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苏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9-03-11 15:23 字体:[ ]
    关于江苏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9年2月5日在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毛伟明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全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增长12.5%左右,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见下表: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预期

目标(增长%)

2008年完成情况

绝对数

增长(%)

一、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1

30000以上

12.5左右

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4.4

-4.6左右

三、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万吨

-3

-4.48

四、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3.6

-7.2

五、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15

2731.4

22.1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6

15061.5

22.7

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5

9661.4

23.3

八、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15

3922.7

12.2

九、农民人均纯收入

9

7357

12.1

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

18680

14.1

十一、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

%

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4(全国5.9)

十二、城镇登记失业率

%

4以内

3.25

十三、人口自然增长率

4以内

2.3



  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形势良好。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力度,省财政对“三农”的各项投入37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全年粮食总产635亿斤,连续五年增产。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6万亩,设施园艺总面积发展到605万亩。加强优良品种培育,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进展。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列入考核的18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7.1%、利税增长21.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增5700多家,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继续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402亿元,增长25.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8%。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产业规模实现翻番。服务业增加值11656亿元,增长12.6%,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8.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生产服务业发展较快,软件业销售收入1262亿元,增长51.5%。产业集约化发展取得新成效,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等“四沿”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和连云港新材料等5个高技术产业基地通过国家认定。新认定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家,累计达到67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超过90家。

  (二)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突破1000亿元,其中研发投入540亿元。组织实施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09个,新建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平台234个,拥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47家。专利申请量12.8万件,专利授权量4.46万件,分别增长43.9%和40.4%。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完成1340个重点减排项目,累计淘汰落后炼铁炼钢能力500多万吨、小火电机组400万千瓦,累计关闭小化工生产企业3742家,提前一年完成小化工三年整治目标。扎实推进太湖、淮河、长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全面实施,太湖流域水质总体好于上年。排污权有偿分配、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16.5万吨。植树造林16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国家生态市增加到5个。

  (三)区域发展更趋协调。进一步加强区域统筹发展,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共同发展呈现良好局面。抓住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产业项目。配合国家有关部委编制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编制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支持加快苏北发展的10条政策措施,制定出台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南北产业转移和共建开发区,全年苏北新开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2000多个,总投资突破1200亿元,新批4个南北共建园区,累计达到15个园区。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支持苏中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江海联动、跨江联动发展新格局。引导苏南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促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

  (四)重点建设进展顺利。年初确定的160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投资1900亿元。落实中央新增投资近30亿元,涉及项目总投资280亿元。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67公里,建成国省干线公路700公里,苏通大桥、沪苏浙高速公路江苏段等相继建成通车,泰州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四桥、崇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全年完成铁路投资347亿元。京沪高速铁路江苏段、铁路南京南站、沪宁城际铁路等开工建设,沪通铁路、连盐(淮)铁路、宿淮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无锡硕放机场、盐城南洋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对外开放,淮安民用机场开工建设。连云港港集装箱泊位、太仓港矿石码头等港口项目竣工投产,全省新增港口吞吐能力8000万吨。能源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建成泰州电厂2号机组、宜兴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新增500千伏变电容量375万千伏安、线路351公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二期、通榆河北延工程进展顺利。无锡海力士、昆山龙腾光电、淮安富士康、泰州医药城、南通熔盛造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顺利实施,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五)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探索实行省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取消和停止行政事业性收费121项、政府性基金2项。调整财税分配体制,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网点建设步伐加快。积极构建全省信用担保体系,省财政投入10亿元组建省级信用再担保公司。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企业发行各类债券286亿元。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加快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成立农村小额贷款公司23家,4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农业保险试点全面推开。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开放型经济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外贸进出口总额3922.7亿美元,其中出口2380.4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6.9%。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内资企业出口以及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自主品牌产品出口占比提高,国际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近3倍。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实际利用外资251.2亿美元,增长14.7%。引进9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68个,增长7.7%。“走出去”步伐加快,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32个,境外中方协议投资增长35.6%。

