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国内最早探索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的省份之一。在单体项目成熟基础上,去年江苏在3个县(市、区)开启整区能源费用托管试点,今年扩至8个。预计托管完成后,合同总金额将达50亿元,带动投资3亿元,节约政府运行、投资成本3亿—4亿元,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新能源使用和节能产业发展。
什么叫合同能源管理?为何要整个县域范围一起试点?政府花费下降,企业能赚到钱吗?记者对这种公共机构节能治理的新范式进行了多方探访。
“能源管家”试点各有各的高招
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一种细分模式,能源费用托管是基于市场的节能机制——用能单位委托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对电、气、煤、油等能源使用进行改造、运维和管理。在托管合同里,公共机构除支付固定的能源费用外,不需额外掏钱,所有改造和升级投入均由企业承担。
截至去年底,全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842个,合同总金额约70亿元,其中,能源费用托管项目131个,年节能量约3.1万吨标煤,年节约费用约9077万元。
“我们花了近10年打基础。”宜兴市政府办副主任沈健回忆,2016年,政府大院用了近20年的中央空调故障频发。以解决问题为契机,宜兴试水合同能源管理,由专业公司免费置换机组,政府以节省的空调能源费支付托管费,不仅解决了设备老化难题,更验证了市场化节能的可行性。2021年,宜兴再进一步,将市政府大院、市民中心等4栋核心办公楼“打包”,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团队开展能源托管,3年时间累计节电107万千瓦时、节水8.31万吨,折合标煤132吨。
两次成功尝试,为去年宜兴加入江苏首批整区能源费用托管试点攒足了“底气”。试点启动后,宜兴决定“一步到位”,将全市283家公共机构同步纳入托管范围。
依托前期经验,宜兴通过电子标、不见面开标等方式完成招标,确定3家国企组成联合体出任“能源大管家”——不只管能耗账单,更提供从设备改造到日常运维全链条服务。
盐城市大丰区的试点几乎“从零开始”。“作为苏北首个整区试点,我们起步晚、基础弱,试点前连单个机构的能源托管项目都没做过。”大丰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主任陆怀军坦言,以往当地公共机构能源管理基本“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性规划管理。
但“零基础”也意味着“零包袱”。大丰很快确立“规划一盘棋、监管一张网”的思路,将218家公共机构全部纳入托管,拟形成140个托管项目,其中年能源费用超100万元的重点项目15个,能耗、费用均占全区公共机构总量的65%。
“我们在行政中心、市民中心两处先行先试。”陆怀军介绍,实施单位通过公开招标与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一期项目托管合同,重点实施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空气能替代燃气锅炉、空调系统智能管理、新能源利用等项目,以取得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绿色能源利用、信息化大数据监测等全方位提升。
同为首批试点,张家港走的是试点先行、分批实施的路子。第一批在26个集中办公区187家公共机构进行的试点,今年10月已全部进入托管,第二批、第三批也在抓紧推进。“明年6月份,我市具备托管条件的公共机构全部进入托管。”张家港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节能工作分管负责人毛信东说。
张家港公共机构多达409家,点多面广量大,设备设施及用能情况底数不清。当地针对这一实际分类沟通,通过多项创新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比如通过设立能源托管基金,逐步建立完善考核体系,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用能单位和托管单位进行奖励。”毛信东说。
第二批整区试点中,泰兴市、沛县先行一步。前者今年年中确定,对全市411家公共机构采取“整体招标、分步推进、统一托管”模式;后者今年4月完成首批试点——行政中心的招标工作,6月正式进入托管运维期,首个完整月综合节能率就达20%,成效显著。常州市武进区、扬州市邗江区、无锡市滨湖区也正加快推进,比如滨湖区将重点针对总能耗排名靠前的20家单位实施托管。
在全省整区能源费用托管试点单位外,昆山正自主推进试点,首批包括昆山市级机关大楼和政务服务中心(西区)两处、46家单位,今年1月正式进入托管期,第二批、第三批正在加紧推进,三批10年托管总费用合计18.9亿元。“依托整区托管,昆山将更好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域协同’的绿色转型路径,有效降低能耗与碳排放,还能激发本地节能服务市场活力。”昆山市市级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栾刚表示。
