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通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深层次对接上海、全方位融入苏南为重点,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
深入推进沪通科技合作。南通与上海科技创新有着长期积淀的深厚基础,特别是2018年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沪通两地在创新资源整合联动、创新载体共建共享、创新人才自由流动、创新体制机制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南通市政府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了“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领导体制,双方常态化召开沪通跨江协同创新推进办公室会议十余次。市级和县区(园区)陆续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丰富和完善了推动沪通开展全面创新合作的政策体系。南通市沪通合作共建平台载体总数已超过100家,沪通合作园区达20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近五年沪通两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项目数超1000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两成多。去年8月,南通市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签署新一轮协议,更是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
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共建。南通市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平台。2023年,南通市政府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海洋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正式签约落地,江苏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获省认定,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启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医学创新研究院。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陆续落地,将大幅提升南通市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此外,南通市还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类平台载体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先后获得省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奖补。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升格成为上海交大在全国县级市中设立的第一家校级研究院。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江苏集萃先进纤维研究所等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增强。南通市引进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6家长三角地区高校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南通市积极开展工作,近年来不断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致力于化解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全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南通市聚焦企业科技创新发展需求,组织科技部门和技术转移机构深入挖掘企业技术需求超千条,主动对接高校院所最新科技创新成果2000余项,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形式,开展综合性科技成果项目招商对接活动近30场次,邀请400余名专家参会,与南通市千余家企业开展对接交流。百余个科创项目、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项目现场签约,极大地推动了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形成了一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南通市新增备案产学研项目1702项,技术交易额7.2亿元。校企协同创新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海新重工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参与设计建造的大国重器“新海旭”号挖泥船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上海微系统所和通富微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富微电和复旦大学联合实施的项目获得2023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揭榜挂帅”类立项资助2000万元,实现南通市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