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10-03-01 14:18 字体:[ ]
            关于江苏省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26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毛伟明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努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增幅逐步回升、结构不断优化、内需拉动明显、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好于预期,好于周边,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061亿元,增长12.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400美元。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投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扩内需政策效应明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方针政策,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51.6亿元,增长24.5%,已连续49个月保持20%-26%的增长幅度。新开工项目个数13204个、计划总投资8814.1亿元,分别增长37.7%和51%。二是重点项目加快推进。160个省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计划年内实施的14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81亿元,同比增长44%。争取中央扩内需项目四批资金65.27亿元,涉及大中型项目711个,总投资857亿元。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竣工或加快推进。路桥方面:常熟至昆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崇启长江大桥、连云港至临沂、徐州至济宁等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开工建设了宿迁至新沂高速公路,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755公里,建成国省干线公路535公里和农村公路6000公里。铁路方面:大胜关铁路大桥及南京南站、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沪宁城际铁路、宁杭铁路等加快建设,宿淮铁路、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机场方面:完成了无锡硕放机场飞行区扩建,南京禄口机场停机坪及航站楼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淮安机场基本完成飞行区和航站楼主体工程。苏中江都机场获国务院批准。港口方面:基本建成连云港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项目。连云港港和太仓港集装箱运输量分别达到303万和150万标箱。全省沿江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总数达到340个,新增吞吐能力7700万吨。能源方面:太阳能发电、沿海风电、溧阳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加快建设。望亭电厂、下关电厂、谏壁电厂等一批“上大压小”项目顺利实施,累计关停小机组700万千瓦,占全国13%。如东LNG、川气东送、500千伏电网、天然气发电等项目按计划推进。截止去年底累计装机容量5650万千瓦。产业方面:无锡海力士三期、昆山龙飞高世代线、南通熔盛海洋工程装备、淮安富士康三期、宿迁可成科技等项目加快建设,南京扬巴二期扩建、常州新誉风电整机、镇江二重出海口基地、扬州特种钢管等项目顺利开工。南京江东软件城、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无锡太湖数码动画影视基地、泰州医药城会展交易区、南通叠石桥家纺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快建设。三是消费市场持续趋旺。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一直保持在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84.1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增长18.9%。汽车和商品房销售保持较高增速,汽车销售增长36.3%,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83.3%。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变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机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节能减排为“倒逼”机制,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一是工业结构加快调整。制定和落实11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实施重点产业项目和特色基地“双百”工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首批授牌30个特色产业基地。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研究编制了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6个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意见。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6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5万亿元,增长26%。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9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27亿元,增长14.6%。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3556亿元,增长13.5%,占GDP比重达到39.8%,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增长30%左右。全省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入区企业17863家,实现营业收入2081亿元。三是技术创新和改造力度加大。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41%和52%。用足用好省结构调整、技术改造等专项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支持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等一批技改项目加快推进。四是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对“三农”投入427亿元,比上年增加50亿元。全年粮食总产646亿斤,为2000年以来最好水平。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87万亩,其中设施农业121万亩,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到30%以上。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年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均在15%以上。

