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8-10-09 14:56 字体:[ ]

  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苏省苏北地区
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的通知
苏发改工业发〔2008〕1219号  2008年10月9日

 

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市发展改革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战略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苏北地区工业化进程,根据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和省政府领导指示,在广泛征求省有关部门、苏北五市意见的基础上,我委制定了《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江苏省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纲要(2008-2012年)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月)

  加快苏北振兴是省委、省政府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全面落实苏北发展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精神,指导和推进苏北地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新一轮跨越,特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现状
  2001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北区域发展座谈会,加大苏北发展支持力度。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各界倾力支持和苏北人民不懈努力下,苏北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工业经济开创了多年期盼的良好局面。
  (一)贡献逐步增大。2007年,苏北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55亿元,五年平均递增18.7%,占苏北地区生产总值41.3%,比2002年提高5.5个百分点。工业发展对增加财力、扩大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苏北地区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31.9%和27.6%。第三产业占34.9%,比2002年提高1.9个百分点。工业从业人员占比突破20%,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70%。
  (二)结构逐步优化。苏北地区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和区位条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推动产业高级化、适度重型化,轻重工业结构由2002年51.1∶48.9调整为2007年38.5∶61.5。积极开展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56亿元,比2005年增长一倍。按照节约用地、集约发展原则,推动企业和项目进入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省以上开发区工业产值已占苏北地区工业总量的50%。
  (三)后劲逐步增强。五年来,苏北地区完成城镇以上投资7100亿元,为前五年的2.8倍。在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徐州市中能多晶硅、禄恒液相甲醇,淮安市富士康科技城、淮钢特钢基地、银珠硝盐联产,盐城市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悦达集团纺织服装园,连云港市青年汽车零部件、中海集装箱和专用车、神鹰碳纤维和中复连众风电叶片,宿迁市梦兰、恒力工业园和泗阳上海纺织园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实施,初步形成了国外资本、异地资本、本地资本竞相投入的发展局面,为加快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能源、装备、食品、纺      织服装基地,加快建立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基地创造了条件。
  苏北地区工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既迎来难得机遇,也面对突出矛盾,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工业经济总量较小,人均水平较低;基础条件不够完善,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周边地区发展提速,传统产业压力增大;科学发展水平不高,尚未摆脱粗放发展模式。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归根结底要依靠改革、发展、创新,通过思想大解放,实现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
  二、发展机遇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初步迈入工业化中期,正处在产业发展加速、内生动力增强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要努力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振兴苏北工业,实现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一)战略地位已经明确。苏北地区经济相对较弱,弱在工业。增强苏北地区经济实力,潜力也在工业。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确定苏北地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确定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加快发展连云港等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我国东部沿海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委、省政府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振兴苏北第一方略,全力推进沿海经济带、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
  (二)区位优势逐渐凸显。苏北地区地处沿海、连接南北、沟通东西,宏观区位突出。徐州市位于陇海兰新铁路、京沪铁路交汇之处,是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个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连云港市位于陇海兰新铁路最东端、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圈过渡地带、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交汇点,是我省沿海开发的中心城市。盐城市位于沿海中部,拥有全省70%的沿海滩涂和56%的海岸线,土地后备资源充裕;拥有两个一类口岸,与日韩近距相望,交往密切。淮安市为苏北重要交通枢纽,是辐射2000万人口的苏北腹地中心城市。宿迁市沿河布局,既是沿海开发的重要腹地和辐射地区,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三)资源优势更加突出。苏北拥有全省三分之二的铁路,70%的海岸线,建港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资源相对充裕,沿海拥有成片盐田和可供开发利用的滩涂。全省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一半以上蕴藏苏北,其中岩盐、芒硝、凹土、石英砂等矿产储量位居全省之首或全国之首。海洋生物资源种类较多,适宜发展海洋产业。风力资源丰富,拥有全国单机容量最大的核能电站,发展新能源产业条件优越。
