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小平(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二级调研员):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赛事经济,对此作出了一系列部署要求。前不久胜利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建议》,强调要统筹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部署要求,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高兴地邀请到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先生,省商务厅副厅长吴海云女士,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李川先生,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唐志新先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卢载贵先生。我是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韩小平。
首先,请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先生作情况介绍。
张海涛(省体育局副局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江苏体育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根据安排,下面我简要介绍《意见》的有关情况。
一、《意见》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强调“要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体育消费需求”。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对体育事业发展和产业发展作出部署,强调要推动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积极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今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发展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动能。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发展,把制定出台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文件列入2025年省政府政策性文件制定计划。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不断扩大体育休闲消费,切实发挥体育赛事促消费、稳增长作用,省体育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有关部门,在广泛听取重点体育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建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形成该《意见》,目前已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近年来,我省将体育赛事作为培育新型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发展赛事经济,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不断凸显。今年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刚刚落下帷幕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自5月10日开赛以来持续火爆,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不仅点燃了全民健身热情,更有力推动了消费、释放了内需。截至11月1日决赛,85场比赛现场观众总数243.3万人次,场均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22.2亿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抖音、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快手等平台话题播放量超818亿次。可以说,随着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赛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正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次《意见》的出台,必将为推动我省赛事经济加快发展、进一步提振体育休闲消费提供政策指引、发挥重要作用。
二、主要内容和特点
《意见》共五个方面内容、17条具体举措,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一是聚焦重大部署,体现率先作为。江苏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64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比重超过1/6,预计2024年总规模近7000亿元;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2206.5亿元,占全省同期GDP比重为1.72%。同时,办赛数量持续攀升,办赛质量显著提高。这次出台的《意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使命,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体育休闲等服务消费、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近期中央和省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务实的政策措施,力求在相关工作中展现江苏特色、体现率先作为,努力打造促进赛事经济和体育休闲消费省域示范。
二是聚焦供需协同,释放消费活力。一方面,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围绕“办好赛”,在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常态化举办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赛事、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等5个方面下功夫,释放赛事活力,赋能消费升级。特别是提出持续办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打造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同时进一步放大联赛效应,支持各级体育协会等主体,按市场化规则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发展滑雪、潜水、动力冲浪板、飞盘、桨板、定向等新兴赛事,鼓励发展街头田径、滑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潮流运动,让各类运动百花齐放,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赛观赛需求。
另一方面,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赛事消费场景,延伸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第二现场”,鼓励各地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等优惠措施,持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三是聚焦系统发展,完善产业链条。赛事经济产业链长,牵引带动作用强。《意见》突出“拓链条”,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比如,“赛事+文旅”方面,提出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赛事+制造”方面,强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助力更多体育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行列,打造户外运动服装与装备、球类与健身器材、体育场地材料等若干年产值3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赛事+服务”方面,提出深化体育与健康、养老等行业融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体育休闲项目,结合特色赛事打造优质研学课程和线路。
四是聚焦基础建设,夯实发展支撑。围绕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发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加快推动公共体育场馆绿色、低碳、智能转型。围绕推进体育赛事数字化建设,支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为体育赛事活动提供全链条场景创新。围绕加强专业人才支撑保障,多层次培养赛事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完善各类裁判员培养、认证、选拔、选派管理制度,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指导员、竞赛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在赛事经济领域就业创业,以高质量人才赋能赛事经济加快发展。
五是聚焦要素保障,形成发展合力。发展赛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组织管理等各要素协同发力。政策支持方面,推出了财政、金融、用地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比如,综合运用财政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重点支持举办体育特色品牌赛事、消费引领性强的重大赛事,支持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体育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适时推出“苏体贷”专项金融产品,以财政贴息、担保费补贴方式支持企业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探索运用门票收费权、赛事版权、转播权质押等提供风险缓释,鼓励保险机构推出赛事意外险、赛事责任险、赛事取消险等赛事保险。鼓励各地编制体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各类体育设施用地,经依法批准后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探索点状布局的体育设施用地供应方式。组织管理方面,提出制定大型体育赛事安保标准,建立体育赛事效益评估体系,健全大型赛事活动跨部门一站式综合服务保障,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为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赛事领域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文件出台和内容特点,我就介绍这些。接下来,省体育局将结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同省各有关部门,共同把《意见》贯彻好、落实好,推动政策效应尽快释放,助力全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谢谢大家。
韩小平(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二级调研员):谢谢张海涛先生。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记者朋友可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下面开始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请问围绕贯彻落实《意见》,省体育局在进一步丰富优质体育产品供给、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方面有哪些工作考虑?
