“湖泛”巡查等应急措施,确保太湖安全度夏,促进水质持续改善。

  八、更大力度改善民生维护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也是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盯年度目标,抓住关键环节,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就业工作要突出重点。统筹做好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工作,广开就业门路,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完善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监测机制,加快建立全省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继续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高校毕业生、省内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困难群体就业,重点实施高校毕业生岗位拓展、创业引领、就业服务与援助三大计划,确保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社会保障要完善提高。在巩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低保“三个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重点抓好新农保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确保到年底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推行新农保,基本实现适龄农民参保全覆盖。切实做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抓紧制定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配套办法。高度关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等物价波动情况,尽快落实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及时启动物价补贴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民生实事要加快推进。年初省人代会确定的民生十件实事,是我们对全省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从年中督查的情况来看,基本实现了“双过半”,但个别工作还没有达到时序进度。要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做到项目资金、责任措施、督促检查三个落实,不折不扣地完成各项任务。社会稳定要常抓不懈。当前,各种利益诉求引发的社会矛盾呈多发态势,必须把稳定工作始终放在突出位置,把维稳责任坚决落实到位。要高度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预知预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信息、第一时间妥善处置,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早、处置在小,防止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发生。要正确处理保障职工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健全劳资纠纷防范和应急工作机制,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强征地拆迁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下大力气解决征地拆迁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到位,群众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大力推进社会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进一步丰富管理内涵,拓展服务范围。加强对舆论特别是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动态排查突出问题的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夏季是安全生产事故易发高发季节,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推进平安江苏建设,扎实开展无矛盾激化、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上访“三无”创建活动,继续做好上海世博会环沪“护城河”安保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完成“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下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省委全会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制定出高质量、易评估、好实施、可检查的“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做到总体要求、指导原则、主要任务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呼应。特别要深入研究梁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和措施。各地各部门也要及早谋划本地区本部门发展大计,组织精干力量编制好专项规划和各市县的规划,搞好与总体规划的衔接配套,努力使规划成为引领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

  下半年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对政府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提高政府执行力作为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切实增强执行意识,创新执行方式,提升执行效能,确保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令行禁止、取得实效。要以提高执行力提升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尤其是在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重大决策执行有力,就能快人一步,抢占先机。要牢固树立执行力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工作,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把好思路、好决策转变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要以提高执行力激发创造力。执行的过程也是追求创新的过程。如果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这也不去探索,那也不敢突破,经济转型升级就是一句空话。必须有一股子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突破思维定势,扬弃传统做法,鼓励和支持基层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开辟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的新途径。要以提高执行力增强凝聚力。执行力强不强反映的既是工作作风问题,也是队伍面貌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干事业凝聚人心,以抓执行集聚力量,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会议多、文件多、各种活动和迎来送往多,是提升执行力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要下决心精简会议、文件,大力改进会风、文风,提倡开短会、开有准备的会、开解决问题的会,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论坛、庆典、活动和迎来送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抓执行上,花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以良好的会风、文风促进政风建设。

  全力做好下半年工作,对圆满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领导下,咬定目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新成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