零投入、共收益,多方共赢
通过整区托管,公共机构能源费用是降了,企业是否愿做这样的项目?其实企业有钱赚——“赚头”来自“打包”。
无锡锐泰节能系统科学有限公司业务遍布苏浙皖等多个省份,董事长董政最清楚过去基层节能痛点,“单个机构能源费用低,我们做一个小项目的人力、时间成本,和做一个大项目差不多,但收益差了好几倍。”整区“打包”彻底改变了局面。“以前一年最多服务20家单位,现在一次能服务200家,效率和价值完全不一样。”
试点中,各地也通过科学“打包”让企业有钱赚。像昆山针对各类公共机构不同特点,采用以大带小、难易统筹、分批打包的方式平衡节能收益,招标时把学校等节能空间较小的单位,与节能潜力较大的公共机构打包进行公开招标采购。宜兴有几家小型事业单位年能源费用只有几万元,以前根本没有企业愿意接手,如今小机构也能享受大项目的专业服务。
更关键的是,整区托管构建了“零投入、共收益”的政企共赢机制。“政府除支付固定能源费用,不用额外掏一分钱,所有改造和升级投入都由企业承担。”董政举例,某地行政中心原本每年能源支出1600多万元,他们公司自筹近千万元先更换了老旧的中央空调主机,又搭建了综合智慧能源管控平台,10年托管期内每年投入30万—50万元做设备优化。托管首年中心就节省了180万元能源费用,节能率超过10%。省下来的钱一部分用于回收企业投资,一部分是企业的合理利润。
“政府不用多花钱,企业有收益,社会还减少了碳排放,三方都能受益。”董政说。经测算,过去节能服务企业的项目投资收益率普遍在8%左右,整区托管后,收益率还能有显著提升。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处负责人说,整区能源费用托管,既解决了节能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问题,又能引入专业力量加强节能管理,还能培育一批节能改造企业,助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产业发展。
记者注意到,以整体规划为基础,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智慧化平台,董政将其形容为“一个实时感知、动态优化的专家级别的数字人”。比如,平台系统会根据建筑朝向、室外天气、不同时段甚至每个房间实际需求,精准优化能源供应——中午南向房间日照强,就多送点冷气;北向房间阴凉,就少送一些;非办公时间自动关掉忘关的空调。“无感节能”不影响舒适度,还提升了能源效率。
沈健估计,宜兴各公共机构每年能源费用约1.183亿元,如果能稳定实现10%的节能率,一年可节省超千万元能源费用。类似平台在各地均有部署,大丰的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信息化“一张网”、昆山的公共机构控碳数智平台“一张网”……正突破传统节能“重改造、轻管理”局限,持续释放“打包”的规模效应。
从“粗放管”转向“精细治”
试点并非一推就灵。从基层执行到企业参与,从技术适配到机制协调,一系列“硬骨头”考验各地韧性和智慧。每一个难题的攻克,都是向精细治理更靠近一步。
硬件碎片化与管理粗放,是试点地区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宜兴公共机构超六成建于2000年前,部分小型单位用能粗放,甚至不清楚内部线路走向,改造难度远超预期。昆山同样面临公共机构类型多、情况复杂,体量大小、新旧程度、用能情况差异较大的问题。张家港也遇到一些困难,如一些单位用能设备尤其空调设备已比较老旧,故障率高需要更换,但更换设备投资大,初步测算10年难以收回成本,实施改造阻力较大。
认知与协调方面的问题也制约着试点推进。在大丰,由于前期基础弱、经验不足,许多公共机构对整区托管认识还有误区,认为意义不大或者没有效果。昆山在前期组织时面临着部门协调不畅的问题。“能源托管涉及机关事务、财政、国资等多个部门,有时候沟通不及时,项目进度就会拖慢。”栾刚坦言。
协同问题可能带来资金保障一时不到位。武进区反映,年初没有申报项目能源审计预算资金,造成能源审计招标工作推进缓慢,邗江区也面临整区公共机构建筑能源审计费用未纳入今年年度预算的问题。泰兴市通过追加全市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费用预算的方式予以解决,滨湖区也在协调解决预算安排和部门协同等问题。
从企业看,“打包”也非万能,起步阶段大笔投资就是个难题。张家港一度面临设施设备老化严重,改造投入大的问题,加上天气因素,托管企业认为营利受限,改造投入不足、意愿不强。对此,当地创新举措帮企业拓盈利渠道、解后顾之忧。
“我们充分发挥整体托管优势,将售电业务由企业集中运营,平衡各方利益,同时积极参与虚拟电厂业务,拓宽营收空间,增强其投入改造的底气。”毛信东介绍,他们还打通了代付费通道堵点,通过签订三方协议调整收费模式,争取“白名单”解决托管企业支付压力,增加了企业现金流,让企业融资更便利、运转更高效。
今年整区能源费用托管被纳入省政府重点工作。这改变的不仅是公共机构用能方式,更是政府治理能力——通过市场化手段、规模化思维和数字化技术,让绿色发展变成了可感知、可衡量的实际成效。记者了解到,江苏将持续深化整区能源费用托管试点,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统筹机制、完善数字平台、拓宽合作路径,积累更多在全省甚至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