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面向未来的地方志记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嘉宾: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左健伟
摘要: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更好发挥地方志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方面的独特功能,让传承千年的方志文化走进群众、服务大众,以面向未来的地方志记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近日,我们邀请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做客江苏省人民政府网在线访谈,与网友互动交流。

访谈精选
  •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左健伟
  • 嘉宾与主持人
主持人

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的在线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宗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地方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地方志在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方面的独特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方志智慧和力量,今天,我们邀请到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走进演播室与我们一同交流。左主任好!

左健伟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编修地方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地方志往往与冷门、神秘、高深等词语联系在一起,没有走进普通大众的视野。在这里,我想替一些不太熟悉地方志工作的网友请教下左主任,什么是地方志?

左健伟

好的。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有修编自己历史的传统,代代相传,延绵不绝,中华文明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

通俗地讲,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家谱、方志、正史共同构成我国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从而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留存了两千多年的文献依据。

梁启超说“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延续两千多年的地方志,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若要给地方志下个定义,我们可以说,它是全面、系统记载一个地方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一是它权威,地方志是“官修”“官责”的权威信史。二是它有范围,只记述一定地区范围内的情况,像江苏地方志,就是记述江苏发生的大事要事,而不能记述其他省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越境不书”,因而地方志往往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三是它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无奇不有,堪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打开志书,犹如进入神奇的历史文化宝库。各地的历史沿革、天文地理、政治措施、经济状况、资源物产、文化科学、著名人物乃至方言俗语、故事传说等等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江苏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人文荟萃,素有编修志书的优良传统,现存各种旧方志近千种,约占全国的1/10左右,因而,江苏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

从文化形态来说,书籍形态的地方志主要是三种:一是志书,完整记录一个区域或者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二是年鉴,记载一个地区或者部门一年的情况。三是地方史,就是记录一个区域或文化现象的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江苏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首轮、二轮志书编纂工程,其中江苏首轮志书编纂自1986年启动,2007年底完成,共92卷、118册、7500余万字,填补了江苏自建省(1667年)300多年以来没有完整省志的空白。二轮志书于2005年启动,2020年底全部编纂完成,共出版省、市、县(市、区)三级地方综合志书110部、271册、3.35亿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1978—2008年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首轮、二轮志书共同构成了江苏从古迄今最全面、最翔实、最权威的地情文献资料。也就是说,从远古一直到2008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情况都有了非常系统的历史记载。

从年鉴来说,江苏年鉴从1986年开始,已经连续编纂了37年。2018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市、县(市、区)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并一年一鉴,公开出版。从2018年开始,江苏仅标注区域的综合年鉴,比如南京年鉴、南京鼓楼区年鉴,每年就有110部。因年鉴记录历史的时效较强,各地编修年鉴的积极性很高,很多镇也开始编纂年鉴,2022年江苏镇级年鉴已有43部,而且每年都在增加。此外,还有各行各业的专业年鉴,比如《江苏自然资源年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年鉴,比如《南京大学年鉴》等,也有上百部,各类年鉴成果可以说蔚为大观。

地方史方面,目前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泰州、镇江、连云港等7个设区市编纂完成或正在编纂地方通史,去年《南京通史》正式发行,专题史、口述史等多种体裁百花齐放。如今的江苏地方志工作欣欣向荣,呈现着志、鉴、史并驾齐驱的局面。

这些庞大的地方志成果将历史与现实连接起来,系统记录了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巨变,展现了江苏千年文脉的多彩华章。全省地方志系统每年都要编纂约400部书,这些作品生动描绘了江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砥砺奋进的精神图谱,让人们在百年大变局的当下从历史变迁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作为地方志工作者,我们一直致力于创作出更多有品质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史志作品,也希望有更多的朋友通过我们的作品,了解地方志、支持地方志,特别是利用好地方志讲好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家乡的故事。

主持人

谢谢左主任,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地方志有了初步的了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这是我的一个习惯。”地方志是习近平总书记掌握地情、民情的方式之一,可见它的重要性。左主任,请您和我们谈一谈,地方志是如何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呢?

