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为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日前,盐城市出台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主要实施“七大行动”。
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扩面行动。梯次开展数字化改造,重点围绕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数字技术产品大规模普及应用,每年推动15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快轻准”数字化改造,推动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软硬件一体化改造,推动5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开展关键业务系统部署与跨系统集成。促进园区集群数字化转型,支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园区为单位的“面状”转型,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轻量化的数字工具与个性化服务,“一园一策”打造数字园区,实现国家高标准数字园区突破。打造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各地建设具备转型咨询、诊断评估、应用推广等功能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争创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实施智能工厂建设提档行动。加快企业网络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灵活部署5G专网、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新型网络技术,推动5G全链接工厂建设,到2027年,新创成国家5G工厂20家以上。推动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及园区三级联动智能制造项目培育机制,强化政策扶持力度,针对项目需求提供精准服务,提升财政资金的引导效率和政策兑现便利化水平。每年实施市级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500个以上。分层分级建设智能工厂,建立智能工厂培育体系,每年推动1000家企业开展基础级智能工厂建设,新增先进级智能工厂30家以上、卓越级智能工厂3个以上。到2027年底,规上企业基础级及以上智能工厂覆盖率达50%以上。
实施数字基础设施优化行动。夯实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千兆光网和5G网络深度覆盖,实施“信号升格”“宽带海疆”行动。面向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创新打造生产制造、园区服务等多维度智能化应用场景,到2027年,建成7个“万兆园区”,争创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构建“1+11+N”的工业互联网体系,到2027年,累计培育省级以上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盐城海洋智算中心建设运营,积极探索“绿电+储能+冷能”数据中心建设新模式,加快形成以黄海新区、盐南高新区为核心,多个边缘智算节点协同的“2+N”算力发展体系。建设全市算力调度平台,2027年,全市智能算力规模突破20000P。
实施数字化产品补短板行动。促进智能装备攻关应用,建立智能装备攻关项目储备库,每年在智能制造领域创成省首台(套)装备5个以上。支持盐南高新区、盐城高新区等有条件地区建立智能装备体验和推广应用中心。推动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领域知识显性化、模型化和标准化。组建工业软件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工业软件进入国家、省工业软件供给能力清单目录,到2027年,新增省首版次软件产品10个以上,完成6000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迭代。加强数字化关键部件发展,大力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传感器、智能控制器、变频器、精密传动装置、伺服系统等智能测控装置与部件。推动印制电路板产业高端化发展,发展封装载板、柔性线路板、高密度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加快引进龙头模组制造商,加强模组生产和配套服务能力,为产品数字化提供硬件支撑。
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应用行动。建立制造业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全市制造业数据体系建设,争创国家数据标注基地试点城市。加强数据治理,开展企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国家标准贯标,以统一数据标准依法推进政府侧数据、行业侧数据及企业侧数据互通共享。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推广,编制发布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推进指南,明确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的主要模式、典型路径,为企业提供可落地、易操作的参考指引。组织开展制造业人工智能应用案例征集遴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质量检测、运行维护、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场景应用普及。到2027年,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标杆10个以上。
实施网络数据安全保障行动。健全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体系,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自身防护能力。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每年举办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培训、攻防演练活动2场以上。提升工控安全防护能力,针对工业控制核心设备,鼓励重点网络安全企业和工业企业联合攻关,提升自主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上线前后的风险评估、安全审计等制度,加大安全投入,有效部署安全技术防护,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监督检查、风险评估、数据保护、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安全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自查、抽查工作,强化对企业安全监管。
实施服务生态体系完善行动。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级分类健全“智改数转网联”服务商资源池,实现县(区)、行业数智化服务商全覆盖。定期遴选发布“数智优品”目录清单,重点推广细分行业“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加强数字人才梯队培养,定期编制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目录,加大引培力度,支持驻盐高校加强智能制造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定期举办数字化绿色化领导力提升培训班,推行企业首席数据官(CDO)、首席信息官(CIO)制度,支持举办数字化应用技术职业技能竞赛。建立数字化转型评价机制,各地参与自评估的企业数量每年不少于列入统计监测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20%,每年发布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析报告,建立覆盖县(区)、重点产业链及传统行业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