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第1133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议)
时间:2023-07-11 20:36 来源: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字体:[ ]

张绪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要指示,统筹谋划、突出重点、试点先行,加快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提供有力支撑。您提出的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体系的的一系列建议措施十分必要、及时,为推动解决全省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已在工作中予以采纳。

一、统筹谋划,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

一是完善全省农村生态环境例行监测网络。2023年全省增设29个农业面源控制断面和93个农田灌溉水质监测断面,全省共布设136个村庄环境空气、184个县域河流湖库点位、16个农村饮用水水源地、137个农业面源控制断面、288个点位农田灌溉水质、513个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点位实现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的全覆盖。二是率先开展农田退水监测。2020年,结合“十四五”地表水省控网优化调整工作,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农田退水水质监测试点。目前,共布设132个农田退水监控断面,对85个规模化灌区开展了农田退水水质监测,监测总面积约2365千公顷,占全省机电灌溉面积的52.1%。三是试点开展池塘养殖尾水水质监测。按照《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限值要求,率先在新(改、扩)建的百亩连片养殖池塘开展集中排放期监督性抽查监测,对不符合标准的,依法进行查处并要求整改。四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水质监测。以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为重点,加强设施出水水质监测,督促运营单位建立自行监测制度并实施信息公开,同时抽取20%的设施出水开展执法监测,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五是持续做好农村黑臭水体监测。对国家监管清单中已完成整治的黑臭水体,省级组织对透明度、溶解氧和氨氮3项指标开展不少于1次的例行监测,确保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六是定点开展氮磷原位监测。在全省布设6个农田氮磷原位监测点,监测点涉及稻麦轮作、稻菜轮作、露地蔬菜、大田作物、园地等主要耕作模式,通过监测常规施肥、单因子优化施肥、综合优化施肥对氮磷流失和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寻求在保证农作物产量的前提下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的种植管理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二、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

一是率先建立省级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方法。我省在全国首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试点工作。2021年-2022年,先后在无锡市金兰灌区、淮安市涟西灌区、宿迁市沂北灌区,常州市东大圩、宿迁市沂北灌区开展了试点监测。同时,综合遥感、气象、农业农村等监测数据信息,结合地面监测结果,评估分析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状况,建立省级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方法,为全省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积累了经验。二是创新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模型方法。依托试点工作,联合南京大学研发了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模型方法,利用农业、气象、遥感和土壤等基础信息,探索建立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并通过专家论证。此外,该模型方法作为省级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推荐方法纳入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三是全面实施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2023年1月,印发《江苏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实施方案(2023—2025年)》,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依据尽量涵盖大田种植、果茶园、菜地、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类型的原则,在徐州市铜山区、常州市金坛区、连云港市东海县、淮安市涟水县、盐城市东台市、扬州市宝应县、泰州市泰兴市、宿迁市沭阳县,共选划了8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布设地表水监测点位47个、土壤监测点位50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监测点位23个和养殖尾水监测点位4个,开展农业面源污染地面综合监测、地块调查和污染量评估分析工作。同时开展省级尺度遥感监测地面校验与农业面源负荷评估,对全省开展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地面校验,并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相关统计指标调查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

三、多措并举,统筹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积极探索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有效管控化肥农药使用。开展“绿色农资”升级行动试点工作,有效管控化肥农药使用,加大有机肥、水溶肥、低毒低残留农业和生物农药等绿色高效环保优质农资的供应,并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从源头上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使用。二是持续推进畜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推进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设施装备配套建设,督促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非规模养殖密集区域因地制宜建设适度规模的绿岛项目,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快推进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加强养殖尾水监测和执法监管,强化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项目奖补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三是大力开展农业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全覆盖。强化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加快建立废旧农膜分类处置体系,推进回收网点与加工利用企业对接,到2025年,实现试点县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率达90%以上,全省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四是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围绕“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目标,持续开展大中型灌区配套与节水改造,落实用水总控制、定额管理以及灌区取水许可制度,打造“节水、生态、人文、智慧、规范”的现代化灌区,助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正如代表您指出的,从实际情况看,目前还存在监测网络覆盖度不足、代表性不全,尚未制定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标准体系,农业面源污染在线监测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下一步将重点开展如下工作:一是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会同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结合我省各流域、各地的农业种植结构和水文特征对农业面源监测网络进行优化完善。针对监测点位严重不足的问题,认真梳理水文情况、种植农田、集约化菜地和果茶园等分布情况,科学选划有代表性的典型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布设大田种植和果菜茶园的退水监测断面,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络代表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快构建监测评估体系。整合完善现有农业面源调查核算技术方法,加快研究制定适合我省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污染调查、监测和负荷评估等相关工作。利用典型农田退水断面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自动监测数据,结合统计资料,进一步优化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估模型方法,提高模型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在太湖流域等重点区域探索开展排放通量研究,摸清农业面源污染底数,为蓝藻治理、污染物削减提供精准支撑。三是强化监测能力建设。推动典型农田灌溉区进退水通道、畜禽养殖区和水产养殖区周边水体的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在典型农田退水断面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区布设氨氮挥发自动监测、降雨径流自动采样设备、农田退水水质和流量等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加快推进农业生态环境野外观测超级站建设,开展气象、水文、水质、土壤、地下水等野外长期观测和定量分析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估。四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与水利、农业农村、供销合作、气象和统计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灌排、降水和农业生产等基础信息数据共享力度,为面源污染监测提供及时、精准的信息支持,为面源污染评估核算提供详实数据支撑。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