  (三)沿海开发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更趋协调。抓住沿海开发上升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沿海开发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在北京、上海、日本、德国等地举办了沿海开发和央企合作等一系列高层次招商活动,共签约113个体量大、带动强、符合产业政策的龙头项目,总额达5705亿元。沿海铁路、临海公路、疏港通道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逐步落户沿海地区,沿海滩涂开发有序推进。以“四项转移”为重点,着力加快苏北发展。产业转移和南北共建园区加快推进。苏北地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51个,总投资1454亿元,实际引资额778亿元,增长25.3%,南北共建园区总数达到20个。苏中苏北发展势头强劲,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2.3%,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苏南加快经济转型步伐,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占比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发展动力增强。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出台了《江苏省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方案的通知》等6个配套文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网点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构建全省信用担保体系。27家企业获准发行债券431亿元,超过历年来的总和,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累计入社农户541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户数的36%。积极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南京市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实施。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扶持出口的一系列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促进外贸出口探底回升,外贸进出口降幅不断收窄,全年外贸进出口3388.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提高到15.4%。推动开发园区由外资密集区、产业聚集区向自主创新基地转变。与新加坡合作的南京生态科技园、南通科技产业园建设正式起步,昆山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启动建设。全省引进外资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全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53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达28.1%。加快“走出去”步伐,境外协议投资增长67.6%。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实现民营工业增加值8289亿元,增长18.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9.6%。民间投资11746.2亿元,增长26.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2.6%。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0552元,实际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实际增长9.4%。城镇登记失业率3.25%,城镇新增就业115万人,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1万人,返乡农民工基本实现就业。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省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三个“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9.3%和21.8%。90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33万套,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8.9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1万户,完成城市危旧房、棚户区改造662万平方米。去年全省又有100万人实现了脱贫。区域供水有序推进,4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改善。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8%,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启动全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试点。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第十一届全运会赛场表现出色,金牌数位居全国前列。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120万立方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外部需求恢复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够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仍不强。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仍然偏低,政策性增收空间有限,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受市场及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影响,工业经济效益有待提高。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业依赖较大,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较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高度关注。

  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安排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为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虽然面临较多不巩固、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但总体上看,发展环境会好于去年,有利因素也多于去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复苏进程,主要经济体出现好转迹象,一些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增速逐步加快,全球经济增速有望由负转正。但也要看到,金融领域风险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比较脆弱,并可能呈现一个缓慢复杂曲折的过程。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发达国家转变过度消费模式,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国际社会通胀预期增强,这些都会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国内看,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继续显现,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今年国家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稳增长的同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增长空间,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回升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仍然很多。当前经济回升的动力主要依靠政策作用,扩大内需政策效应可能递减。从省内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驱动力较强。我省全面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政策和意见,这些政策措施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将产生重大积极影响。通过近几年经济结构调整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初步形成了消费、投资拉动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协调支撑的新格局。特别是我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共同发展,苏中特别是苏北发展明显提速,苏南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增长空间正在打开。同时也要看到,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等问题仍比较突出,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

  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仍较复杂。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又要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和新举措上来,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10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

  (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

  (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2%;

  (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以上;

  (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9)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5%以上;

  (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

  (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

  (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4)人口自然增长率4‰以内。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导向性的、预期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实现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更加注重”的要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着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高协调发展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三、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围绕上述思路,今年经济工作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突破,坚定不移地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推动经济增长,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推进创新型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把调整结构促转型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构建具有江苏特色、支撑未来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1.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把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的重点,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实施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节能环保、软件与服务外包、传感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壮大,成为江苏经济新增长点,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实施“三个推进”。一是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做大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以打造新兴产业的产业链为抓手,引导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各地现有产业优势和基础,加快建设南京软件及服务外包、苏州电子信息和液晶显示、无锡微电子和传感网、南通海工平台、徐州新能源、常州电力电器、连云港新材料、盐城汽车及风电装备、扬州新光源、泰州生物医药、宜兴环保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不断提升产业的竞争力。二是推进生产要素集聚。生产要素集聚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要加快促进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和倾斜,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新兴产业发展载体。加快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明显、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大、自主创新能力强、公共性服务平台完善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要抓紧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为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推进创业投资快发展、成气候、上水平。三是推进关键技术突破。持续创新的先进技术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着力抓好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成果产业化。抓好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形成一批占居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重点在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快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技术和产品标准,支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 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统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加强政策扶持、要素保障、人才支撑,加快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市场咨询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二是推动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服务业发展载体,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与生产生活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支持88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点在完善各项配套功能上下功夫,提升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推动服务业集聚区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同时,着力推进155个省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南京河西CBD金融集中区、苏州金鸡湖金融商贸区、昆山海峡两岸商贸合作区、连云港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常州国际化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基地、无锡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基地、扬州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三是培育服务业大企业。积极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大型服务企业,扶持培育省内大型服务企业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销售中心、营运总部或分支机构。四是推进企业主辅分离。鼓励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做强主业,分离辅业,逐步实现中间分离、两端延伸,带动发展一批生产服务业企业。重点在科技研发服务、现代物流、贸易营销、专业配套服务等环节鼓励企业加快分离,促进生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