张海涛(省体育局副局长):感谢您的提问。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是落实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省体育系统充分发挥城市足球联赛等各类赛事撬动作用,大力发展赛事经济,扩大体育服务供给,先后成功举办2023年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2024年全国室外射箭锦标赛(公开组)、2025年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举办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大运河系列赛等区域品牌赛事,每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参赛观赛需求。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意见》要求,进一步丰富体育产品供给、释放体育消费潜力,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继续办好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不断放大联赛溢出效应,加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整合,推出更多“赛事+文旅”“赛事+消费”等多元场景,推动赛事“流量”不断转化为消费“增量”。支持各地申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办好世界田联路跑锦标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同时,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鼓励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
二是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闲地、边角地、路桥附属用地、社区广场等空间,因地制宜建设小型多样、便捷亲民的多功能运动场、口袋体育公园等健身场地设施,增加群众健身需求强烈的球类运动场地。推进公共体育场馆绿色、低碳、智能转型,培育智能化、定制化、体验式体育消费新模式。“十五五”期间,每年将打造10-15个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典型案例。
三是扩大特色体育服务供给。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高标准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体育消费载体,推动水上、低空、冰雪、骑行等新兴消费领域发展。促进体育与健康等行业复合经营,建设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等载体,拓展运动健康促进、运动康复、体重管理等服务。“十五五”期间,将着力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每年打造3-5个省级以上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推出10个以上省级体旅融合发展优秀案例。
四是优化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环境。鼓励各地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等优惠措施,支持各类优质资源投资体育消费领域。加强与省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用地等政策工具,引导各类企业投资体育赛事。强化体育赛事宣传引导,讲好赛事发展故事,为推动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谢谢大家。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意见》明确提出要“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请问在推动赛事与消费深度融合方面,江苏主要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吴海云(省商务厅副厅长):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为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根据《意见》要求,全省商务系统突出“活动+政策+载体+服务”四轮驱动,创新打造“体育赛事+苏新消费”联动IP,推动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今年1-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万亿元、居全国第一,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苏超”联赛的火爆,是商旅文体深度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根据银联大数据显示,5月10日开赛以来,全省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3.1%、客流量同比增长28.4%。《镇江市探索推出“银发+票根”服务消费融合创新产品》入选中央财办“全国各省(区、市)以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新需求”典型案例,我省《“苏超”IP激发商旅文体消费新活力》获评商务部“IP+消费”典型案例。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聚焦场景创新,拓展赛事消费新模式。联动打造573个集观赛、购物、美食、互动娱乐于一体的“‘苏超’第二现场”,覆盖重点商业综合体、商场、家电卖场、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等场景,上线电子地图,方便市民便捷观赛、消费。南京银杏里街区将啤酒龙虾季与赛事结合,单日客流超1.6万人次,商铺营业额翻倍。苏州将“第二现场”搬进家电展厅,打造商业体“客厅观赛”的全新体验。这些创新场景,将观赛热情从球场延伸至全域消费场景,充分发挥重大赛事的溢出效应。
二是聚焦品牌活动,打造赛事消费新IP。紧扣赛事,举办“苏新消费·苏超”嘉年华活动,省市县联动累计举办1800余场促消费活动,发放超1.4亿元惠民消费券,组织超1.6万家商贸流通企业参与,以赛事串联“吃喝玩购娱”等消费全场景。同时联动金融机构,以50个夜间消费集聚商圈(步行街)为主体,组织全省超1.6万家商户开展“苏·超级夜”主题活动,实现“观赛-优惠-消费”无缝衔接。
三是聚焦惠民让利,推出赛事消费新权益。加强政银企联合,撬动市场资源,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苏超联赛+苏新消费”联动权益包,联合美团开展“苏新消费·苏超”嗨购消费季活动,发放5亿元餐饮消费补贴。整合银联、银行等金融机构促消费资源8000万元,用于汽车、家装等分期消费贴息和信贷补贴。同时,打造“票根经济”,推出“跟着赛事品美食”等活动,球迷凭赛事票根可在合作商户享受住宿、餐饮、景区等多个消费领域的专属优惠,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
四是聚焦“苏品苏货”,开发赛事赋能新空间。紧紧围绕重大赛事,深入挖掘江苏精品、外贸优品、老字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消费品,推动首批979个“苏品苏货”上平台、上商超、上连锁。截至目前,京东、淘天、抖音等线上平台“苏品苏货”专区累计销售额已突破4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在扩大内需上再加力”的工作要求,按照《意见》任务分工,加力推动“赛事+消费”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消费场景,创新消费促进机制,推动消费市场提质扩容,为更好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新华日报记者:今年“苏超”联赛对于文旅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请问省文旅厅在进一步深化“赛事+文旅”、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工作打算?