  (六)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80元,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7357元,增长12.1%。加大就业再就业扶持力度,城镇登记失业率3.25%,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连续4年超百万,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参保人数继续增加。截止12月底,全省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90.9万人、1604.2万人和1052.2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增加123.5万人、168.4万人和83.7万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36.9万人、375.6万人和395.7万人。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开工建设经济适用房6.11万套,新增廉租房1.31万套,廉租住房保障实物配租、租金补贴等累计超过5万户。改善民生十件实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和农村新五件实事进展顺利,按照时序进度,解决了35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脱贫攻坚工程启动实施,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中100万人实现脱贫。

  (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类学校生均财政经费拨款标准得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基本化解,省属高校基本建设债务化解工作全面展开。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8%。城乡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8%。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116个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首批174家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建成农家书屋5500个,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43.5万户。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获得金牌数均居全国首位。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矛盾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道远,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自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贸出口下滑、工业增速回落、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增多、就业形势严峻。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初步安排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安排好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更为严峻,各种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尚未见底,世界经济衰退风险在加大,并可能步入一个较长的低迷调整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0.5%,为“二战”以来的最低增速,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出现首次全年负增长,国际贸易环境将继续恶化。从国内看,我国经济下行风险比预想的要严重,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并从沿海向内地、从出口行业向其他行业、从中小企业向大企业蔓延,这种态势今年可能进一步发展。从省内看,我省经济外向度高,与世界经济联系非常紧密,受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将更为直接更为严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更大。当然,今年也是蕴涵重大机遇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地域发展格局正发生变化的时期,有利于我们吸收国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我们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高端人才,有利于我们走出去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开发利用海外能源资源。同时,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省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市现代化加速期,支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存在。我们既要充分估计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又要看到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坚定做好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

(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3%;

(4)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2.2%;

(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

(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8)外贸进出口总额力争有所增长;

(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左右;

(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导向性的、预期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实现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两个率先”,扩大内外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综合竞争力,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提升协调发展水平,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切实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要突出重点、狠抓关键,特别要围绕保增长、促发展这条主线,在事关全局的工作上下更大功夫,在带动全局的重点上力争突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强化支撑,增添活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积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保增长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外需显著减弱的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扩大内需,进一步增强投资和消费的双重拉动,保持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好势头。

  1. 努力增加有效投入。着力抓好160个省级重点项目,确保完成年度投资2540亿元。同时,要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入,提高投资效益,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三个一批”。一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今年重大基础设施计划投资2000亿元,加快实施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重点工程,着力推进京沪高速铁路、宁杭铁路、沪通铁路、宁安铁路、宿淮铁路等铁路项目建设,加大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地铁项目推进力度,抓紧启动建设沿海及苏北铁路,加快建设江都至海安、无锡至张家港、宿迁至新沂等高速公路以及南京四桥、泰州大桥、崇启大桥,加快实施以连云港港、太仓港为重点的港口建设,做好长江深水航道疏浚前期工作,加快建设南京禄口机场二期、淮安机场,做好苏中江都机场筹建工作。二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重点支持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无锡海力士、昆山龙腾光电、淮安富士康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建设,加大尚德太阳能、徐州协新、南京高齿、盐城华锐、常牵风电等一批新能源及装备项目推进力度,加快南汽轿车及发动机、南通振华港机、镇江二重重型机械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三是加快推进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沭河整治、通榆河北延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基层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省人民医院扩建、省中医院南扩、省美术馆新馆、省档案馆新馆、南京博物院二期、江苏大剧院等重大标志性工程。

  2.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更加注重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一是增强消费预期。把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作为扩大消费的主要着力点。落实国家关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各项政策,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改善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二是培育消费热点。引导居民更新消费观念,积极推动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继续巩固和扩大汽车、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文化消费,加快发展体育健身和老年服务产业。三是扩大农村消费。积极实施“家电下乡”,加快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挖掘农村消费潜能。加快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引导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和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四是优化消费环境。研究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让消费者更加放心、满意、和谐的消费环境。

  3. 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房地产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一头连着财政,一头连着民生,具有很强的扩大内需带动力。要进一步优化房地产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增加保障性住房投资和开发建设。今年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开工经济适用住房5万套,完成危旧房改造550万平方米以上,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加大住房消费政策落实力度。加大对居民购买普通商品住房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积极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合理调整商品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正确引导开发商、购房者和销售中介行为。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和秩序整顿,建立市场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预防和减少因市场变化带来的矛盾和纠纷。充分发挥江苏建筑业优势,积极拓展国内建筑市场。

