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一五”工业结构 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07-10-23 15:19 字体:[ ]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苏省“十一五”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为引导工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速度和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十五”期间,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9326.67亿元,年均递增15.5%,比全国同期快4.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51%,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87.81亿元,其中利润1386.51亿元,工业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76.8。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轻重工业比为33.666.4。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行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28%,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投入逐步增加,R&D总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48%。企业做强做大取得新进展,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3家。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59.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4.2%,呈现出国资、民资、外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产业规模继续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2224个,资产总值25488.86亿元,固定资产原值13405.2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2129.52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十五”期间,全省工业累计投入14138亿元,其中2005年投资4808.6亿元。工业经济整体素质逐步提升,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4.4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1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一位。

  (二)面临形势。“十一五”期间,是江苏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5000美元攀升的重要时期,江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省处在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和国际化提升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也蕴藏着难得的机遇。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对我国东部地区的转移向中高端环节推进,有利于江苏更好地承接国际先进产业,促进本土产业升级。国内城市化加速、新农村建设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将使工业化、市场化基础较好的江苏从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将使江苏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和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向自主创新转变,将有利于江苏更好地发挥科教人才优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将使蕴藏于江苏民众中的创业创新能量得到进一步释放。

  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工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深入分析和把握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发展主动权。一是结构性矛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当前,结构性矛盾仍然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深层次问题,突出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结构不够优化、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够协调。高新技术产业主要从事加工组装,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较低。二是要素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十五”期间,全省煤炭消费量增长一倍以上,2005年工业消耗1.38亿吨标准煤。同时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出现紧张,资源和能源约束、资本和技术紧缺、高素质人才缺乏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制约工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我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我省工矿企业的专利受理、授予量占43%,但发明专利仅占6.4%。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国际资源类产品的价格高位波动,国际贸易摩擦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汇率、利率调整等因素对我省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

  根据工业化进程一般规律,随着我省进入新阶段,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产业层次,提高企业和产业集中度,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提高江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占有率和竞争力,加快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争创新优势,赢得新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行资源节约,加强环境保护,促进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层次,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积极抢抓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做强做精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建以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较高产业化水平为特征的研究开发体系,以国际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生产制造体系,以全球性资源配置和国际化经营为特征的市场营销体系。努力建设结构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业规模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和实际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更加重视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重视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

  ——坚持以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为目标,实施产业创新,推进优化升级,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技术创新,支持自主开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施制度创新,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高效组合,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解放思想、统一部署、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协调统一起来,研究解决江苏工业改革、改组、改造过程中深层次体制和机制问题,积极稳妥、协调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和合作,努力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

  (四)基本原则。“十一五”时期,推进全省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深刻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坚持以下原则:

  ——市场化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自主化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进一步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用联合,加强技术引进、技术合作和自主开发,突出创新重点,在主要行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国际化提升。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承接国际资本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把引进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结合起来,在经济全球化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集约化布局。把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作为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向技术经济指标先进的大型企业集中,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条件差、污染严重的小企业;推进加工组装型制造业调整组织结构,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

  ——清洁化生产。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把环境和生态的承载能力作为产业布局规划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各类企业、园区的环境标准体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提高环境综合整治水平,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效益相协调,推进绿色制造进程。

  ——集聚化增长。以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各类工业园区为重点,按照产业链特点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特色发展,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增强集聚和产出功能。

  ——差别化竞争。立足现有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广泛参与区域竞争与合作,合理引导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盲目重复建设和地区间恶性竞争,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确立江苏工业经济的战略定位。

  ——协调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和带动现代化大生产。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提高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度,构建高效率、低成本、开放式生产性服务业平台。

  三、主要目标和发展重点

  (五)主要目标。全省工业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发展,发展取向由外延扩张转向提升层次,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年均可比增长速度12%以上,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行列。企业组织结构明显优化,培育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70家以上,其中超1000亿元的企业2家,超500亿元的企业10家。产业集中度稳步提高,形成2个销售收入万亿元级主导产业,打造10个营业收入千亿元级的工业园区。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面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50%左右。创建1000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建设500家以上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和行业共性技术中心。

  ——协同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推进南北产业转移和跨江联动发展,深化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以及区域内部的合作,形成协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65:18:17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用水量下降3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主要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示范企业和园区。

  ——产业配套水平明显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实现倍增,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下降到15%左右,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比例提升到35%

  (六)发展重点。抢抓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利用全球资源,面向全球市场,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做强做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江苏工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电子信息行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解决主要产品上档次、上水平等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产业园区,提升沿沪宁线电子信息产业带的制造水平。形成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移动通信设备及终端配套产品、新型显示器件、数字化视听产品、光通信和卫星通信产品、新型集成电路等产品群。加快发展软件业,高水平建设南京、常州、无锡、苏州等重点软件园,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在应用软件、系统软件、支撑软件的研究开发和外包加工上取得突破,提高软件产品的成熟度,形成软件生产和系统定制并举的产业格局。

  

