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
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意见
苏发〔2008〕13号 2008年7月21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切实把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又好又快地推进“两个率先”,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好字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建立导向明确、指标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全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一)体现发展第一要义,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增强综合实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促进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协调,实现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二)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创新驱动。依托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推动经济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
(三)体现协调发展,突出社会进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大财政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四)体现可持续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大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力度,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缓解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
(五)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改善。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感受,重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人民福利水平提高和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二、基本原则
本评价考核体系重点评价发展过程是否科学,着力解决“怎样发展”的问题,注重导向性、前瞻性、操作性和公认性的有机结合。
(一)导向性原则。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既赋予评价考核体系考核、约束功能,更注重导向、激励作用,引导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握工作方向,调整工作重点,解决科学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二)前瞻性原则。坚持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发展的评价体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努力把科学性、规律性和创新性统一起来。
(三)操作性原则。坚持以推动工作为目的,在指标选择上,充分考虑代表性、动态性、可获取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在评价方法上,注重客观、适用、可行,实事求是评价科学发展的程度。
(四)公认性原则。坚持基层和群众认可的衡量标准,设置公众满意度指标,实行量化考核和定性考评相结合。量化考核充分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和基层意见,定性考评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和对科学发展的认可程度。
三、主要内容
本评价考核体系考核对象为省和省辖市,考核内容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五大类28项指标。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该大类指标包括发展水平、质量、效益、结构等方面6项指标。
(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我省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必须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该大类指标包括3项具体指标。
(三)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该大类指标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等方面6项指标。
(四)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该大类指标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6项指标。
(五)民生改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该大类指标包括就业、收入和生活质量等方面7项指标。
本指标体系设有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的辅助指标,主要是反映发展道路是否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发展成果是否为人民群众所共享。
四、评价考核
本评价考核体系采用指数化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合成一个单一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指数,客观评价全省及各地科学发展进程。
(一)指数计算。对单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出单项指标指数,汇总得出大类指标指数和科学发展综合指数。
(二)监测评价。每年4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全省和各省辖市科学发展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系统进行民意调查,形成监测评价报告,经省委、省政府审定后发至各市委、市政府及省级各部门,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考核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省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由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承担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省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考核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加强协调配合,积极开展工作。各省辖市政府应建立相应机制,加强对评价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适时修订完善。对评价考核体系实行动态修订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修订部分指标,不断增强评价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各地制定体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实施方案。
(三)认真考核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考核过程的监督。严肃考核纪律,强化考核责任,保证考核工作公平公正。地方对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向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复核。
本意见由省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1: 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类别 |
序号 |
指 标 |
单位 |
资料来源 |
经济 发展 X1 |
X1-1 |
人均GDP及增长 |
- |
统计部门 |
X1-2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 |
% |
财政部门 | |
X1-3 |
农业增加值增长及高效农业比重 |
- |
农林、海洋渔业、统计部门 | |
X1-4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统计部门 | |
X1-5 |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 |
% |
科技、统计部门 | |
X1-6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
% |
统计部门 | |
科技 创新 X2 |
X2-1 |
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 |
% |
科技、统计部门 |
X2-2 |
科技进步贡献率 |
% |
科技、统计部门 | |
X2-3 |
百万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 |
件 |
科技专利部门 | |
社会 进步 X3 |
X3-1 |
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
% |
财政部门 |
X3-2 |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 |
% |
劳动保障部门 | |
X3-3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 |
教育部门 | |
X3-4 |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
平方米 |
文化、体育部门 | |
X3-5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 |
安监、公安部门 | |
X3-6 |
平安社会指数 |
- |
公安、司法部门 | |
生态 文明 X4 |
X4-1 |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
% |
经贸、统计部门 |
X4-2 |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及下降率 |
- |
国土部门 | |
X4-3 |
COD、SO2排放量削减率 |
% |
环保部门 | |
X4-4 |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 |
环保、水利部门 | |
X4-5 |
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 |
% |
环保部门 | |
X4-6 |
城乡绿化覆盖率 |
% |
林业、建设部门 | |
民生 改善 X5 |
X5-1 |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及收入比 |
- |
统计部门 |
X5-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劳动保障部门 | |
X5-3 |
