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位于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的广华精容能源技术(扬州)有限公司车间里,总经理戴伟面对专利墙,向记者介绍企业的“四高”特质——高层次团队、高技术壁垒、高产业门槛、高增长潜力。这家专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研发生产的企业,核心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智能微系统实验室。“我们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选择生态科技新城,正是看中这里完整的产业生态。”戴伟说。
这个落户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的项目,正是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精耕特色产业园区的生动缩影。这座以“生态”与“科技”双核命名的新城,以杭集高新区为主阵地,通过建设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中国美业港、华东航空谷、扬州数据产业园、未来产业园等五大专业产业园区,走出一条“园中育链、链上开花”的产业奋进之路。
既要应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又要破解资源要素的瓶颈——选择园区作为产业的核心载体,首先要答好“活力从哪来”的考题。扬州生态科技新城通过实施“165”科创战略,打好特色牌、走好专业路、下好创新棋。如今,华东航空谷已集聚中航研究院研究生院、沈阳所扬州院等近40家单位,首型载人垂直起降飞行器完成验证飞行,低空服务中心投入运营,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正在打通;在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翔域电子、卓逸智信、广华精容等企业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生态;扬州数据产业园里,奥琦玮科技迁扬仅9个月,开票销售突破5000万元,并带动餐饮数字化生态在此扎根。
专业园区枝繁叶茂的背后是当地在服务升级、专业聚焦、精准招商上的系统发力。从项目落地到投产运营,全周期的专业服务与精准培育,使得园区里的每条产业链都能快速成型、持续壮大。
走进中国美业港智能日化产业园,朵爱智能可视化工厂的玻璃走廊下,近200米长的生产线如一条银色长龙,机械臂精准抓取牙刷零件,传感器实时监测产品精度。“传统车间120亩地年产能最多200万件,我们的智能化工厂在同等面积下,产能直接冲到670万件!”企业负责人任善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抹“智造”亮色的背后,是园区精心搭建的“产业共性+企业个性”服务体系——联合行业协会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将材料检测、工艺研发等服务“打包上门”,让近2000家日化企业实现“共性技术共享、个性需求定制”。
“老面孔”加速奔跑的同时,园区“新势力”不断崛起。凭借省市共建平台的优势,扬州市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让低空飞行航线审批流程更简、服务更优。爱飞穿越联盟俱乐部里,水上穿越机忙着进行性能测试。“从华东航空谷航空科研培训基地交付到低空服务平台开放,仅8个月就完成‘研发—测试—运营’全链条布局。”华东航空谷负责人介绍,“+文旅”“+物流”“+政务”,4000亩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区已初具规模,让生态科技新城在这一赛道实现“后来居上”。
“从拿地到开工仅45天,‘新城速度’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两面针口腔产品智能工厂项目负责人回忆,园区成立专项服务小组,全程代办环评、规划等17项手续,还协调周边企业共享仓储资源。这种“一项目一专班”模式,在新城已是常态。为支持三笑集团建设绿色智能工厂,园区不仅协调银行提供4000万元贸易融资,还对接科研机构攻克PLA生物可降解材料技术,助力企业实现“黑灯工厂”全覆盖,120亩土地创造出传统厂区5倍的产能。
国网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去年营收达9.8亿元,成为推动智能电网产业建设的重要引擎。“我们构建了‘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度培育机制,56家新招引科技企业已扎根成长。”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科技部门负责人介绍,到2024年新城高企总量两年激增158%,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率超80%,两项指标领跑扬州。
“全域生态保护红线占比过半,发展必须向‘专’求精、向‘精’求兴。”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随着北沿江高铁、江平东路东延等枢纽工程即将竣工,新城的产业布局更显清晰:南部中国美业港持续擦亮“中国牙刷之都”招牌,国际口腔护理用品产业集群加速成型;中部华东航空谷、扬州数据产业园活力迸发,低空经济与数字经济成为增长新引擎;北部低空经济产业园、智慧能源产业园蓄力起势,协能科技等68家企业构建起新型储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