  (四)发展氛围逐步形成。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虽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但苏北地区干部群众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精神状态好、发展信心足、工作干劲大,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好局面。通过合力推进“四项转移”和开发区南北共建,推行重点项目责任制、“帮办制”,形成了亲商安商促招商、创新创业促就业的好势头。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立足区域共同发展,以优化基础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着力调整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南北互动、城乡一体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  二)主要目标。结合苏北地区工业发展环境、基础条件和发展潜力,本着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明确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主要包括:
  工业规模实现新跨越。2012年苏北地区工业增加值超过50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工业占苏北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以上,提高5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达到18%以上,提高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以园区化、一体化重大项目为依托,适度发展重化工业,轻重工业结构调整为35∶65。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力争高新技术产业“翻两番”。以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集中集约布局工业项目,发展10个千亿级和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工业发展增长极,力争各类园区工业产值占苏北地区工业产值的70%。
  节能减排实现新跨越。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和能耗准入管理。积极推进高技术含量、高投入强度、低能耗、低排放的大项目,适当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实现省定2010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力争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综合效益实现新跨越。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力争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0%,提高2个百分点。结合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力争工业从业人员占比达到30%,提高10个百分点。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单位面积土地投入强度提高20%。
  四、调整优化空间布局
  优化空间布局是苏北地区工业大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根据苏北地区工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和新一轮结构调整方向,更加注重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在空间上的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按照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各类要素协调的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合理地确定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在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发展工业。按照企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原则,主要在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园区)建设工业项目。
  (一)沿海产业带。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集聚、交通运输等潜在条件较好,以港口、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发展要素集聚能力逐步增强,发展潜力较大。重点建设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积极推进建设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确定的连云港港、灌河口港(港口群)、滨海港、射阳港、大丰港等沿海港口工业区。结合沿海地区区位特征和重点港口开发进程,积极创造条件重点布局和发展以利用特定自然资源、国外资源为主的海洋产业、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新型造纸产业,高起点相机发展冶金材料和船舶产业。鼓励现有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有序进入已经依法批准建设、具备环保条件并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各类专业园区。限制发展高耗水、高污染“五小”工业。
  (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该区域交通便捷,劳动力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集聚功能开始显现。根据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总体规划,依托区域中心城市,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为主,重点布局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装备产业、新型医药产业、资源型非金属材料产业(水泥、玻璃等)和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控制发展高耗水产业,引导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以外分散布局的现有企业进入园区。
  (三)腹地中心城市。该区域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优良。依托淮安市和宿迁市,强化城市功能,呼应沿海开发和东陇海产业带建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准入条件,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发挥资源优势,依托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和南北挂钩共建园区,积极发展资源加工业和清洁型工业。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利用大运河自然和文化遗产,加强生态建设,打造沿运河旅游风光带。