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人口比重 |
% |
民政、扶贫部门 | |
X5-4 |
城乡居民健康指数 |
- |
卫生、质监、 人口计生部门 | |
X5-5 |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比重 |
% |
建设部门 | |
X5-6 |
生活信息化水平 |
- |
通信、广电部门 | |
X5-7 |
城乡居民公共交通水平 |
- |
建设、交通部门 | |
公众 参与 |
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的满意度 |
统计部门 |
附件2: 江苏省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指标说明及计算
一、指标说明
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分五大类28项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类6项,科技创新类3项,社会进步类6项,生态文明类6项,民生改善类7项,以及1项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满意度的辅助指标。
(一)关于经济发展类6项指标
1. 人均GDP及增长。这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选用人均GDP,既体现发展第一要义,又体现以人为本;同时选用增长速度,以纵向比较来衡量发展的业绩,充分考虑了区域差距,更为科学合理。
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这是反映经济发展综合效益的指标,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础。
3. 农业增加值增长及高效农业比重。这是反映农业产出总量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指标,包括农业增加值和高效农业(含水产)两个方面。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鲜明的江苏特色和较强的导向性。
4.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这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发展服务业是我省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5.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这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指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江苏提高产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6.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反映优化经济增长需求结构的指标。提高消费需求的贡献率,可以促进三大需求拉动的平衡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关于科技创新类3项指标
1. 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这是反映企业科技投入和创新的通用指标,体现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可比性。
2. 科技进步贡献率。这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指标,指除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各类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国际通用指标。
3. 百万元GDP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申请数。这是反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指标,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三)关于社会进步类6项指标
1. 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是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水平的指标,包括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农村公共服务和住房改革支出等方面,既包括城市又涵盖农村,体现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城乡统筹的思想。
2. 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这是反映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包括城镇基本社会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3.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是反映受教育程度的指标,指18-22周岁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重,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4. 万人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这是反映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指标,包括文化和体育两个方面,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
5.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这是反映安全生产的指标,包括生产安全和交通安全。
6. 平安社会指数。这是反映社会平安的指标,包括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变动度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
(四)关于生态文明类6项指标
1. 单位GDP能耗下降率。这是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约束性目标,反映节约能源。
2. 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及下降率。这是反映节约集约用地的指标,体现资源节约的要求,包括建设用地占用和变动情况两个方面。
3. COD、SO2排放量削减率。这是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反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下降和环境质量的改善。
4.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这是反映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指标,包括城区和乡村的水(环境)功能区。
5. 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这是反映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指标,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指标。
6. 城乡绿化覆盖率。这是反映城乡生态建设的指标,包括林木覆盖率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五)关于民生改善类7项指标
1.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及收入比。这是反映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指标,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状况,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2. 城镇登记失业率。这是反映就业水平的指标,包括城镇居民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
3. 年人均收入低于2500元的人口比重。这是反映贫困人口的指标。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是国际通用的绝对贫困标准,考虑到汇率的波动,将现阶段脱贫标准确定为2500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4. 城乡居民健康指数。这是反映居民生命健康和享受医疗公共服务的指标,包括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补偿比和食品检测合格率,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
5. 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这是反映城市(包括县城)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指标,体现住有所居的要求。
6. 生活信息化水平。这是反映居民生活信息化程度的指标,包括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体现了居民生活信息化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 城乡居民公共交通水平。这是反映城乡居民出行便捷程度的指标,包括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行政村和农村已建规划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不仅反映城市也反映农村的公共交通情况,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指标计算
评价体系采用指数化的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合成一个单一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指数,动态地观察分析全省科学发展状况,重点测度各地科学发展进程。对各省辖市科学发展的情况,通过综合指数的比较,把不同省辖市间的横向比较和不同时期各省辖市自身的纵向比较纳入同一个框架下进行,不但要评价一个地区在全省各省辖市中的科学发展位次,而且也要评价这个地区自身发展历程。
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即先将各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再汇总得出综合指数。具体步骤如下:
1. 数据处理。各指标反映科学发展的不同层面,计量单位以及方向性不尽一致,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就是采用功效函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
对每项指标分别计算各地区的最大值 和最小值 。
然后,计算极差: 。
最后,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 ),其公式为: 。其中,为指标的实际值。
这样处理之后的指标值取值范围均落入[60,100]范围内,兼具直观性和可比性。对于体系中逆向指标,采用取相反数的方法加以处理。
2. 计算指数。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单项指标指数按大类合并,得到大类指数;将大类指数合并得到科学发展的综合指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D表示反映科学发展的综合指数, 表示各大类指数,n表示大类的个数。D数值越大,表示科学发展的水平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