  (二)着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统筹步伐,扎实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深化农村制度创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发展。农业增加值预期增长3.5%。

  1.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认真落实强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充分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确保水稻种植面积3000万亩。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外向农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科学有序发展设施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40万亩、高效渔业面积6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物流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全省18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利税增长15%,带动农户数增加10%。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

  2. 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农村饮水、沼气、电力、道路、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加快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建设农村公路5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1600座。解决45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抓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大力办好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开展向农村送科普、送文化、送法律活动,新增农村有线电视用户75万户。强化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四是加快实施新一轮农村人才工程、农民健康工程、为农服务工程、农村文化繁荣工程、农村环境建设工程、脱贫攻坚工程等六大实事工程,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3.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和创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积极鼓励农民按照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农场体制改革。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有序扩大农村小额贷款工作试点,新增农村小额贷款公司30家,确保小额贷款公司县级全覆盖,力争三分之一的县(市)设立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程度。

  (三)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继续按照调高调优调轻的思路,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建设接轨国际水平、体现江苏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新的竞争优势。

  1.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先进制造业强省为目标,坚持市场配置和政策引导有机结合,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融合,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共同推动,认真落实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制定工业优化升级实施意见,制定和实施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轻工、有色金属、纺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11个产业振兴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快制造业由一般加工向高端制造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工业增加值预期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万亿元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以上。在工作中体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抓科技含量。进一步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重点建设100个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型企业。充分利用引进技术设备成本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二是突出抓优势品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支持企业加强自有品牌培育,促进产业链较为完整、拥有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品牌。三是突出抓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材料等四大新兴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做长产业链条,做高产业附加值,力争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上取得较大进展。四是突出抓产业基地。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引导资源向特色产业带、专业开发区集中,加快发展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重点建设南京软件、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泰州生物医药、连云港新材料等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2. 积极发展服务业。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和比重提高。服务增加值预期增长11%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抢抓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的机遇,积极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市场集群等六大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集团做强做大。同时,继续着力发展服务外包,发挥南京、苏州、无锡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带动作用,加速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推动服务外包、软件等高端服务业加速发展,力争服务外包取得新突破。培育本土企业总部和引进国际性企业总部相结合,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二是打造服务业发展载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加快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产品交易市场等集聚区建设,今年新培育2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着力抓好9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苏州花桥国际商务城、常州科教城、扬州商贸物流中心、连云港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区、南通叠石桥家纺市场、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等一批项目建设。加强服务业重点企业培育。三是营造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开放,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服务业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新兴行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3. 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外部环境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力度,加快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9%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以上。一是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重点突破制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瓶颈。鼓励和支持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力度。二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实现高校研究项目与企业科技需求互动,促进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扩大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的规模,支持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研发活动。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国内合作。大力引进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支持与国家战略产业的对接,加强我省与国内外机构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取得更大进步。

  4. 努力支持企业加快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优势产业、优势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发挥在保增长中的支撑作用。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重点抓好钢铁、纺织、水泥、化工等行业的兼并重组。对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的企业,在项目核准、土地、信贷、税收、企业债券发行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动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完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激励和风险补偿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加强对中小企业财税支持,努力减轻中小企业负担。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质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四)努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抓住国务院出台长三角指导意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契机,加快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增强江苏经济发展后劲。

  1. 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共同发展。以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为核心,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继续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以大项目布局为抓手,支持苏北加快培育壮大本地优势产业,更多地引进就业容量大、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的项目,做强做大一批主导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点。深入实施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战略,继续支持宿迁加快发展。促进苏中快速崛起,积极推进跨江联动、江海联动,引导苏中地区从观念、产业、市场全面融入苏南地区,促进苏中、苏南联动发展。苏南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重点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2. 加快实施沿海开发战略。今年沿海开发要实现新的突破。按照国家即将颁布的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加快组织实施,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区位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后发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变。加快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大港口带动大开发,推进沿海主要港口大型泊位、深水航道和集装箱码头建设。努力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开工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航道,积极支持洋口港、大丰港加快发展,推进地方重要港口建设。依托港口和重点开发园区,着力发展大型基础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强做大装备、车船、化工、冶金建材、轻纺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布局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发展风能、核能等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特色农业、海洋、医药、生态环保等优势产业,加速形成新兴的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合理开发滩涂资源,稳步增加耕地面积,加强沿海湿地保护,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3. 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今年重点推进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市场、产业、创新体系、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一体化。提升区域通达能力,构建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1小时都市圈”,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以及省内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等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合理自由流动,形成区域大市场、大流通、大旅游的格局。推动科技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力争率先建成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区域。