  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调优调高调轻工业结构,促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总体要求,结合苏北实际,自觉遵循工业发展一般规律,主动把握产业转移总体趋势,积极优化基础产业,提升传统产业,振兴装备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优化基础产业
  1. 能源工业。以苏北沿海地区为重点,重点发展风电、核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优化能源工业结构。(1)加快发展核电。在完成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开工建设2×100万千瓦田湾二期工程,积极推进江苏第二核电站和田湾核电三期工程。(2)积极发展风电。充分利用本地区风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响水、灌云、赣榆等地规划建设陆上及近海风力发电场,力争形成150万千瓦以上风力发电装机。(3)有序利用生物质能。结合有效利用秸杆等农林产业废弃资源,在沿海及其他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秸杆发电项目,形成一定规模的秸杆发电装机容量和农村生物质能气化供应点。(4)其他能源工业。支持连云港、盐城滨海规划建设液化天然气接受设施,并在苏北地区规划建设相应的天然气电厂。对沿海港口及其他燃煤火电项目开展建设条件比选,择优推进前期工作。优化燃煤发电布局,推进“上大压小”,结合苏北地区用电负荷变化情况,逐步将发展重点转向沿海和煤炭基地。积极研究规划区域热电联产。
  2. 化学工业。结合苏北地区资源分布、市场需求和区位特征,按照专业化、园区化、规模化要求,区别对待,有序发展化工产业,提升发展水平。(1)突出发展石化产业。坚持现有企业改扩建与布局新建相结合,发展石化产业,形成1000亿元级产业链。依托连云港港口条件全力推进1000万吨炼油配套100万吨乙烯项目,并加快推进连云港原油储备基地、输油管道、原油码头、深水航道等重大配套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专项规划,依托沿海港口,适度发展具有较大规模的其他基础化工项目。(2)适度发展煤化工产业。以徐州市丰沛地区为重点,依托依法设立并且通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开发区或化工集中区,高起点建设100万吨以上煤化工项目,开展延伸加工,形成500亿元级产业链。(3)有序发展盐化工产业。以淮安市和徐州市丰县、盐城市滨海县、响水县为重点,依托依法设立并且通过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开发区或化工集中区,结合资源整合,淘汰落后产能,高起点建设100万吨以上制盐、30万吨以上离子膜烧碱、50万吨以上纯碱项目,通过延伸发展塑料制品等,形成1-2条500亿元级产业链。(4)其他化工。积极利用生物技术改造提升农用化学工业,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用化工产品。完成各类小型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加快向开发区或化工集中区转移。
  3. 冶金建材工业。按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水泥产业发展政策》,结合实施全省钢铁、水泥行业“十一五”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推动苏北地区冶金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节能减排、提升水平。(1)钢铁工业。淮安市积极推动淮钢集团加快实施产品转型,加快发展特钢产品和铸锻件、轧辊、管材等高附加值延伸加工产品,努力打造苏北地区最大的特钢产业基地。徐州、盐城等市继续加大力度关停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落后企业主业转型。连云港市利用临海条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内陆及沿江企业跨地区转移,相机建设高水平现代化钢铁基地。(2)建材工业。按照省《水泥工业“十一五”调整和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新型干法熟料生产能力,为水泥粉磨生产企业提供原料,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徐州市利用交通条件和灰岩资源,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水泥熟料项目,建成新型干法水泥基地。连云港市按照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原则,以外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为原料,少量建设达到国家准入条件和规模标准的水泥粉磨站项目。其他地区除结合关停落后熟料生产能力、就地利用粉煤灰等固废资源外,严格控制新上水泥熟料及粉磨站项目。选择资源条件优越地区争取建设浮法工艺特种玻璃,推进玻璃产品深加工。支持苏北地区发展产业政策鼓励、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其他新型建材产品。
  (二)提升传统产业
  1. 纺织服装工业。按照突出重点领域、突破主要约束、加快产业转移、提高竞争能力的基本思路,发展和提高纺织服装业,打造名企名牌。发挥本地棉花、蚕茧资源优势,利用国内纺织产业转移契机,围绕原料、面料、终端产品等三个环节,提高原料、高档面料生产技术水平,突破印染后整理技术瓶颈,重点发展品牌服装、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提高产品档次。纺织原料方面,积极研制和生产高仿真、高强度、高模量、多功能、超细纤维等特色原料,加快天丝、聚乳酸纤维和碳纤维开发,加强棉、麻、丝改性研究,加速纺织原料更新换代。纺织面料方面,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开发利用防缩、防霉、阻燃、仿真、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微波、超声波、远红外、生物酶等加工技术,提高面料质量和档次。服装方面,积极利用CAD、CAM等先进技术,提高设计水平,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服装品牌。以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为方向,以提高整体设计水平为重点,加快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化家居配套装饰纺织品。以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农产品栽培基材等主导产品为重点,加快发展和提升产业用纺织品。继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把盐城、宿迁、淮安等地建设成为具有较强优势的现代纺织基地。
  2. 粮油食品工业。依托苏北粮食、油料资源和临海区位优势,以乳制品、肉制品和油脂加工等为重点,积极提升粮油食品工业,发挥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带动农业的作用。利用连云港港承担的大宗货物储运功能和徐州市等苏北地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加快传统食品加工向现代食品制造业升级,提高精深加工水平。依托徐州等地骨干企业,创新“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打造500亿元级乳制品产业基地。依托连云港临海区位优势,注重利用境外原料,发展粮油出口加工。结合当地资源,积极发展优质面粉、稻米、食用油、茶叶、果品、蔬菜及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振兴苏酒,提升烟草工业发展水平。
