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万绘、邱继红、杨志娟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动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走深走实的建议》收悉,经与省教育厅、省妇联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民政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决策部署,联合相关部门,始终围绕“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建机制、明责任、兜监护、强队伍、优服务,不断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一、关于“完善机制、着力完善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的建议
一是巩固多方协调机制。省委、省政府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保护等问题,不断强化协调机制作用发挥。2016年11月,省政府成立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民政牵头协调责任,细化26个部门职责,形成合力。2018年8月将“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调整为“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市、县(市、区)全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部门分工。2021年,根据国务院部署要求,省政府成立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运行机制,建立重点任务落实、难点问题协商、热点问题联动、督查调研联合机制,压实部门责任。2024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发文设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明确民政部门作为保障工作小组办公室牵头做好各项工作。
二是加强政策创制。2021年,省教育厅出台《关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保障长效机制的意见》(苏教基〔2021〕2号),明确提出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长效机制,促进其健康成长。2024年,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常态长效机制的通知》(苏教基函〔2024〕4号),进一步明确健全控辍保学常态长效机制的相关要求,确保留守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三是创新关爱服务体系。省民政厅联合教育、卫健、文旅等10部门构建1+N+N “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依托三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立1个运作中心,链接周边未成年人实践活动N个践习基地,支持引进N个社会组织,开发五大类“苏童成长”践习项目,组织未成年人进社区、进农场、进高校、进法庭、进场馆、进企业等践习基地参访学习,引导未成年人强信念、启智慧、增技能、养品格,充分调动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力量,积极筹措、盘活全省未保服务资源,创新未成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23年,全年建立践习基地551个,命名30个践习基地示范点,开展活动7368余场次,服务未成年人73.5万人,探索多种运行模式,打造“苏童无忧”“仪路同行”“溪心护航”“益护青苗”等多个品牌。
二、关于“凝聚合力,不断织牢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网络”的建议
一是开展精准排查和关爱服务专项行动。各地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开展集中摸底排查,建立分类评估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开展家庭监护指导、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社会融入和家庭关系调适等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活动,累计举办宣讲6186场次,发放宣传手册20万份,开展家庭教育辅导、思想引领、社会融入、家庭关系调适等服务活动15.8万人次。全省2.3万名农村留守儿童100%签订委托照护协议书,100%履行监护职责,全面纳入有效监护范围。
二是开展特殊群体关爱服务质量提升工作。省民政厅联合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16个部门印发《江苏省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苏民儿童〔2024〕1号),围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护、成长、发展三大需求,实施精准帮扶、监护提质、安全防护、心力滋养、固本强基等“五大工程”,细化17项具体工作举措和63条任务清单,完善保障制度,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增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福祉。联合省教育厅、省卫生健康委、团省委、省妇联等5部门印发《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苏民儿童〔2024〕2号),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强化跟进服务帮扶等措施,呵护全省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三是强化基层工作基础。省民政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络建设的意见》(苏民儿童〔2023〕13号),研制省地方标准《未成年人保护社会组织服务规范》《省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运营服务规范》,持续打造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各有侧重、功能定位清晰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阵地,全省建成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111家、达到省级标准乡镇(街道)未保站925个、村居设置 2.1万个妇女和儿童工作委员会。2023年,巩固提升12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实施兜底监护、关爱提质、资源链接、社会倡导等四大工程,开发儿童保障和权益维护服务项目841个,开展活动7173场次。开展“爱心暑托班”公益项目,开设办班点2148个,覆盖90%以上的乡镇街道,服务特殊儿童群体7万余人。