  3. 加快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动制造业提档升级,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传统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加工向研发转变,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增加值率。优化区域和行业布局,提高研发设计和国产化水平,特别要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着力发展重大成套设备和高技术装备。以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技术标准为指导,组织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

  4. 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力。积极做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建设,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成果与企业科技需求高效对接的快速通道,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加快引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科技创新创业双千人才工程”。

  5.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综合运用环保、技术标准、产业政策等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严把能耗源头关,加强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年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00万立方米。开展污染企业强制性审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5%,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继续全面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加强治淮主要河流和长江入江支流综合整治。重视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农村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矿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区域供水,完善区域供水设施标准化和规范化。加强应急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和生态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全年新增植树造林150万亩。深化环保收费政策,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试点,全面推开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积极探索研究碳排放交易和碳金融产品。加强环境监管,严格实行环保问责制。

  (二)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稳定扩大需求规模,更加注重优化需求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继续增强内需拉动作用,促进内需和外需有效互补、均衡发展。

  1.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把增加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一是继续培育发展消费热点。拓宽新的消费领域,推动大宗消费,扩大旅游消费,加快文化、信息、健身、培训、家政、养老等服务消费。二是积极扩大农村消费。继续组织好家电、农机、汽车下乡,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创造和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引导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城镇和农村延伸。三是完善消费环境。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并细化落实我省鼓励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消费信贷,拓展消费信贷领域。加快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努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2. 着力抓好有效投入。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继续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提高产业投资和社会投资比重。加大对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自主创新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推进力度。计划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00个,总投资17240亿元,增长24.6%,平均单体规模86亿元。其中,实施项目180个,总投资14091亿元,年度投资3200亿元。储备项目20个,总投资3149亿元。重点推进“三个一批”:一是推进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沪宁城际铁路、淮安机场、通榆河北延送水以及连云港至临沂、徐州至济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实施太湖治理调水引排、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南京长江四桥、泰州长江大桥、崇启长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南京铁路枢纽站等项目。突出抓好连云港港、太仓港和禄口机场、苏南机场“两港两场”建设。加快城乡电网和重要电源点建设。加快推进苏中江都机场、南京纬七路过江隧道等项目。二是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南京扬子乙烯改造和南高齿传动、无锡海力士和尚德太阳能扩能、苏州昆山龙飞光电和常熟芬欧汇川扩建、泰州纬创资通笔记本电脑、常州光宝半导体、宿迁恒力新型纺织、南通王子造纸、徐州工程机械、盐城华锐风电、淮安实联联碱、镇江中佳特种轧辊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快实施一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大力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三是推进一批重大储备项目。努力推进长江深水航道整治、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沿江城际铁路、南京和苏州液晶面板高世代线、连云港炼化基地和田湾核电二期、南通特种粘胶纤维、中石油常州材料基地等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储备完善一批“十二五”重大项目。

  3. 努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挥支撑作用。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钢铁、纺织、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资源整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加强对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努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4.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今年房地产发展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要切实加强房地产市场分析研判,严格执行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加强房地产市场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保持商品房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防止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影响经济稳定。

  (三)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好“三农”工作,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更加注重加快城镇化进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落实强农富农政策措施。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粮油产业基地、特色牧业基地和特色园艺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高效农业基地。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100万亩。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流通业,培育壮大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建设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示范基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2. 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增加对农村饮水、电力、道路、通信、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大规模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标准农田比重,加快提升农业的抗灾能力。进一步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改进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均等化。扎实推进农村六件实事工程。

