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发布日期:2010-12-10 15:09 字体:[ ]
              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10年11月10日)

                  省长 罗志军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工作,是在省委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根据省委要求,有关部门从今年初开始,就着手进行起草“十二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的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文件起草前,省委在全省党内较大范围征求了意见。8月份,省委举办领导干部学习会,深入研究“十二五”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保华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数次讨论《建议》稿,并就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好《建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建议》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重要意见。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省委又下发《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的意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省人大、省政协、党内老同志、省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负责人及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数易其稿,形成了目前提交全会审议的《建议》讨论稿。《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过程,也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

  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这是《建议》的一个重要判断,完全符合江苏实际。五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重大考验,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群众得益更多,“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胜利完成。一是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今年可超过4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3900亿元。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今年全省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0%,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一位。三是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粮食连续七年增产,高效农业占比达到1/3。全省城市化率今年将达到57%,五年提高6?郾5个百分点。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沿海开发开局良好,区域共同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连续四年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任务,目前已分别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110%和123%。太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0%和42%。五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郾3%和10?郾6%。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解决了120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谱写了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篇章。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得益于历届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

  五年来我们走过的历程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经验。《建议》全面总结了这五年发展的宝贵经验,主要是“五个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全局,坚持以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坚持以统筹兼顾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坚持以深化改革开放增添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些经验是全省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对“十一五”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江苏省情和发展实际,《建议》明确了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贯彻指导思想的“五个必须”的基本要求。这里重点说明三条:

  一是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题。提出这一主题,是《建议》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江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殷切期望江苏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建议》提出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江苏实践的具体化。主要考虑:第一,发展仍然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按照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我们已成功实现了第一、第二步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下一步,我们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化解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还是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都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在物质财富大大增加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解决。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放松,牢固确立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第二,我省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对江苏来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创新型经济、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面临着多重叠加机遇。只要我们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就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第三,这是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的需要。实现“两个率先”,是江泽民同志、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必须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区域之间新一轮竞相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在这场竞争中,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奋发有为,埋头苦干,努力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增创新优势。同时,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确保实现“两个率先”关键要靠科学发展。要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认真落实《建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的要求,努力建设江苏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是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江苏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近几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要求江苏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主动转、加快转、率先转,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还要看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江苏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有些问题可能会比其他省份更早地遇到,我们对工作的思考和安排必须更具前瞻性和创造性。为此,《建议》提出了“三个突出”、“三个转变”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要坚决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三是必须根据科学发展新要求和发展阶段新变化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十五”以来,江苏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极大地推动了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针对“十二五”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建议》在原五大战略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明确提出了六大战略,这是省委对战略思想的深化和提升,是对战略体系的丰富和完善,也是对战略举措的创新和加强。

  这里,我着重说明四个问题:第一,关于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实现“两个率先”,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根本。这三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也是不可分割的。把科教兴省战略提升为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江苏科技教育的优势,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坚持建设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紧密结合,“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以科技强、教育强、人才强为基础,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重要支撑。第二,关于创新驱动战略。把创新驱动提升到战略层面,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这是《建议》的一个重大突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是要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理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确立这一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必将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第三,关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根据江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主要是着眼于打破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从战略上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这一战略上的拓展和完善,有利于推动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第四,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和我省发展阶段的变化,将区域共同发展战略深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强调了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有利于发挥三大区域的各自优势,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联动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经济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战略,尽管提出时间较长,但对于江苏未来发展仍具有重大和现实的指导作用,“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新的内涵,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

  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从八个方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些目标以导向性为主,体现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连续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要求。“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提出包括约束性指标在内的较为具体的指标,提交省人代会审议。

  《建议》提出的两个阶段性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人民群众普遍过上更加宽裕安康的生活,为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与省委十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两个率先”总目标相衔接的,也是与今年国家制定的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目标要求相一致的。下面,我着重就三个重要指标作一些说明。

  第一,经济增长指标。《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主要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一是体现率先发展要求。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这是小平同志对我们的谆谆嘱托,中央也要求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我省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有利于延续较好的发展势头,确保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有较大的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郾6%,“十五”和“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郾9%和13?郾7%,未来几年全省经济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三是适当留有余地。现在这个目标低于“十一五”“年均增长10%以上”的目标要求,也低于“十五”、“十一五”的实际增速,主要是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留出较大空间。

  第二,创新能力指标。《建议》提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郾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这是率先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基本要求。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检验的是科技投入的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的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2009年我省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2?郾04%和52?郾3%。目前,世界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标准是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郾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我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根据目前江苏科技进步水平,综合国家的要求和创新型国家的标准,确定我省这两个指标的目标值分别为2?郾5%和60%。

  第三,民生改善指标。《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突出任务,启动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并在2011年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主要考虑:一是落实中央要求。中央在“十二五”发展目标中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我们必须在“十二五”发展中认真落实。二是顺应群众呼声。目前城乡居民期盼最大、呼声最高的仍然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十二五”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富民优先方针,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