三、关于“充实力量,持续提升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是提升基层队伍能力。省民政厅开展全国首届省级儿童主任实务技能竞赛,编制试题库、发布全省儿童主任身份形象标识,县(市、区)开展儿童主任全覆盖建档、全员化培训,地级市组织开展优秀儿童主任选拔赛,13支代表队65名优秀儿童主任参加全省决赛,通过理论知识测试、情境案例分析、情境主旨演讲等形式,综合考核选手基本理论知识水平和实务技能实操应用,引导儿童主任向专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努力打响儿童主任示范培训“江苏品牌”,新华社客户端全程直播,中国民政、中国新闻网、中国工人日报、搜狐网、中江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二是培育专业队伍力量。通过政府委托、项目合作、技术扶持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入一批资质过硬、服务专业的儿童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围绕儿童主任履职、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干预和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等内容开展靶向型教育培训,提高走访核查、强制报告、政策资源链接等实务操作技能水平和研发实施、监督反馈、宣讲宣传等项目执行能力。引导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司法专业人员、社会爱心人士等提供公益性服务,推动专业力量在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维护各环节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强化信息化技术应用。研发“苏童成长”儿童福利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以“一库两端四平台”为框架,开发建设融“监测、评估、报告、介入、跟踪、反馈”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信息系统。通过线上分级分色评估分类,线下常态化走访核查,确保留守儿童摸排率达到100%,建档率达到100%。发布江苏省地方标准《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规范》,从监(照)护人能力、儿童需求、儿童家庭与环境三个维度,制定13项评估内容92个指标,将留守儿童家庭监护能力划分为高、中和低三个风险等级,民政部门制定介入策略,采取干预帮扶措施,降低留守儿童家庭监护风险,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实现2.3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照护、监护职责履行全覆盖。
四、关于“强化宣传,全力营造留守儿童关爱保护良好氛围”的建议
一是深化普法宣传。民政部门举办政策宣讲进工地、进村(居)活动,为未成年人及父母等进行政策法规、家庭监护、安全自护系列专题宣讲,进一步强化家庭监护主体意识,加强亲情关爱,加强未成年人社会融入,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能力。开展“我助妇儿康 妇女权益维护与安全守护课堂”公益普法活动,深入城乡社区宣传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防家暴、防性侵、防诈骗等法治安全知识,提升儿童法治素养。学校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提升留守儿童安全防护、应急避险和自防互救能力。
二是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省民政厅在全省部署开展“强劲心动力 苏童乐成长”“六一”主题宣传月活动。联合省检察院、省教育厅、团省委、省妇联等开展启动仪式,发布2024年全省444个儿童公益项目,涵盖关爱保护、权益保障、心理关爱、社会支持、教育资助、红色教育、职业体验、残疾儿童关爱等10大类,将服务惠及70万人次儿童群体。在全省发放“四个一”心理健康关爱 “服务包”,呼吁全社会重视儿童心理健康,帮助儿童养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性格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心理意志,全面提升儿童身心素质。各地围绕“一心向党”铸忠诚、“一心为童”送温暖、“心力滋养”护成长、“独出心裁”创特色、“全心全意”办实事等五类活动内容,开展儿童福利机构“开放日”、节目展演、教育实践、走访慰问、政策宣讲、心理团辅和爱心集市等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困境儿童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如一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联合政法委、教育、公安等9个部门部署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和统计分析工作,建立监测摸排机制,明确监测摸排流程、时序进度和工作要求,研发摸排小程序开展入户排查,将相关信息与部门数据进行比对核实,并在“苏童成长”一站式儿童福利信息系统内完成审核审批。二是持续开展特殊群体关爱提质行动。落实“四个一”心理健康“服务包”,即研制一套心理健康筛查评估系统、组建一支“正心正念”导师队伍、设置一间“童心港湾”功能室、建设一批“育心赋能”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基地等,推动关爱服务从物质保障为主向物质与精神兼顾拓展,从维护基本生活为主向维护权益延伸,深化关爱服务内涵。三是大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指导各地加快巩固提升120个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做优平台根基、做强专业队伍、做实示范项目、做细服务供给,以“规范化、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重点,持续实施兜底监护、关爱提质、资源链接、社会倡导等四大工程,高品质建设“一体化保护、一站式服务”镇街未成年人保护阵地。
江苏省民政厅
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