左健伟

好的。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善于读志、用志,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的必备法宝。自古以来,地方志都是资政辅治的重要工具,是地方官员知悉地情、研究地情的最好教材。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就曾留下过“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早在1941年,党中央就明确要求“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毛泽东主席在长征打仗途中也不忘阅读地方志,建国后,他号召“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批评“官不修志而修衙”的不良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善于用志的典范。1985年6月,习近平同志赴任厦门市副市长,由他牵头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吸收借鉴许多地方志内容,是全国经济特区中最早的一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2006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期间,调阅《苍南县志》,并在与当地领导座谈时大段朗读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希望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科学决策,不断提高处置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江苏地方志工作主动作为、创新发展,积极服从、服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主题志鉴记录江苏现代化进程的鲜明亮色。在一轮二轮志书编纂过程中,在推动行业志、部门志的同时,主动策应年度重大主题,每年编纂主题志鉴,忠实记录发生的大事要事,充分展现江苏发展的伟大成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编纂出版《江苏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图志(1949—2019)》,和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江苏重大建设成就展;为顺应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编纂出版《长江历史图谱》《江南大运河历史图谱》;为充分展现江苏完成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的贡献,编纂《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为忠实记录江苏抗疫的历程,编纂出版《生命至上:江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录》;为充分反映党的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编纂出版《强富美高新跨越——十九大以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纪事》等等。

前不久,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推荐省地方志办公室和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编纂的全国首部古代城市图志——《江苏古代城市图志》。这是江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在全国首次将江苏每个城市的发展历史、文化特质、古人留下的古地图集中呈现出来,为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参考,起到古为今用、服务当代的现实效果。

二是以即时性记录更好展现江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在编纂好年鉴、英文年鉴基础上,2019年1月起,在全国首创逐月编纂《江苏微记录》,也就是我们将晚一年出版的“年鉴”,变为了下个月就呈现的“月鉴”,大大提高了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时效。年底,将每月的微记录汇辑成一本20万字的《江苏记录》,也就是说,一年刚结束,一本20万字的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书籍就编纂好了。正是因为《江苏记录》较强的时效性,非常适合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因而《江苏记录》已经连续四年入选省人大、政协两会会议资料。去年我们还和新华日报社合作,创新编纂了《江苏影像》,作为《江苏记录》姊妹篇,同步呈现给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深受好评。2022年,全省各地编纂即时性记录产品52种,其中15种亮相当地两会,成为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的一大亮点。

三是以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展现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振兴。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留住乡愁记忆、服务乡村振兴,2022年3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的通知》,在全国首次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乡镇(街道)志编纂全覆盖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工程,涉及江苏1300多个镇和上百个中国历史名村。目前,全省镇村志已出版或启动编纂1038部,是全国正在实施的最大的镇村志编纂工程。镇村志的编纂,不仅可以挖掘历史资源,留住乡愁,还在招商引资、文旅推介、乡情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以重点史志作品展现江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形象。依据《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将江苏各地的地理标识、文化标识和历史标识产品作为重点史志作品进行逐年编纂。各地的积极性非常高,比如正在编纂的《张謇志》和《花果山志》,张謇是代表南通的文化品牌,花果山是代表连云港的文化品牌。再比如丹阳的代表性标识是眼镜,所以我们正在编纂《中国丹阳眼镜史》,以上这些都是江苏重点史志作品。已经出版的还有《中国淮扬菜志》《江苏华侨华人史》《师之魂——陶行知在栖霞》《明孝陵新志》等,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重大论断,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更要把“盛世修文”这件大事办好,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用更多高品质的史志作品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主持人

谢谢左主任。可以看出,近年来地方志系统做了许多有益有效的工作。刚刚听您介绍到即时性记录,这也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据我所知,我们传统的地方志书编纂,都是以20年为单位来进行的,即便是综合年鉴,也是1年一鉴。而现在,我们将这个时间单位不断缩小,地方志的时效性越来越强,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左健伟

所谓“盛世修史、志载盛世”,是指在最好的时代,通过记录、挖掘、梳理,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印记,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做新闻的同志有句话,叫“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而地方志的本质、本源恰恰就是记录历史。所以,我们在20年一次编纂好综合志书、1年一修年鉴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理念,逐步向“微记录”方向发展。现在我们不仅编纂《江苏微纪录》,还在“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打造一个新栏目“微记录”,这个栏目与《江苏微记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每天发布江苏的大事、要事,也可以称之为“日记录”。这样江苏地方志记录历史的时效,就从原来的20年一编志书、变成1年一修年鉴、变成每年的《江苏记录》、变成了1月一本的《江苏微记录》,现在又变成了每天的微记录,地方志工作的时效性越来越强了。

主持人

谢谢左主任。刚才我在听您介绍的过程中,注意到我们地方志工作有不少的率先、首创。看来江苏地方志的不断“出圈”,离不开“创新”的加持,那么具体有哪些创新做法呢?

