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意盎然,南京百家湖凤凰文化广场,镇江锅盖面的蒸腾热气与常州梳篦的细腻纹理相映成趣;11月,秋色浸染,盐城KK-PARK国际街区,碧螺春的清雅茶香与“盐城八大碗”的醇厚鲜美相融相生。跨越近8个月,遍访江苏十三城,2025年度“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将一项项深藏于民间的非遗技艺化作可触可感的日常风景,送至百姓的眼前、手中与心头。
“乖乖隆地咚,好玩得不得了!”3月29日,高邮菱塘回族乡民族广场上,地道方言道出百姓感受。这场活动,把全省优秀非遗“打包”送至江苏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让文化符号落地为可亲可感的烟火日常。
面塑、制扇、簪花、黄桥烧饼、钦工肉圆、昆山奥灶面……每一站活动都精心遴选省内各设区市具有地域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以静态展陈、活态展示、舞台展演、市集体验等方式,让人们在现场吃好看好玩好。
在淮安河下古镇,一名初三女孩看到镇江太平泥叫叫,满心喜爱,一晚上数次光顾,最终在传承人唐颍的帮助下亲手制作了泥叫叫,心满意足地离去。“这样的互动,让我们的活动更有意义。”无锡市惠山泥人厂有限责任公司主创人员兼工会主席周璐感慨。
今年“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的最大亮点,莫过于非遗与“苏超”的破圈联动。镇江站,南京铜雕传承人雷洪涛带来的铜雕足球,让小球迷周裕东体验“一锤一凿”的锻造乐趣;连云港站,省级非遗连云港贝雕展位上,“猪八戒踢足球”造型憨态可掬;宿迁站,制扇大师盛春的展位,绢宫扇上“常垫底、无所谓、苏得起、镇在输”的卡通人物,以苏州人特有的幽默化解着竞技场上的输赢执念……“我本是球迷,却被非遗圈了粉!”从靖江赶来为泰州队助威的倪明笑着说。
在非遗与大众的亲密接触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用新视角诠释非遗。他们既是热情的“接收者”,也是创新的“激活者”。25岁的刘怡辰是宿迁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乾隆贡酥的第十一代传人。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利用所学专业积极参与乾隆贡酥礼品盒的设计工作。在展位前,刘怡辰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擀面、包馅、烘烤,动作如行云流水。刚出炉的贡酥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我正在策划拍摄一部宣传动画片,想让更多的人了解乾隆贡酥。”刘怡辰说。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有效载体。该活动在南京、苏州、宿迁等地举办重点活动13场。非遗市集销售额共计300余万元,带动当地周边实现销售额达2亿元。同时,推动各地常态化开展非遗“六进”活动近400场,进一步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活动通过整合优质资源、打造新场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让每一名参与者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共同守护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