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2024年6月22日,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前,由扬州牵头、35座城市共同参与的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扬州财政围绕大运河、大遗址等保护重点,坚持保护优先、活化传承、合理利用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大运河扬州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积极彰显“财政”力量。
一是念好“拓”字经,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上争项目资金。扬州财政围绕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目标,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重点支持方向,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2024年,省财政厅下达扬州市市本级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859万元,位列全省第二,项目数量15个,位列全省第一,重点用于支持大运河古邗沟故道保护、朱自清旧居、八怪纪念馆安防消防等文物本体维修、文物安全、可移动文物保护项目。
二是念好“聚”字经,聚力重点项目,将好钢用在刀刃上。扬州财政不断创新思路,拓宽资金来源,安排隋炀帝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扬州段建设保护实施规划、扬州考古研究中心建设等项目资金1.11亿元,不断加强文化遗产挖掘和整体性保护,打造大运河文化标识,擦亮文化旅游名城品牌。加大支持非遗保护传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约250万元,专门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动广陵“有盐”、文汇阁等场馆全新开放。
三是念好“融”字经,深化文旅融合,突出遗产合理利用。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融合。设立年度3800万元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着力从品牌打造、提档升级、业态丰富等方面做文章,促进文旅市场扩容提质。聚焦“四季旺游”,加大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扬州知名度,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高水平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扬州财政将聚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遗产活化利用、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数字文旅等重点领域,充分挖掘扬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