左健伟

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

地方志纵观古今、横陈百科,是个历史文化的巨大宝库。但是方志记载本身比较简略,加上述而不论的文风,可读性不强。一个地方几千年的历史,用一本书来呈现,可以想见其内容一定是字字珠玑,不过翔实度相对来说就有了欠缺,所以地方志在很长时间不为大家所知,也和这个原因有关。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真正在心里传承好方志文化,我们主动顺应现代知识传播体系的变化,集聚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对2000多年的方志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使悠久的方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我们打造了“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自2019年4月22日改版,从工作信息公众号变为文化公众号,坚持日更,主打原创,截至目前原创文章已经1400多篇,清博指数连续5年保持全国地方志系统省级第一名。今年上半年推送文章834篇、视频170个,原创文章被新华社、中新社、“学习强国”“国家人文历史”“北京西路瞭望”“扬子晚报”等主流媒体和各类媒体转载1200多次,《社区新报》每期一个整版使用“方志江苏”内容。“方志江苏”已成为讲好江苏故事的重要平台。

第二,我们努力打造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杂志——《江苏地方志》。《江苏地方志》是全省地方志系统唯一一个具有正规双刊号、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2019年以前印数不到3000本,主要以系统内赠送为主,订阅量不到20份,社会影响较小。为打破这一局面,我们着手对《江苏地方志》进行改版,确立了“大方志、大文化”的理念,第一次从来稿选编转变为约稿选编,邀请名家、大家撰稿,提高了杂志的文化层次和水平。第二次改版,按照Mook(magazine+book)模式,每期聚焦一个专题,提升杂志的文化深度。比方说,江南文化是个宏大的文化主题,下面有很多分支,像江南的手工业、江南的诗词、江南的茶叶等等,我们都可以作为专题来介绍。第三次改版,从杂志内向杂志外延伸,打造全国独一无二的“专题刊物+论坛文集+线下论坛”的全新期刊文化形态。不仅给大家呈现一本杂志,还有配套的论文集,一些特别重要的专题还会举办线下论坛。这一创新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在全社会产生了积极反响,杂志发行量大幅度提升,从2019年的20份提升至2023年的8000份,总印数达到9600份。今年,我们已经举办了4场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江苏分论坛,还有另外2场正在筹备中,一个是南京的“从天下文枢到世界文学之都”,另一个是昆山的“治家之经——朱柏庐与《朱子治家格言》”。

第三,我们举办了“Fun知•江苏”跨年知识大会。3个小时的晚会有710万人在线观看,得到了广大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喜爱。除此以外,我们还开设了“江苏方志大讲堂”。大讲堂自2019年创办以来,每月一期,线上线下同步。而且大讲堂是讲什么就在什么地方讲,比方说讲窑湾的故事,就在窑湾古镇讲;讲栖霞山的故事,就在栖霞山的山顶上讲。葛剑雄、贺云翱、胡阿祥、程章灿、徐兴无、叶兆言等社科名家先后登上讲堂,江苏方志大讲堂逐渐成为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地域文化的一个鲜明品牌。目前,方志大讲堂已举办66场,通过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对讲堂进行直播,线上辐射观众已超600多万人次,部分活动的单场观看量近40万人次。

主持人

谢谢左主任,听您讲了这么多,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方志人的创新精神和历史担当。接下来,又到了咱们节目的数字问答环节了。大家可以看到,我手上拿了一个题板,上面写着788家。左主任,这个数字代表了什么?