李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感谢您的提问。体育赛事对文旅的带动作用正日益凸显。今年,火爆出圈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是一次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有力彰显“跟着赛事去旅行”的品牌效应和社会价值。据不完全统计,“苏超”赛季期间,全省主场城市比赛日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接待外地游客1440.3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145.7亿元、同比增长27.1%。
《意见》从要素整合、产品供给、完善链条、促进消费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赛事+文旅”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为高质量推进文体旅融合、更好满足人们多元消费需求,明晰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实践路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意见》相关要求,加强与各地和省有关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推动“赛事+文旅”双向赋能、融合发展。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打造文体旅融合新场景。立足全省文旅资源禀赋,坚持“体育为核、旅游为体、文化为魂”理念,打造一批户外运动与休闲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旅游场景,加快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鼓励景区、度假区开发越野骑行、低空飞行、帆船赛艇等户外运动项目,推进划龙舟、骑行、跑步等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不断丰富满足大众户外运动、度假休闲、亲子游乐等需求的体验场景。
二是持续丰富文体旅融合新供给。以“跟着赛事去旅行”为主题,抓住举办城市足球联赛、乒乓球、篮球、斯诺克等各类特色专业比赛的契机,联合旅行社、OTA平台,整合各地赛事场馆、旅游景区、文博场所、商圈街区等资源,策划推出一批跨区域、有特色的“赛事+文旅”精品线路和产品。鼓励各地聚焦观众和公众需求,突出非遗、美食、民俗等最具地方特色的元素,打造以赛事为入口、文旅为支撑、城市为载体的文旅供给体系,激发游客“因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的参与热情。
三是聚力宣传文体旅融合新形象。充分利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品牌价值和宣传效应,将地域文化与特色赛事结合起来,通过创新思路、创意表达,在展现竞技激情的同时引发情感共鸣、传递文化温度,全方位展示江苏文体旅融合发展成果。坚持将体育元素融入文旅工作,定期发布“赛事+文旅”线路产品,继续举办“跟着‘苏超’去旅行”主题活动,组团参加中国体育文化和旅游博览会,联动主流媒体与社交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推广,不断提升江苏文体旅融合品牌影响力。
四是探索挖掘文体旅融合新空间。发挥文体旅联动提振消费政策的激励作用和“苏超”案例的示范效应,推动各地放大“票根+”撬动作用,吸引更多经营主体参与惠民活动。鼓励文旅企事业单位依托景区、度假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街区商圈等空间,积极参与举办品牌体育赛事、打造赛事“第二现场”,支持体育领域的企业和资金投资布局文旅项目、参与文旅活动,以市场为纽带,不断拓展文体旅合作空间,实现双向奔赴、互利共赢。
谢谢大家。
江苏经济报记者:《意见》提出要强化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的融资支撑。请问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对此有何相关工作举措?