  ——机械行业。全力攻克和推广应用先进的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信息化工程、数控软件系统等关键和共性技术,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全面对接,加快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加强自主开发,提高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液压挖掘机、汽车起重机、大吨位装载机、大型高等级路面施工成套设备、混凝土机械、高空作业机械等工程机械产品。重点发展加工中心、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精密锻压机床、数控电加工机床、数控切割机等数控机床产品。重点发展燃气轮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高压、超高压成套交流输变电设备和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智能型电器等电气机械及器材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的联合收割机、轮式拖拉机、园林机械和农机配套等农业机械产品。重点发展精密轴承、精密模具、液压件、气动元件等关键基础机械零部件。

  ——汽车行业。抢抓国内汽车市场大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机遇,整合产业资源,依托国际汽车巨头和国内重点集团,扩大合资合作,主攻轿车,提升客车,巩固货车,提高汽车零部件设计、制造和配套水平。加快发展轿车制造业,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及国内大集团的合资合作,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新品开发步伐,抓紧发展中、高级轿车,尽快扩大经济型轿车的生产规模,努力把我省建成国内重要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重点发展大型、安全、环保、舒适的公路客车、中高档旅游客车、低地板城市客车及底盘等,力争把我省建成国内产品领先、规模最大的客车制造和出口基地。巩固轻型载货汽车优势,加快发展中重型卡车。面向国际、国内配套和售后维修市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提高关键件、高技术零部件的比重,增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能力,使我省成为国内主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

  ——造船行业。依托区位与资源优势,以提高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推进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远洋船舶与内河船舶并举、船舶制造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由造船大省向造船强省的跨越。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集聚优势,在长江下游深水无淤积沿岸形成南通市、泰州市和扬州市三个船舶制造集中区。重点发展大型散装货船、大型油轮、大型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海洋石油开发配套船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远洋船船型。加快结构调整,实施船型标准化,发展江河联运船等内河船船型。缩短造船周期,提高国产化配套能力,重点发展船用辅机、船用柴油发电机组、甲板机械、舱室机械、关键部件、船用环保机械等船舶配套产品。

  ——石化行业。石油化工行业要以炼油为基础、大石化为龙头、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绿色化工”生产技术,提高精细化学品率,兼顾发展盐化工、煤化工和海洋化工产品。大力提升“三区两带”发展水平,宁镇扬大石化产业区主要发展乙烯、芳烃、PTA、合成树脂等;苏锡常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区主要发展有机原料、新型农药、有机氟等;通泰化工新材料产业区主要发展合成橡胶、有机硅、纳米化工材料等。沿东陇海线资源型化工产业带和沿海海洋化工产业带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产品和精细化工中间体及卤素系列产品,有条件的发展大石化产品。

  ——纺织行业。立足自主创新,加快结构调整,提高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努力实现我省由纺织大省向纺织强省的转变。积极研制生产高仿真、高强度、高模量、多功能、超细纤维等纺织原料特色产品。加快天丝、聚乳酸纤维和碳纤维的开发,加强棉、麻、丝的改性研究,拓展可再生纤维资源,加大非棉天然纤维应用及废旧纤维的回收利用,加速纺织原料的更新换代,促进纺织循环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高档、高支、精梳纱线和高档坯布,积极开发防缩、防霉、阻燃、抗皱、抗静电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推广纳米、微波、超声波、远红外、生物酶等加工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围绕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服装品牌,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等先进技术,培养高水平设计人才,提高生产工艺水平。以提高装饰用纺织品整体设计水平为重点,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个性化家居配套装饰纺织品,进一步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栽培基材等产业用纺织品。

  ——轻工行业。不断适应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培育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名牌产品,重点发展食品、造纸、塑料、家电、五金等产业关联度高、拉动作用强的优势行业。大力开发生产粮油深加工产品和名优特酒,高档文化和包装用纸,高性能改性塑料、降解塑料、工程塑料,智能、节能、环保型家用电器,高创汇、系列化五金制品。

  ——冶金行业。按照控制总量、淘汰落后、集群发展、产业链延伸、专业化分工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精品钢材、精品金属制品、特色有色金属制品和稀土深加工产品,做专、做精、做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特钢产业链、金属制品产业链、有色深加工及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链,形成一批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国内领先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汽车板、造船板、家电用板、管线用板、压力容器板、不锈钢板、桥梁及建筑结构板、轴承钢、弹簧钢、齿轮钢、油井管坯钢、特种管棒材及优质高碳硬线等精品钢材产品。重点发展高强预应力钢铰线索、汽车轮胎钢帘线和有色深加工制品等精品金属制品。

  ——建材行业。有效利用资源,不断降低消耗,提高环保水平。进一步加大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完成立窑生产线淘汰任务,适度发展日产4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重点发展日熔化量600吨以上优质浮法玻璃生产技术和装备,推广深加工玻璃制品生产及相关节能技术,建设3万吨及以上高水平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大力开发节能、环保、隔音、防水等新型墙体材料和建筑涂料及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开发应用钢结构、预制装配件和复合木结构等新型建筑结构,加快建筑工业化步伐。

  ——生物产业。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生物技术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推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新兴产业。围绕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保五大领域的开发应用,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生物基大宗化学品、生物农药和肥料、基因工程药物和诊断试剂、生物柴油、“三废”生物处理系统等,加快生物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