左健伟

这个数字指的是省地方志办公室牵头组建的“江苏省史志馆联盟”成员单位数量。截至目前,江苏省已经有42家设区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进行试点,联盟成员展馆达到788家,可见史志馆是多么受到大家的欢迎。

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非常自豪,以前古人用志书把它留下来,作为现代人,我们有了更多记录历史的方法,比如影视、史书、年鉴,还有一种新的方式,就是通过实物来留存历史。很多地方建了自己的史志馆,比方说一个工厂会设立厂史馆,一个镇会设立镇史馆,一个学校会设立校史馆等,这些史志馆都是各地自发兴建的。这种自发性源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历史的自豪感,这也是方志文化的魅力。同时,单个的史志馆往往只讲一地、一所学校、一个镇、一个村这样小格局、小地方的历史,往往会被忽略。

我们建设史志馆联盟的初衷,就是以“小支点”撬动“大资源”。一家史志馆的声势虽然弱小,但如果我们将全省各地各单位自发建立的镇史馆、村史馆、厂史馆、校史馆和各种专题特色馆联合起来,将藏在单位内部的、局限在一个小区域的沉睡文化资源激活成为公共文化资源,就可以在不增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大幅度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数量,提高场馆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2022年,江苏省首家县级史志馆联盟试点和首家市级史志馆联盟试点分别在南通市海门区和宿迁市启动。史志馆联盟的组建,不仅能够推动系统内工作交流合作,而且还推动各种史志馆之间藏品互通共享、故事共创传播、活动联办互动、文创开发联销、人才共建联动,更能吸引和吸纳更多的场馆加入史志馆联盟,拓宽联盟单位的“朋友圈”,让史志馆群“活起来”“火起来”,从而扩大联盟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为方志文化建设赢得社会赞誉、百姓口碑发挥出史志馆联盟的特色作用。

主持人

在江苏方志馆的主页,我们可以看到各地联盟成员馆的名单。下次,我也想回到自己的家乡、母校,在史志馆中实地走一走、看一看,找寻自己的青春记忆,感受方志文化的力量。说到这里,我也从您的介绍中感受到,近年来江苏地方志打造了许多“联名产品”,和众多领域都有合作。左主任,我们是如何通过联动合作,来扩大地方志的社会影响的呢?

左健伟

好的。我们刚刚讲到,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既然是百科全书,那么它和方方面面都是有联系的。所以我们要扩大方志文化的宣传,就必须进行纵向联合、横向交流,形成一种联动效应。为此,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争取支持,努力扩大地方志的影响力。一是积极争取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连续三届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志说江南•苏州圆桌会议”,承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地方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的“至今思项羽”“延陵风骨”“问道惠山”“典范的力量”四场分论坛。二是积极争取江苏省政府的支持。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推介方志书籍,2020年举行《长江历史图谱》新闻发布会;2021年举行《江苏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新闻发布会;2022年举行《江苏历代方志全书》新闻发布会;2023年举行《江苏古代城市图志》新闻发布会。三是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的支持。连续三年组织全省地方志系统参加江苏书展,展现地方志的丰富成果和江苏灿烂的地域文化。四是积极争取江苏省级部门单位的支持。随着地方志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省级部门主动邀请我办参与他们的工作。与省民政厅等部门一起研究发布红色地名、地名文化遗产,与省住建厅联合编纂《江苏古代城市图志》,与省统计局、新华报业集团联合编纂《江苏记录》《江苏影像》等等。

借脑引智,加强与高等院校战略合作。高等院校是全省的智库,地方志办公室作为一个学术性较强的政府机构,应该跟高等院校加强合作。我们与江苏省委党校合作,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在省委党校设立的方志馆分馆,方志书籍还进了学员宿舍。联合省社科联推出25个“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专项课题”,吸引了更多的专家学者来研究地方志。与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等6所省内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外,我们还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省社科院历史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江苏省工业经济联合会、江苏省餐饮协会等机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共同推动江苏地方志的学术研究。