  3. 造纸和家具行业。利用沿海及苏北地区林业资源和可造林土地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发展造纸工业,积极提升板材及家具制造水平。结合沿海防护林建设,以沿海和苏北腹地宜林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丰产林基地。在连云港等沿海地区利用进口纸浆或废纸等,发展高档造纸和特种纸品。以徐州、宿迁等地为重点,发展提升板材和家具制造。
  (三)振兴装备产业
  1. 汽车工业。要抢抓国内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国际汽车产业持续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高素质投资主体,整合汽车产业现有资源,扩大合资合作,主攻轿车,提升客车,巩固货车,发展专用车,增强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配套能力,实现重大跨越。轿车行业主要加快实施东风悦达起亚第二工厂项目,依托中低档经济型轿车基础,加快新产品开发,积极发展中高级乘用车,形成45万台整车及30万台发动机规模,努力实现主导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同步,建成国内轿车生产重要基地,并努力打造国家级汽车计算平台,提升研发能力。客车行业主要依托盐城等地现有基础,通过重组、联合,重点发展大型、安全、环保、舒适型公路客车、豪华旅游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及底盘,初步构建国内领先、规模较大的客车制造和出口基地。货车行业主要以盐城、徐州、连云港等地现有企业为重点,发展自卸车、半挂车和垃圾运输车等专用车,创造条件发展中型、重型卡车及发动机。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要面向国际国内整车配套和售后维修市场,以机械类零部件为基础,机电类零部件为重点,电子类零部件为主攻方向,着力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比重,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在盐城、徐州等地形成1-2个百亿元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2. 船舶工业。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依托临海优势,按照国家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要求,坚持高标准,走特色发展道路,主要在临港工业区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油轮、集装箱船、汽车滚装船、化学品船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远洋船舶和游轮(艇)。鼓励发展船用甲板机械、舱室机械、环保设备、电子电器和导航设备等船用配套产品。指导现有企业加快实施内河船舶标准化工程。2012年,苏北地区形成200万载重吨修造能力。
  3. 其他装备工业。在积极推进汽车、船舶产业发展的同时,以工程机械、风力发电设备、石油采输设备、农业机械等为重点,发展壮大苏北地区装备工业,寻求新的突破。(1)工程机械。以徐州等地骨干企业为龙头,徐州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起重机、摊铺机、推土机、装载机、砼输送泵车等各类工程机械,努力打造500亿元以上骨干企业和千亿元级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支持苏北其他地区结合当地具体情况,高起点发展工程机械整机及关键配套产品。(2)风力发电设备。认真实施《江苏省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规划纲要》,以风力发电机组为龙头,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促进整机与塔筒、回转支撑、叶片等关键部件协调快速发展,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3)石油采输设备。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金湖石油机械为龙头,着力开发深海井口装置等石油钻探高端产品,打造一流基地。以建湖县经济开发区等为重点,突出发展石油钻采整机、井口装置(包括采油树总成、油管头、套管头、油管悬挂器、法兰、专用阀门等)以及其他高效节能石油开采设备(包括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等)等三大类产品,形成10条各具规模的产品链,建成百亿元级产业集群。(4)农业机械。依托盐城、淮安等地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适应能力强、具有明显出口竞争优势的轮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园林机械等整机及配套产品。(5)其他机械产品。积极发展纺织机械、医疗机械、建材机械、煤矿机械等整机产品。以盐城模具产业园为突破口,加快模具开发制造,提升发展水平。按照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模式,重点发展精密轴承、液压件、气动元件、精密模具、低压电器和大型铸锻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形成若干个基础零部件集聚区。
  (四)培育新兴产业
  1. 新能源。在积极发展风力发电及风电装备制造的同时,按照《江苏省“十一五”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以徐州、连云港市为重点,强化源头,突出龙头,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形成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链。加快建设徐州和连云港高纯硅材料基地,形成规模优势。加强自主研发,突破组件封装设备关键技术,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平衡部件(太阳能蓄电池、太阳能电源控制器、逆变器等),强化光伏配套产业和系统集成产业。
  2. 新材料。以硅材料、碳纤维、电子信息材料等为重点,建设各具特色、形成规模的新材料基地。依托东海县硅资源,以硅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球型硅微粉、超细硅微粉和大口径石英管、高纯硅材料等产品,配套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材料。以中复神鹰万吨级碳纤维项目为载体,积极推动下游延伸,加快开发风机叶片、高压容器等民用产品,形成碳纤维产业链。依托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医用材料和药用包装材料。依托经批准设立的化工园区(开发区、集中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有序发展精细化工,研制开发功能性高分子新材料等。围绕电子信息和通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全力推进宿迁IT产业铝镁合金精密零部件基地建设。
  3. 新医药。依托苏北地区骨干企业和品牌优势,着力培育国家和省级新医药龙头企业。突出发展生物医药。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集团为依托,加快建设新药研发公共平台,重点发展新药筛选技术和中药复方新药技术。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育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运用基因重组、原生质融合等技术,推进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出率。积极发展生物反应器、专用分离设备、自动控制系统等生物医药设备。积极发展抗组织增生改性血管支架等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和微创诊疗设备,推进人工器官产业化。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优先开发中药材规范化种养技术,加快推进医治恶性肿瘤、肝炎、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优势中药产业化、规模化。加强海洋药物研发。