  同时,积极做好我省对绵竹灾区恢复重建支援工作,组织好援助项目资金,扎实推进绵竹地区恢复重建项目建设,保质保量完成第一批援建工程,加快实施第二批援建项目。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切实做好援藏、援疆、苏陕挂钩合作以及三峡库区合作等对口支援工作。

  (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努力把我省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营造更加开放更富活力的体制机制。

  1.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力求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一部署,稳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积极探索省直管县经济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继续调整取消一批审批项目。二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最大限度缩减核准范围,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三是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财税分配新体制,加大非税收入监控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省外境外金融机构落户江苏,加快地方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发展步伐。创新金融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企业上市,努力扩大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发行。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五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运行机制和管理创新,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推动国有企业加强投资管理,完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积极探索和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南京市综合配套改革、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改革试点。

  2. 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努力保持开放型经济稳定发展。一是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重点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扩大一般贸易比重,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巩固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加大中小企业出口扶持力度,降低中小企业出口商务成本。认真落实好国家有关出口补贴政策。鼓励省内企业参与国际品牌、尖端技术收购与储备。二是转变利用外资方式。抓住有利时机,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稳定利用外资规模。鼓励外资重点投向产业链高增值环节,更多地吸引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鼓励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会展中心等。积极引进高新技术、先进设备等。积极引导外资投向苏中、苏北地区,参与沿海产业开发。提高开发区水平,推动开发区创新发展。突出主题开发,强化功能创新,加快打造和提升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和特殊功能园区。积极做好部分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工作。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富余生产能力“转出去”,重点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开展跨国投资,支持骨干企业建立境外能源资源基地、生产基地、研发中心。

  (六)继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一年,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上取得更大成效。

  1. 加强源头控制。建立健全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把节能评估、环境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项目和生产能力过剩项目。启动第二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实施500个高水平清洁生产改造项目,建设一批“零排放”企业。积极调整存量,严格污染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淘汰落后钢铁、水泥等生产装置和设备。

  2. 坚持突出重点。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工程的节能减排,以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纺织五大行业为重点,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生态工程。组织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改造项目,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管网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突出抓好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长江入江支流综合整治,力争淮河流域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农用化学品使用量,积极推广秸秆和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农村改厕。以绿化造林为重点,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建设力度,突出抓好沿路、沿河、沿湖、沿海和沿村庄绿化。植树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与推广,建立健全节能减排技术服务体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

  3. 强化配套措施。完善环境价格体系与价格调节机制,提高污染排放和资源使用的交易成本。积极探索落后生产能力的市场退出机制。坚持严格执法,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加大节能减排执法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惩治力度。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办好改善民生的各项实事,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完善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推进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着力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使务农种粮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加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监控力度。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农村贫困人口中100万人实现脱贫,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

  2. 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政策,保护和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努力扩大就业容量。鼓励企业通过兴办产业或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中小企业就业。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等困难人员就业,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持续动态为零。帮助返乡农民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培训,提高再就业能力,进一步优化就业创业环境,鼓励支持创业。力争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3.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投入,统筹推进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启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试点,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关系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及时做好关闭破产企业新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扩大农民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建成省老年公寓,80%的县(市、区)建有一所示范性养老机构,建成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增农村敬老院床位1万张。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低保标准增长机制,健全教育、医疗、司法、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全面建成县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新建50所示范性残疾人托养机构,为残疾人购买2000个公益岗位。

  4.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改善寄宿制学校食宿条件。逐步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扶持经济薄弱地区300个乡镇卫生院、80个社区卫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薄弱地区的3000个村卫生室配置必需的设备,为农村基层定向免费培养适用医疗卫生人才。以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和第十六届亚运会,推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

  5. 加强社会管理。继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治理,整顿市场秩序。强化生产安全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社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做好灾害救助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防范打击违法犯罪,继续推进平安江苏建设。强化基层社区建设,制订实施发展社区服务政策措施,加快促进社区服务发展。

  各位代表,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非常艰巨,责任十分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