借船出海,加强与媒体的战略合作。长期以来,地方志习惯于闭门修志,专注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几乎不与媒体打交道。自从我们开设公众号、大讲堂,地方志丰富多彩的工作和对史志资源的协调组织能力,让众多媒体看到了合作的前景。在这个资讯传播越来越短平快的时代,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技术和渠道,而是内容,所谓“内容为王”,这恰恰是我们地方志的优势。目前,我们与省内主流媒体几乎都有合作。《新华日报》与我们合作“寻找江苏老地名”,《扬子晚报》合作“典说江苏”,交汇点合作“江苏方志大讲堂”,江南大学、江苏新闻广播合作“水润江南”,省文投、交汇点合作“点亮运河”,省广电总台合作“Fun知•江苏”跨年晚会。江苏新闻广播晚间“夜谈古今”栏目,每天播放方志故事。 近期我们还准备与江苏有线、江苏教育频道、东方娃娃杂志社、东方文化周刊等加强合作,进一步增强方志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相信,地方志决不是孤立封闭的文化形态,而是立足地情、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开放型文化事业。编修地方志的目的不是为编修而编修,而是为了发挥它的功效,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今后,我们还将打破壁垒,和更多领域达成合作,努力推出更多富有时代精神、彰显中国气质、体现江苏底蕴的精品力作,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

主持人

谢谢左主任的介绍。我想通过这些合作,一定可以继续放大江苏声音,改变长期以来方志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接下来,除了我刚才向左主任提的这几个问题,还有不少网友通过江苏省人民政府网、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向您提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网友

左主任,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短视频时代”。相比去读一本大部头的地方志书,我们老百姓更愿意通过观看图片、视频来获取信息、学习地方志知识。我想知道江苏方志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举措?

左健伟

谢谢这位朋友对方志文化的关心。的确,不少传统的史志书籍动辄上百万字,内容冗长,携带不便,言语有些过于客观,显得平淡寡味、难以卒读,与群众的阅读需求之间存在着距离。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近几年我们作了一些积极探索。

为了主动顺应知识传播体系的变化,我们对地方志的工作思路、工作模式、志鉴产品进行了全方位和成体系的改造,坚持做有品质的史志作品,使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的地方志在新时代新征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方面,为了适应“读图时代”和现代人“快餐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我们在志书资料的多元化、形式的可视化、文辞的优美化、装帧的时尚化等方面作出了更多努力,打造了崭新的“全息媒体志书”。我们改变了“图片是文字附属”这一传统观念,形成图片独立讲述历史的叙述方式,围绕志书的章节内容,精心构思、精心拍摄自然、人文、社会、物产等方面的高质量图片,用摄影语言讲好发展故事。同时,我们还跟进现代技术的发展,把二维码延伸阅读的功能引入志书,通过二维码扩展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打造更大容量的“活”的志书,力图让读者在有限版面中获取更大信息量。目前,融合文字、图片和音视频打造的《东山镇志》《马庄村志》等31部“江苏名镇名村志”已出版,受到社会一致好评。2021年出版的《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建设志》和正在编纂的《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建设志》,也均以二维码形式收录大量珍贵历史影像资料,“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场景。

另一方面,我们以创新突破为重点,联合各市、县(市、区)地方志工作机构,依托地方志书,共同打造了江苏省情影像志,使地方志工作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传统走向现代。第一批推出60集乡土江苏系列,目前已经制作20集,通过“方志江苏”视频号推送后,引起社会广泛反响。南京发布、无锡发布、徐州发布、常州发布、苏州发布、盐城发布、扬州发布等各政府平台纷纷转载,网友纷纷留言点赞。其中《祝陵:梁祝故里,洞天奇观》《薛埠,中国名茶之乡》上线第一天视频号播放量就超过15万次;《富安,从盐业重镇到“中国茧都”》被东台市富安镇关工委列为中小学生爱家乡德育课程。

网友

现在,各类文博场馆成了中小学生假期的热门打卡地。不瞒您说,我也带孩子去过省方志馆,感受到了方志馆在培养孩子对江苏历史文化认知和热爱方面的巨大影响力。我想知道,省地方志办公室针对青少年,有没有提供特别课程和知识服务?