  六、主要措施
  苏北地区工业新一轮调整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既要激发自加压力、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勇于创新的内在动力,又要结合苏北实际,立足长远、着眼当前,采取更加有效的保障和推进措施。
  (一)推进重大项目。大项目决定产业发展方向和层次。近几年来,苏北地区大项目已有所增多,但占全省比重仍然偏小。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齐心合力、全力以赴地推进重大项目建设。(1)实行倾斜政策。省编制出台各类规划,要充分考虑苏北地区发展需要,实行同等条件下苏北优先。在确定全省五年或年度重点项目时,逐步提高苏北地区重点项目比重。(2)采取帮扶措施。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影响程度,从项目核备、土地供给、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方面,提供重点帮扶,突出推进连云港炼化一体化基地项目、徐州工程机械基地项目、盐城汽车及零部件项目、沿海差异化高附加值船舶项目以及面向淮安、宿迁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
  (二)培植骨干企业。大企业决定产业发展效率和地区整体形象。2007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已有6家(包括淮钢集团),其中悦达集团、徐工集团超过300亿元。要围绕做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做优做精中小企业,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合作配套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1)积极推进企业购并重组。严格遵循产业价值链构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出资控股、收购破产财产以及“债转股”等方式,对劣势企业实现市场状态下的购并重组。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调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市场准入门槛、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其他必要措施,促进企业兼并,加速淘汰落后,转化低效、无效产能。(2)积极发展企业战略联盟。根据产业链纵向延伸和工业与服务业、农业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选择重点领域,支持骨干企业逐步建立起钢铁与造船、机械制造与废旧金属回收、家电制造与废旧家电回收、盐业与氯碱工业、造纸与新闻媒体等战略联盟,稳定供需关系。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引导和支持大型工业企业逐步将物料采购、产品营销、发展规划、法律事务等业务对外发包,实现生产性服务专业化。(3)积极推进产业跨区转移。按照产业政策,继续鼓励苏南等异地企业向苏北地区转移,形成依托苏南中心城市开发设计、立足苏北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加工制造,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通过引进大项目扩充大企业。到2012年,苏北地区力争形成2-3个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3-5个年销售收入500亿元、10个年销售收入100亿元,具有较大规模、较高水平、较强竞争力,能够带动产业整体,参与国际和地域市场分工与竞争的大企业(集团)。
  (三)加强技术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密切结合苏北实际,突出抓好体系建设、科研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着力完善创新体系。以推进建设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为抓手,引导和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原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技术二次开发。鼓励应用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合资合作,深化产学研联合。重视技术创新源头建设,建立以高校为依托的知识创新基地。加强技术经纪、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面向产业、面向集群产品的重点检验检测项目,建立健全检验检测设备共享机制。(2)加大科技投入。加大财政、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提高研究开发费用比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积极调整招商引资政策,创造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加快转移研发中心,加强本土企业与大型外资企业开展产品、服务配套。(3)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星火技术密集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智力引进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海洋产业技术开发基地等为载体,骨干企业为主体,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着力推进连云港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徐州中能多晶硅及新能源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初具规模、各有特色的高新技术支柱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实现“翻两番”。
  (四)推动品牌建设。市场竞争既是产品、技术竞争,更是品牌竞争。围绕加快发展、着力培育、积极提升的重点产业,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扶持、保护和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质量好、市场份额大、品牌信誉好的江苏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名牌产品,力争2012年,苏北地区国家级名牌产品达到50个,江苏名牌产品达到300个,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名牌产品3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牌食品、农产品150个。加强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促进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积极开展质量赶超、质量攻关活动,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加强名牌产品宣传保护工作,帮助和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巩固市场、扩大市场、开发市场,提高名牌产品市场知名度、占有率。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名牌产品评价机制,坚持优胜劣汰、滚动发展,坚持定期认定、公开推荐,发挥名牌产品带动作用,促进结构调整。