  三、关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一)着力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格局,这是江苏在需求结构调整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建议》提出,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从江苏实际看,尽管我省消费率连续三年上升,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于同期投资率5个百分点,特别是反映最终需求的居民消费率仍然不高。如果居民消费率上不去,投资形成的产能就难以有效释放,扩大内需就缺乏持续动力。“十二五”时期,必须积极顺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趋势,通过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和落实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提高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尽快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建议》还提出,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必须切实增加有效投入。在现阶段,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对于提升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仍然至关重要。关键是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形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增长机制,创造更加有效的最终需求。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省经济已进入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根据中央部署和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我们要加快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议》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明确要求,我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深入实施“三大计划”。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举措,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已经作出全面部署,今后几年关键是要进一步抓好落实。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倍增,2015年超过5万亿元。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金融、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我省目前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规模很大,38个工业大类中有23个居全国前三位。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推动现有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二是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约发展水平。不管是发展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要走集约发展之路,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加快建成一批万亿元级、千亿元级的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形成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十二五”时期,要按照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要求和提升完善、适度超前的原则,大力推进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重点港口、重要机场、铁路枢纽、轨道交通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等重点工程,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注重完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服务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功能性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关于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一)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建议》围绕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才强省提出了要求。一是显著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核心的任务。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投入问题。建立健全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第二,产学研合作问题。从体制层面、政策层面、利益层面,继续推动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保持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先优势。把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办学模式,更好地满足经济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发展。三是大力推进人才强省建设。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坚持人才投入优先保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集聚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建议》对深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我们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必须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加快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效率,更好地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严格依法行政,强化行政问责制。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实现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探索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二是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加大国有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引导民营经济在转变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切实增强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三是推进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第一要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第二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于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第三要创新财税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利益导向。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各类股权基金和产业基金,鼓励和促进地方金融机构成长壮大。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和农村经济的资金扶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开放是江苏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确保开放型经济在全国的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质量有提升。这里重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提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水平。目前我省对外贸易面临着人民币升值、贸易摩擦加剧、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升等诸多挑战,必须加快调整外贸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十二五”时期,要着力调整两个结构: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调整出口市场结构,深度发掘美日欧等重点市场潜力,大力拓展新兴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和沿海地区,更好地为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充分发挥我省对台交流的独特优势,全面推进与台湾多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使江苏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的地区。二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十二五”时期,江苏既要进一步扩大“走出去”的数量和范围,更要注重提高“走出去”的层次和水平。要充分利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机遇,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高端发展要素,充分利用海外的市场、技术、人才和能源资源,开拓更大的经济国际化发展空间。

  五、关于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步伐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十二五”时期,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重点说明四个问题:一是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五个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积极开展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探索不同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始终重视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根据人多地少这一基本省情,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理念经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稳定粮食生产,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仍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任务。要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继续抓好各项农村实事工程的推进和落实,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四是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一方面,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吸纳人口、集聚产业和扩大就业的能力。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和群众意愿,依法严格规范征地拆迁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强化用地节地责任和考核。另一方面,要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同时要注重从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

  (二)在新起点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持续发展新空间。进一步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在更高层次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必须继续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部署,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推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省委、省政府已经出台了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十二五”期间,要举全省之力推进沿海地区大开发大发展,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绿色开发,统筹推进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和环境保护,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从根本上改变苏北发展滞后的局面,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要继续加大对苏北发展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并根据苏北各市的特点,因地施策,有针对性地给予扶持和帮助。二要增强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好苏北的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大幅度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更大力度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苏北实现跨越发展。三是推进重点产业带建设和区域联动发展。继续加大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沿沪宁线、沿江产业带发展水平。推动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区域互动发展机制,继续实施跨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开发,促进苏中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

  (三)加快生态省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议》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重点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强化节能减排。中央提出,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考核。从我省发展实际来看,预计“十二五”末全省经济总量将超过6万亿元,如果延续现在的能耗、排放水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将进一步加剧。必须继续把节能减排作为硬约束、硬任务,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措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刚性目标任务。二是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太湖水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十二五”时期,仍然要把太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促进太湖水质持续改善。三是完善生态环保体制机制和防灾减灾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为此《建议》提出了一系列重点任务,目的就是要形成源头控制、过程优化、末端治理相结合的环保机制,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坚强保障。近几年来,我国重特大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们要未雨绸缪,防范在先,切实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

  (一)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重视提高经济竞争力,也要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议》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四个方面任务,我作两点说明:一是提高全民文明素质。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必须把加强公民素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提倡责任意识、人文关怀,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要继续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的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政府要履行好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现代经济与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经济效益更加凸显。要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打造重点文化产业集群,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二)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省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首先是要坚持民生优先,办好改善民生实事,特别要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我们要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真正做到政府保“基本”,社会和市场管“非基本”,逐步完善符合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大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建议》从七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一是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仍将继续存在。必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增强就业培训的有效性,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要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的作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建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地区、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差距。对于《建议》提出的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不管难度有多大,任务有多艰巨,我们都要努力完成,使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三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总体上看,我省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基本统筹层次较低,地区和各类保障制度衔接不通畅。为此,“十二五”时期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完善与我省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住房保障问题是现阶段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时期,要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大力实施住房保障行动计划,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坚决贯彻国家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决策部署,促进市场繁荣、房价稳定、保障落实。四是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中央已经明确,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在2011年底前重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改革。在实现这个近期目标的同时,《建议》还提出了未来五年医改主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落实,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五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改善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据统计,到2009年底,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0万。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必须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老年人需求。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两手抓,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法手段创新,健全社会管理架构,加强新型城乡社区建设,重视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组织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七是提升法治江苏和平安江苏建设水平。以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加大公共安全投入,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建议》最后专门就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全省党员干部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确保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省委《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