左健伟

这位家长的教育方式很值得大家借鉴。爱乡始于读志,知史更加爱国。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特别的一种形态,自古以来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也是为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最佳课堂。之前我所介绍过的微信公众号、方志大讲堂、省情影像志、跨年知识大会,还有我们的杂志、志书等等,都是面向全社会推出,可以作为孩子们乡情地情教育的教材使用。

今年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方志文化成了江苏各地学子的“开学第一课”。淮安市金湖县塔集镇的几个小学,将“塔集影像志”作为第一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家乡身份识别感”。镇江市第三中学的同学们,通过走进镇江方志馆,了解古城镇江的前世今生,用这样的集体活动为暑期画上圆满句号。

就在9月,我们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打造的“方志学概论课程”正式开课。这门课程包含方志学史、旧方志的整理和利用、新方志的编纂等,填补了江苏地方志学科建设的空白。

除了校园内,在校园外,近年来省方志馆还针对青少年群体,开发了融合传统课程、参观研学、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我爱江苏”方志文化系列课程,为青少年了解中国方志典籍、学习传统文化、沉浸式参观展厅、多视角认识江苏,提供生动有趣的互动课堂,每期课程一经发布,就被“秒光”。

除此之外,我们还正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情地情教育,目前无锡、常州都已经启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将乡情地情教育有机融入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乡情地情教育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不断拓展覆盖面,持续提升影响力。通过多种多样的示范点、读书角、资料库建设与丰富多彩的共建、宣讲、志愿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史志成果和地情文化,引导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好留住乡愁记忆,厚植家国情怀。

主持人

好的,谢谢左主任的解答,也非常感谢您今天做客我们演播室,同时感谢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收看!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如果您还有疑问,欢迎留言提问,江苏省人民政府网将以“访谈回声”形式发布问题答复,省地方志办公室将通过电话、邮件等形式对您进行答复,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

节假日期间,想增进孩子对江苏人文历史的了解,想问问左主任有没有比较好的方志馆推荐?

左健伟

地方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特别的一种形态,自古以来就是爱国爱乡的最好教材,也是青少年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最佳课堂。我为这位家长推荐几个方志馆:一是江苏省方志馆,位于南京市梦都大街50号。省方志馆建有江苏最大的方志地情资料馆,拥有明刻本《越绝书》原本旧志。我们精心打造的“志载光华——方志省情展”今年3月正式开展,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新颖布展方式,通过一方水土的变迁、一方文化基因的进化以及当代的发展,展现一方人的文明活态万象。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讲堂空间、青少年活动空间、非遗文化体验空间等,开发了融合传统课程、参观研学、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我爱江苏”方志文化系列课程,是孩子们假期学习、实践的好去处。在刚刚过去中秋国庆长假,省方志馆还推出了国风游园会,有趣有料有章有活动,受到了小朋友们欢迎。二是南京市方志馆,位于建邺区梦都大街168号,实现了利用数字技术打造“一键扫码轻松带走——口袋里的方志馆”目标,呈现出“有限场地、无限空间,有限藏书、无限数据,有限载体、无限方式”的现代化方志馆特性,形成“线下展读一体化、线上资源共享化、馆内活动多样化”的格局,具备立体的传播平台、沉浸式人机互动、虚拟化场景体验、主题化实践教育、旅游式文化体验五大功能。三是常州方志馆,位于天宁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选用清朝漕运总督管干贞故居读书楼进行布展,共4进厅堂、3个院落,是一个以方志为核心、地情为元素、城史为脉络,全面介绍城市历史、展示地域风情、传承历史精髓、弘扬人文精粹的公共文化展览场馆和对外宣传窗口。四是镇江方志馆,位于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清代海关道台沈公馆,以主题公益活动为切入点,围绕青少年、外地游客、商务人群等,融入西津渡整体游线,定制“研学之旅”“红色之旅”,成为“四史”学习教育、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阵地,成为广大市民、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了解镇江历史文化的网红打卡地。除此之外,我们也建议大家登陆江苏省方志馆官方网站,在首页查询史志馆联盟的成员单位,到自己感兴趣的史志馆转一转、看一看。

网友

江苏是教育大省、文化大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我省的方志工作在全国方志工作格局中有怎样的作为?

左健伟

江苏是全国著名的方志之乡,也是方志大省。近几年,我们立足主业、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的充分肯定。去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印发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主动作为创新发展典型做法的通知》,这是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第一次向全国推广一个省域地方志工作经验,指出江苏地方志服务中心工作有思路,志鉴工作重时效,古籍整理结硕果,镇村志编纂全覆盖,史志馆资源相整合,重点史志出版有保障,方志文化宣传有亮点,在发挥地方志存史、资政、育人作用方面体现了江苏特色。接下来,我们再接再厉,以改革精神推动工作理念、模式、产品全面创新,走在前、做示范,努力推进新时代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

网友

去年《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出版,这套书还是有一定的阅读门槛的,有没有普及类、通俗类的方志书籍推荐?

