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长者版首页 > 要闻动态 > 地方动态

南通培育创新生态 构筑科技产业高地

时间:2024-11-25 16:12 来源:南通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大小:放大 正常 缩小

近日,在南通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季活动开幕式上,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长三角集成电路先进封测创新联合体揭牌成立,极地与极端环境大科学装置等重大项目签约落地。南通持续培育创新生态,集聚“脑力”资源,激活企业“细胞”,全力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构筑科技产业高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新动能。

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出台,为南通科技创新筑牢了坚实的制度根基。《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的建立,成为政府统筹科技创新工作的有力抓手。不断迭代升级“新科创30条”等政策文件,从研发投入的有力支持,到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推动,再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促进,以及人才引培的全方位保障,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产业培育的清晰“路线图”,聚焦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等前沿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及科创细分赛道,为南通科技产业的未来发展抢占了宝贵的先机。

“江海英才集聚计划”成效显著,吸引着众多科技人才纷至沓来;建立的科技领军人才“双招双引”联动机制,组建的科创投资、人才发展两大集团,形成了强大的人才集聚合力;紧扣“卡脖子”技术难题展开攻关,精准引进了一批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累计集聚省“双创”人才749名、省“双创”团队55个,连续八年在江苏省名列前茅。率先实行外国专家来华“不见面审批”,为外国高端人才来通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育苗工程”,加大对年轻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科创企业在南通茁壮成长,省“双创人才”、市“江海英才”创业类企业存活率达70%,累计新增投入213.27亿元,累计形成销售582.57亿元,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9月底发布的2024年江苏独角兽企业暨瞪羚企业评估结果中,南通共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3家,其中一家为创业类人才企业;入选江苏潜在独角兽企业18家,其中创业类人才企业占比达44%,另有多家创业类人才企业入选瞪羚企业名单,逐步形成了“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的良性发展模式。

众多高校与南通企业紧密携手,集聚创新“脑力”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需求的高效对接。东南大学与南通市人民政府的合作不断深化,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项目落户南通,这是南通全市首个大科学装置,是双方积极投身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的具体实践。南通大学、上海交大、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也积极投身到南通的科技创新浪潮中来。南通大学不断加强自身科研实力建设,发起成立全国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首个创新联合体;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签约落户,为南通带来了前沿技术和创新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长三角高等研究院的签约建设,将在海洋装备等领域为南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

与上海、苏南建立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签订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化”“上海苏南研发、南通制造”模式,吸引众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南通,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进程,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称号。在上海、苏南建设“飞地孵化器”14家,累计入驻孵化项目143个,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规划建设,2024年度创新环境(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次面向长三角区域开放式寻求智库力量支撑,前三季度新增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项目81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