  ——新医药产业。加快建设“一谷一城五园”,即南京“药谷”、泰州医药城和南京、连云港、苏州、无锡和常州等省级医药产业园。重点发展抗感染类、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消化系统类、内分泌及激素类、精神系统类、维生素类等创新原料药和新型制剂。推进中药现代化,加强中药筛选、药效评价、安全评价、临床评价、不良反应监测及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技术研究,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加快发展新型眼科医疗器械、B超系列产品、多参数心脑血管监护仪、新型无创伤或微创手术器械、人工器官、新型诊断材料等。

  ——新材料产业。大力开发纳米技术,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光电子通信等电子新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功能性橡塑制品、精细化学品、有机氟、有机硅等化工新材料,功能性金属材料、有色金属特种材料、稀土材料等冶金新材料,精细化、差别化、复合化、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以及新型陶瓷材料、新型建材等。

  ——新能源产业。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光伏产业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及装置、高效光能转换器件及其他光伏产品,拓展光伏技术的应用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风能产业重点发展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配套件,在沿海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加快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厂。核能产业以田湾核电站为产业基础,逐步形成我省的核电工业体系。生物质能产业主要研究与开发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质压块成型、生物质液体燃料等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科技、商务、产品市场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软件外包、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专业性技术服务业。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和保险、证券、投资性公司,开发创新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特色化专业化大市场,推动形成国际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引导发展各类中介、经纪、代理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工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七)建设“四沿”产业带。加快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沿海四个产业带建设。沿沪宁线高技术产业带加快建设电子信息、重大装备、软件、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的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和推广应用基地。沿江基础产业带重点布局吞吐量大、运输条件要求高、产业带动力强、影响面广的重大装备、基础原材料、港口物流等产业。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带依托港口和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重点布局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机械装备、资源加工、医药等产业。沿海产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以利用特定自然资源、国外资源为主的新型能源、基础原材料、造纸、海洋食品和海洋医药等产业,培育临港产业群,逐步建成新兴的基础产业基地和重要的海洋产业集聚区。

  (八)推进工业园区合理布局。以各级各类工业园区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开发,特色发展。积极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项目,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集聚、创新和产出功能,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引导市县工业园区向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方向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入园进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推进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向高级形态转化,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新型生态工业园区。苏南工业园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资本、技术投入强度和投入产出率,提高集约发展水平。苏中、苏北工业园区重点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九)搭建南北产业转移平台。通过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等方式,大力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优化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苏南、苏中、苏北产业互动发展。苏南工业要重点提升国际竞争力,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苏中工业要抓住沿江开发和江海联动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与基础产业,做强做精做大地区优势产业,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扩散沿江开发效应,在南北产业转移中发挥纽带作用。苏北工业要把加快工业化作为振兴苏北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本地特色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保障措施和实施机制

  (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托我省产业基础和科教优势,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在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的同时,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现阶段企业自主创新的主渠道。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支持自主创新的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知名品牌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出口目标国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结合起来,大力提高企业系统集成化、生产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水平。

  (十一)做强做大优势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鼓励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联合,促进资源向优势产业、优质企业集中,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低成本扩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经营管理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增强大企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示范与带动作用。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名牌,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江苏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私营个体经济的生力军作用。

  (十二)促进工业节约发展。落实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组织实施一批试点、示范工程。积极推行清洁安全生产,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工艺和技术,开展“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先进企业”创建活动。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围绕高耗能行业和企业,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强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严把源头关口,把能耗作为项目审核的强制性门槛,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强化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年度节能目标,加快建立科学的节能降耗指标体系、考核体系和监测体系。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印染等重点行业的监督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培育具有较高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加强土地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使用效率。

  (十三)提高工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加大对产业链长的龙头型项目、技术研发机构、销售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等的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内资与外资企业的产业配套。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在海外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开展跨国合作经营,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积极引导和支持钢铁、石化、能源大型骨干企业组建投资联盟,在境外矿产、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投资兴办铁矿、废钢、炼焦煤、冶金焦以及重要石化产品等主要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供应基地。

  (十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抓紧实施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化步伐,建设一支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队伍。深化企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制度改革,鼓励企业对特殊、拔尖人才采取特殊的吸引和使用办法,积极推行科技骨干年薪制和期权期股试点,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十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宏观指导、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立稳定、透明的法制环境,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诚信、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有利于人才集聚的人文环境。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和修订产业、财税、信贷、土地、环保、进出口等相关政策,切实加强与规划纲要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完善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政策体系。要根据我省不同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和区位特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与技术水平、投资强度、产品方案挂钩的产业准入门槛,研究制定节地、节能、环保等政策。推进为工业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公共性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建立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企业信息平台。加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和作用。

  (十六)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省工业主管部门要以本规划纲要为主要依据,制定全省“十一五”工业行业专项发展规划,加强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要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激励机制,认真组织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适时发布相关产业竞争力调查报告,建立敏捷高效的产业风险预警机制,为企业调整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全面促进规划实施。省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增强规划纲要的执行效力。各地要将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建立责任制,狠抓落实,按照本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切实推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