左健伟

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高质量方志作品,是我们近年来努力的一大目标。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几套方志书籍:一是《中国淮扬菜志》。这套书共分为五卷,分别从沿革、名菜、名点、宴厨店、拾遗等多个方面追根溯源、广征博采,全面系统记述了淮扬菜的起源与萌芽、兴起与形成、鼎盛与高峰、传播与发展,充分反映淮扬菜的发展历程、菜系特点和美食文化。它突破了传统志书的体例束缚和形态风格,使用大量精美图片,语言精炼,图文并重,装帧精美,将志书的严谨厚重与时尚的现代表达相统一,达到内容与形式、叙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二是《江苏名镇名村志》。它立足全媒体时代,创新编纂方式,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手段,形成三条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线索,反映名镇名村历史与现状。特别是通过省政务云及二维码系统,实现了音视频呈现和可更新,融入宣传镇村的音视频,使志书从无声变有声,从二维变三维,从静态变动态。《江苏名镇名村志》不但讲好乡村故事,而且延续乡村文脉,扩大了方志文化的影响力,并在招商引资、镇村文旅事业发展、爱国爱乡教育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我们即将推出的《这里是江苏》省情读本。它由物华天宝、沧海桑田、峥嵘千年、财赋渊薮、科教昌盛、文化璀璨、名人荟萃、区域风采8个篇目构成,通过全面、系统介绍江苏历史文化渊源、自然生态演变状况、经济社会发展脉络、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展示江苏历史文化的神韵气度和鲜明地域形象。四是即将推出的“我爱江苏”青少年省情系列读本,它以志为线,纵览历史,带领学生感受江苏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非凡气象,经济大省、文化大省的发展之路,引导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知乡爱乡,厚植桑梓情怀,赓续家乡文脉,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自强。

网友

请问地方志在对外传播江苏文化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左健伟

地方志是兼容历史和地理的百科全书,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地方志,能够更好地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的中国故事,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在对外传播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举措:一是用方志典籍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灿烂。比如江苏历时13年编纂完成的《江苏历代方志全书》,就是江苏古代方志的集大成者,是方志文化走向世界的重磅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从典籍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当代价值,并通过鲜活的方式展示出来,“方志江苏”视频号每天推出一集“方志故事”微视频,深受群众特别是海外华人华侨的喜爱,未来我们还将对江苏的方志典籍进行系统介绍,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二是用方志视角讲好中国当代故事。我们连续10多年编纂出版的英文版《江苏年鉴》,是全国较早一部专门面向海外,全面、系统和深度介绍省级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为海外人士认识江苏、了解江苏提供了基本资料和信息,也为国外研究江苏、研究汉学提供了基本素材,被世界很多重要图书馆收藏。目前正在实施的镇村志编纂文化工程,以志书的形态,讲好江苏各地的故事、江苏乡村振兴的故事,特别是融合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江苏名镇名村志》,时尚高雅,精美大气,深受群众喜爱,被很多地方作为招商手册、文旅手册,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载体。三是用方志形态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用历史的视角去展现、去诉说,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我们组织制作的“江苏省情系列影像志”,把江苏精妙多彩的地域文化通过一个个影像志展现出来。首个系列“乡土江苏”共60集,重点展示江苏镇村的历史风貌和发展轨迹,接下来还将打造“山水江苏”“风味江苏”“绝技江苏”等专题,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起来,让世界感受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

网友

请问有哪些渠道可以参与地方志举办的活动?

左健伟

目前,有很多渠道可以关注并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一是“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除了推送地情文章、“方志故事”短视频、江苏省情影像志、每日微记录等内容,还会推送各类直播、活动的信息、海报,方便网友及时知晓、报名、参与。二是江苏省情网,在通知公告、省志办动态、市县方志动态等栏目可以看到我们的活动信息和参与方式。三是全省各地地方志系统的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等,特别是各地承办的方志大讲堂,除了观看线上直播外,还可以线下参与,现场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