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苏省十一五食品安全保障专项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10-30 16:31 字体:[ ]
 

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

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苏省十一五

食品安全保障专项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07〕94号  2007年7月28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省发展改革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江苏省“十一五”食品安全保障专项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十一五”食品安全保障专项规划

 

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食品安全现状

“十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迅速发展。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1827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51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318元和5150元。全省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消费约占40%左右。

(一)食品产业特点

——食品资源丰富。我省地处东部沿海,农副产品品种多、产量高,食品资源丰富。2005年,全省粮食产量2834.6万吨,列全国第五位;油料产量215.9万吨,列全国第六位;肉类产量352.3万吨,列全国第七位;禽蛋总量182万吨,列全国第五位;水产品产量388.7万吨,列全国第六位。

——食品加工业比较发达。2005年,全省共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2415家,年销售收入1288.1亿元,利税211.9亿元,利润80亿元,食品工业总量居全国第四位。拥有如江苏雨润集团、徐州维维集团、东海粮油(张家港)工业有限公司、镇江恒顺集团等规模较大的一批食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以及铜山、张家港、兴化、东台、阜宁等食品工业强县。

——食品流通业比较兴旺。2005年,全省食品消费零售总额超过2793亿元,其中餐饮业零售额近600亿元。全省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食品市场有207个。拥有一批如南京白云亭、苏州南环桥、无锡朝阳、徐州淮海等较大规模的农副食品批发市场,及苏果、苏食等较大规模的食品连锁经营企业。

——食品科研服务能力强。省内聚集了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20多家食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有从事食品研究的国家级实验室近30个,能承担食品检验检测的机构300多个。

(二)食品安全工作现状

——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按照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原则,由农林、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分别对食品源头、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等环节实施监管,初步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体系。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食品药品监管系统,成立有关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省政府与各地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食品安全被逐步列入政府社会目标考核体系。

——食品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省食品行业加快转变经营理念,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不断加强;同时,逐步加大投入,不断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努力提高食品质量。“十五”期间,全省食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0亿元,其中,更新改造投资达80亿元。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增强。

——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社会舆论,特别是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普遍关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议案近年来逐年增多,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制定了《江苏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从信息保障、医疗保障、人员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通讯保障、资金保障、演习演练等方面,建立了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故的运行机制和救援体系,规范应急处理程序,有效应对、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危害。

——食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2003年以来,我省组织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通过加强食品质量、卫生监督管理,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食品领域的违法行为,净化了生产经营市场环境,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增强。“十五”期间,全省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食品安全状况逐年改善,“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社会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在全省初步形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食品安全仍面临许多困难与不足,主要表现为:食品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在85%左右徘徊;假冒伪劣食品问题时有发生;食品产业小而散的整体状况加大了监管工作难度;监管资源分散,监管力量难以形成合力,特别是对基层、对城乡结合部及农村地区监管薄弱。

(四)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生产方式比较落后。我省食用农产品生产多数以个体农户、分散型的种养殖为主,食品生产加工以小作坊居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加上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生产加工行为不够规范,给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二是缺乏严格、有效的市场准入机制。大多数农产品(主要是果、蔬、畜、禽、渔等)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销到居民手中,缺少必要的检验程序和监督手段,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是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在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信用制度、信用建设、信用秩序明显滞后,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意识不强,少数人道德水准低下,唯利是图,恶意违法生产加工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谋取非法利益。四是监管工作不到位。法规体系不完善,对违法犯罪分子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食品安全监管资源分散,信息沟通不及时,工作配合不顺畅,难以形成合力;执法技术装备不适应发展需要,检测仪器设备结构性的缺乏和重复购置现象并存;标准制定不配套,与国际技术法规对接性差;部分地区和部门存在监管措施不实、执法不严、反应迟缓、地方保护等现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为中心,积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切实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全省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左右,全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信用体系更加完善,食品质量合格率稳步提高;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食品安全事故得到及时有效查处,预防及应急处理机制更加科学;食品监管系统执法装备、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撑体系趋于完备,依法行政、科学监管水平和队伍自身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省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使我省成为全国食品消费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区之一。

1. 食品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快查处。

2. 食品安全事故率明显下降,建成重大事故应急处理机制,重大事故查处率达到100%。

3. 食品安全信息收集、整理、分析、通报、发布平台初步建立,信息使用更加科学、规范。

4.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成,全省65%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大中型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建成信用档案,企业诚信水平显著提高。

5. 食品安全组织结构更加完善,全面建成省、市、县、乡(镇)四级综合监督协调机构。

6. 建立分工明确、功能齐全的全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食品安全组织保障体系。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充分发挥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和各监管部门的职能作用,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2. 建立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制度。落实责任,完善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食品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事故的查处。制定完善规章制度,实现督查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 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在组建完成市、县综合监管机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和程序,完善自上而下的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实现对全省乡镇及主要行政村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二)建立食品安全信息体系。有效收集信息资源,建立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畅通信息渠道,形成准确、有效、便捷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实现食品安全信息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真正发挥信息效能。食品安全信息体系主要包括:

1. 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建成由省、市、县三级节点和省、重点企业二级节点组成的食品安全行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食品安全行业通信、数据传输、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等基础功能。

2. 食品安全动态信息数据库。建立覆盖全面、维护便捷、安全稳定的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涵盖:①监管机构库,包括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其职责、办事程序;②检测机构库,包括各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情况及检验检测程序;③食品标准库,包括食品安全政策法规,主要食品的国际标准、技术法规、指令、国家标准动态跟踪及快速查询、企业标准备案、公告等;④食品分类库,包括蔬菜、禽畜肉类、蛋、乳、罐头、蜂产品、调味品等20多个类别;⑤企业库,包括大中型经营企业及主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认证注册情况;⑥检测结果库,包括日常监管及抽查检测结果;⑦食品安全动态库,包括国内外食品安全现状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情况;⑧其他相关信息库。

3. 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全省食品安全信息共享系统,形成分级分类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与远程使用。建立食品安全计算中心,建立国内先进的食品安全网络应用系统,形成服务于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科研平台。构建食品安全数据库群系统,建成门类较为齐全的食品安全数据服务体系,为监管部门、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完整、可靠的食品安全数据。

4. 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系统。充分利用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所收集的定量数据,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食品安全危险性评估系统。及时发现食源性危害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预报综合信息,提供食品安全预警,维护我省食品进出口贸易的正当权益,为监管决策提供定量信息依据。

(三)构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综合抓好食品安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褒奖守信、惩戒失信,营造食品安全信用环境,创造食品安全信用文化,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1. 制定食品安全信用制度。①信用征集制度,包括食品安全信用各类信息的征集原则、征集方式、征集渠道、征集内容、征集标准以及征集要求等;②信用评价制度,包括食品安全信用的评价机构、评价指标、评价原则、评价等级及评价方法等;③信用披露制度,包括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披露机构、披露原则、披露方式及披露要求等;④信用分类管理制度,根据食品安全信用评价结果的差别确定不同监管方式和力度,充分发挥信用差异的奖惩功能。

2. 逐步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生产经营档案,收集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管理等相关信息,及企业违法、违规等不良记录,按照有关信用制度建立企业信用档案。

3. 开展食品安全信用评价。根据企业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组织相关机构对其安全信用进行评价,并公开安全信用评价结果,接受消费者评议。

4. 逐步建立溯源体系。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实现生产的全程跟踪,逐步建立食品溯源体系,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提供基础信息。

(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在全省农村初步建成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和群众监督网,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状况的好转。

1. 建立农村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鼓励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向农村发展连锁经营网点,建立商品配送和供应网络,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开设超市,并向有条件的村延伸开设便利店。按照自愿、公平、择优原则和统一的要求,建立村级食品安全放心店。对欠发达的偏远乡村,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

2. 健全农村食品安全责任网。落实基层食品安全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充分发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落实监管责任。

3. 构建农村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以各级消费者协会和基层组织为基础,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消费维权监督网络。

(五)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以现有食品检验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技术装备、人员和环境条件,进一步增加投入,逐步建成重点突出、功能完善、分工明确、实用有效的省、市、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1. 建立省食品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全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抽查检验、食品质量考核检验、仲裁检验,为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提供诊断依据。中心技术装备、实验室环境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检测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重点检测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整合现有省级检测体系。根据资源分布特点、工作分工和技术优势,对食品安全各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力量进行整合,确定各自发展重点和研究方向,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省级检测分中心。

3. 加强市、县级检测能力。引导、促进各市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力争更多常规项目检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食品安全监管及本地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对具有地方特色重点产品的检测给予重点扶持,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健全县级检测体系,保证食品安全指标检测的准确、可靠,满足日常监管需要;对食品产业发达的地区,给予重点扶持,以强化安全监管。

四、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做好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与全省食品安全保障规划的衔接,保证规划确定内容的有效实施。省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要切实履行好“综合监督、组织协调”职责,加强与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积极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签订目标责任书,对主要项目进行分解,明确进度、明确要求、明确责任,确保落实。适时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必要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修订。对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相互推诿等严重影响规划实施进程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二)落实经费保障。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保证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要重视食品安全投入,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及时足额的经费保障;同时,强化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队伍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培训投入,加强对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培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精干,既懂得专业知识、了解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管现状,又熟悉国际规则、了解食品安全监管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四)夯实工作基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食品监管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夯实监管工作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及有关社会中介组织的联系,充分发挥其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规划任务的顺利实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