  3. 加快城镇化步伐。中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要抓住有利时机,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骨干,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提高吸纳人口和就业能力。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强化中小城市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中的纽带作用,增强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制度创新,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四)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抓住国务院出台长三角指导意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统筹推进苏南转型、苏北振兴和苏中崛起,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1. 深入实施沿海开发战略。认真组织实施沿海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以大建设推动大开发,以大产业支撑大发展,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滩涂资源开发为核心任务,力争沿海开发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统筹推进航道、港口、铁路、公路、内河水运、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南通洋口港、盐城大丰港等沿海港口。加快实施临海高等级公路、沪通铁路、连盐铁路等项目,尽快形成“运量大、成本低、速度快、配套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我省出海通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拉近沿海纵向通道到海边、港口的距离,提高大进大出商品的物流运输能力。二是在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把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作为沿海开发的重点,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冶金、造船、汽车、粮油加工等临港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型装备制造、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大沿海招商项目跟踪落实力度,推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沿海地区。三是在滩涂资源开发上实现突破。加快出台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促进滩涂资源合理开发。积极创新滩涂资源利用方式,着力提高滩涂开发利用效率。推进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加快组织实施省级100万亩试验工程。

  2. 统筹推进三大区域发展。加快苏北全面振兴,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核心,壮大工业经济实力。继续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全面实施苏南、苏北对接发展,支持苏北更多地引进就业容量大、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项目,全年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保持在2000个以上,实际引资增长15%。继续支持宿迁加快发展。深入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苏中快速崛起,积极推进跨江联动、江海联动,引导苏中地区从观念、产业、市场全面融入苏南地区,加快接轨上海、对接长三角,主动承接中高端制造业转移,高起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促进苏中、苏南联动发展。引导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率先加快产业升级和体制创新。鼓励和支持苏南地区充分利用沿海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内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推动苏南地区集约发展、自主创新和生态环保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3.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重点推进长三角基础设施、市场、科技、环保等领域的一体化。加强各交通运输方式之间、城市交通与区域交通之间的衔接协调,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加强区域能源供应市场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跨地区经营,形成区域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推进长三角地区基础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协同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联手治理突出的区域性、流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加快推进和完善长三角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及异地就医结算工作。加强同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产业合作。

  (五)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努力把我省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为发展创新型经济提供强大动力,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1. 继续深化各项重点改革。努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重点抓好以下改革。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以转变职能为核心,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体制,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二是着力抓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在全省60%的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三是抓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苏州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探索无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试点。四是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有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深化集体林权改革。五是加强金融创新。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和重点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大力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等各类股权基金和新兴金融业态。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建立健全农业担保和农村保险体系。

  2. 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保份额、调结构上来,更好地处理扩内需与稳定外需、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促进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努力促进外贸出口企稳回升,落实和完善支持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稳定劳动密集性产品出口,扩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积极培育出口品牌,积极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大力发展以服务外包为重点的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支持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国内紧缺物资。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建立境外销售公司、产品展示中心、品牌专卖店和售后服务网络等,形成稳定、畅通的产品出口通道。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继续保持利用外资规模,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引导更多外资投向新兴产业、沿海地区和苏北地区,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会展中心等。着力提高开发区集约发展水平。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强功能园区建设,推动开发区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叠加、资源共享和优势再造,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加大财税、信贷、保险支持力度,推动企业到境外投资兴业,拓展国际市场。鼓励能力过剩产业有序向外转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拓展发展空间,收购境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开展境外资源合作开发,鼓励各类企业专业化、集聚式“走出去”,在亚非等新兴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收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继续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全年再实现100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2.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城镇就业90万人以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民营经济,努力扩大就业容量。围绕重点人群统筹做好就业工作,今年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农村和苏北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不低于90%。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努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在岗培训和农民工培训。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鼓励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进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重点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确保到年底所有涉农县(市、区)全部实行新农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不低于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苏中、苏北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和155元以上。支持养老事业发展,新建2000个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机构养老床位数增长10%以上。抓好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认真落实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政策。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

  4.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均等化,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按10%比例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费补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能力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乡镇、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强化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继续做好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落实和完善文化创新的各项政策,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继续开展“送科普、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60万户。举办好十七届省运会,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5. 加快推进一批惠民工程。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实施一批惠民工程和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今年再解决农村400万人饮水安全。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全年建成4000公里。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新增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万套,建成廉租房1.4万套。加快建设徐州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规划建设总面积超过220万平方米。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及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工程。实施太湖综合整治、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控系统等一批生态环保工程。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南扩、南京博物院二期、省档案馆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

  要切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发展经验,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重大举措,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思路的研究和起草工作,及早开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起草工作,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各位代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非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省发改委坚表.doc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