  (五)壮大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今后五年,要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快发展和提升县域经济,力争形成一批年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为建设汽车、船舶、工程机械、冶金、石化、光电光伏、新能源设备、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基地奠定基础。(1)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发展路径。支持和鼓励产业相似的企业就近进入产业特色明显的开发区(园区),缩短空间距离,密切产业联系,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各类企业依托区域性物流中心、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发展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分离辅营、外包相关业务,主动吸纳中小企业参与配套,建立纵向或横向产业联系。(2)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继续落实支持和鼓励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以构建市场载体、创立共性技术平台、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为重点,改善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促进产业集群持续成长。
  (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工业是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是工业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利用苏北地区临海港口较多、内河水运发达、公路、铁路纵横交错、机场建设加速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1)依托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连云港亿吨海港、徐州亿吨内河大港(群)和一批千吨级内河码头和万吨级沿海码头,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2)依托中心城市积极发展金融、科技、信息、商务服务业。结合城市功能调整,积极引进和发展会计、法律、广告、咨询、会展以及税务、货运代理等商务服务业。结合各类开发区(园区)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发展科技研发、营销、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按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要求,以软件及系统集成为重点,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积极引导金融、保险业在苏北地区开设分支机构,提供贴近服务。(3)切实加强生产性服务业载体建设。以中央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软件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和服务外包产业园等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七)深化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承载能力,是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要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努力构建支撑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认真实施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循环经济试点,初步建立由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以城市为中心的社会大循环共同构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2)推进资源节约利用。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广和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建立和完善资源节约技术服务体系,增强建设节约型企业和产业的能力。(3)切实加强环境准入管理。严格环保审批制度,对未经环保部门依法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实行备案制的项目,未经环保审批,一律不得开工建设。严格建设项目环保验收制度,未经环保验收并获得通过的,一律不得投产。建立和完善化工、印染、医药、造纸、炼焦、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环境准入标准,逐步提高环境门槛。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环保技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严格环保执法监督,对严重违法的企业和投资人依法实行项目限批措施。
  (八)完善扶持政策。加快振兴苏北,实现苏北工业新一轮跨越仍需政策扶持。在引导和推动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向苏北地区转移的同时,突出重点,解决关键问题。(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省综合交通、民航机场等专项规划,继续加大苏北地区公路、铁路、航道和民航机场建设力度。按照连云港港开发建设总体要求,以30万吨级航道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航道、码头等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港内河改造和功能升级,建设区域性国际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大港。按照省委省政府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总体部署,推进机场、铁路、沿河港口和湖西航道建设,打造徐州国际空港和内河亿吨港口。积极推进灌河口拦门沙治理,加快灌河产业规划建设,提升发展层次。(2)提高园区开发水平。实行以奖代补。2008-2012年,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当年实际到帐外资或出口额、业务总收入、入库税收收入等指标达到全省平均增幅的苏北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每个市县限一个),省财政每年给予1000万元/市、500万元/县(市)平台提升专项奖励。推进南北挂钩共建。在巩固南北共建园区成果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苏北省级以上开发区,报经省政府批准,可设立南北挂钩共建园区,逐步增加共建园区数量。(3)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和产业政策,逐步提高苏北地区产业准入条件,引导产业转移,优化产业布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整合省级财政性专项资金,逐步扩大资金规模,逐步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对苏南转移到苏北的产业项目产生的税收和规费,可由两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成。(4)振兴老工业基地。对传统老工业基地、典型资源型城市徐州市,积极采取综合措施,逐步解决产业接续转型、环境整治修复和城乡居民就业等问题,形成以传统优势企业为基础、新兴接续产业为主导、县域特色经济相匹配、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