唐志新(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谢谢你的提问。体育产业包括体育基础设施、体育用品生产和体育服务提供等方面,具有产业链条长、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一直以来,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工作。今年3月,人民银行总行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8月,我行联合省体育局等部门,出台我省17条贯彻落实举措,并探索建立“一码、一库、一机制”金融支持工作框架,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加快向体育产业流入。截至今年9月末,全省1604家体育重点企业的银行授信金额达2288亿元、同比增长39.8%。
下一步,我行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人民银行总行工作部署,落实好《意见》相关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作举措,推动金融支持与赛事运营、产业升级、消费扩容深度融合,为我省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体育休闲消费能级提升,提供更坚实的金融保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一码”,即深化“江苏省体育产业金融服务码”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体育金融服务质效。我行与省体育局共同研究发布体育产业金融服务二维码,凡经营范围或服务对象与体育有关的企业,均可通过我行微信公众号中的“服务大厅”栏目,扫码提交融资需求、咨询金融政策、评价银行服务和提出意见建议。我行将及时把企业需求精准推送至相关金融机构,指导金融机构建立“135”融资响应机制,即“1个工作日内受理,3个工作日内对接,符合条件的原则上5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审批”,尽可能缩短融资链条,提高融资效率。同时,针对企业反馈的意见建议,安排专人及时回复,真正实现服务跟着需求走。我行将联合行业主管部门与行业协会,进一步扩大服务码触达范围,推动更多体育企业知晓和使用,将体育金融服务做得更实、更好。
二是优化“一库”,即优化“体育相关领域融资需求项目库”管理,全力推进融资项目落地实施。根据有关政策要求,我行将融资需求分为八大类别,即体育场馆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体育赛事服务、体育用品销售、体育旅游服务、体育培训与体育俱乐部、体育用品和文创设计、体育商业圈和“第二现场”运营。通过科学分类管理,可以有效整合资源,引导在对应领域具备专业优势的金融机构开展精准服务。经调研摸排,并征求行业主管部门意见,首批入库项目共231项,融资需求达334亿元。其中,既有南京青奥专业足球场、无锡奥体等标志性场馆建设,也有受益赛事经济带动、亟需资金支持扩大生产的体育制造企业,还有广受球迷欢迎的“苏超”文创产品的设计企业,覆盖体育产业全链条。下一步,我行将全力促进入库项目尽快落地,切实发挥项目库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完善“一机制”,即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机制”,精准赋能体育产业融资供给。对金融机构发放体育制造和批发零售企业贷款,我行将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予以优先支持;对金融机构发放体育服务业企业贷款,我行将支持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服务消费和养老再贷款获取专项支持;对金融机构发放体育产业中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项目贷款,我行将支持金融机构重点申请使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助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分类运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筑牢我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保障。同时,我行还将探索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对积极对接项目、有效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机构,在额度分配、政策激励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强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撬动作用,推动金融资源更高效、更精准地流向体育产业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借此机会,感谢媒体记者对江苏金融工作的关心和关注。谢谢大家。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今年“苏超”赛事持续火热,不仅带动了体育户外用品的销售,还推动了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请问我省在提升“赛事+制造”方面有哪些举措?
卢载贵(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部署要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围绕产业集聚、企业培育和数智赋能三个方面,加快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繁荣赛事经济、服务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近年来,我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居全国前列,2024年全省文体工美娱乐用品制造业规上企业达1845家,实现营收1669.9亿元、利润总额83.8亿元。我们注重引导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推进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初步形成苏州户外运动服装、昆山自行车、南通健身器材和球类用品、淮安蹦床、扬州户外用品、泰州钓具等特色体育用品产区。以常熟和淮安为例,常熟市集聚了500余家规上户外运动服装生产企业,今年省市联动推动苏州成立全省首个户外运动服装产业联合会,聚力打造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户外运动产品产业集群;淮安金湖县蹦床产业集聚相关企业40余家,全球市场占有率近70%,“体育+产业”集群效应显著。
二是加强重点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将体育用品领域重点企业纳入全省先进制造业“筑峰强链”重点企业库,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提升产品制造水平和附加值,着力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积极组织近百家体育用品企业与电商进行需求对接,搭建产业链合作新平台,助力生产企业拓宽销售渠道。截至目前,我省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共有上市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5家。
三是推广数智赋能,引领产业升级。推动产业向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数智化手段赋能新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体育用品消费需求。在国家工信部和体育总局联合公布的“2024年度智能体育典型案例”中,江苏共有5个项目入选,涵盖运动健身APP、智能运动可穿戴设备、智能户外运动设施、智能体育场馆设施、智能青少年体育产品等领域。
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认真落实《意见》相关要求,聚焦体育用品制造业,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优化产业生态,推动“赛事+制造”融合发展,为提升我省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贡献力量。
谢谢大家。
韩小平(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二级调研员):谢谢卢载贵先生。推动政策落地落实,离不开各方面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参与。请大家持续关注《意见》实施进展,帮助做好政策解读和宣传报道,为更好发挥赛事综合效应、释放消费潜力、推动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的参与。大家再见。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体育局副局长 张海涛
省商务厅副厅长 吴海云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李川
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副行长 唐志新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 卢载贵
省政府办公厅新闻协调处二级调研员 韩小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在提问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在提问
新华日报记者在提问
江苏经济报记者在提问
江苏交通广播网记者在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