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汪云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着力发展地域特色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城市景观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承载着城市特色与文化,彰显着城市品质。您提案中关于发展地域特色城市景观的建议对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厅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016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全国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首批命名的7个城市中我省徐州、苏州、昆山3市入选。2017年,我省率先开展省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的省份。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促进了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形成、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9个,数量全国第一,占全国总数(19个)的47%,拥有江苏省生态园林城市13个。
二是不断增强园林绿化诗意美好的人文功能,构建高品质城市景观环境。近年来,大力推进以乡土适生落叶乔木为主的城市林荫系统建设,加强对城市道路、公园、停车场的林荫化改造;推进绿道建设,串联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已建成绿道5000余公里。积极推进城市“公园+”建设,印发《江苏省“公园绿地+”建设指南》,指导各地结合地域特色,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营造功能多元、环境优美、兼具人文特色的公园环境。去年5月,联合省委宣传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公园协会及13个设区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发布《新发展阶段城市园林绿化江苏倡议(2021)》,提出增强园林绿化生态、社会、人文功能,建设与时代同步的高品质园林绿化行业主张,明确我省园林绿化发展路径。加强乡土适生植物的推广应用,编撰出版《江苏省城市园林绿化适生植物》,指导地方根据地域自然气候环境划分区域,应用乡土适生植物品种。今年4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标准》明确要求推动乡土适生植物及近自然种植模式的应用。
三是持续创新举办江苏省园艺博览会,打造我省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的品牌工程。2000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省园博会。经过20余年的探索实践,省园博会始终紧扣国家生态文明主题,致力推动全省园林园艺在传承基础上的时代创新,内涵日益丰富,模式日益多元,从推动既有公园、城市绿地升级改造,到新建园博园带动城市新区发展、风景旅游区拓展,在促进行业进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丰富百姓生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塑造城市特色等方面发挥了综合效益。
四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我厅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持续推动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申报认定。督促指导各地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为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支撑。今年4月,我厅牵头起草并提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制机制,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全省保有全国最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五是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园林绿化试点示范,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2020年起,前后两批申报遴选美丽宜居城市园林绿化试点项目37个,涉及绿地系统改造提升、园林文化传承创新、机关绿地开放共享、采煤塌陷地及宕口生态修复、园林绿化垃圾综合利用、滨水绿地及绿道建设等不同类型。通过示范引领,打 造精品工程,强化经验总结,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创新实践,引导提升园林绿地品质及多元功能。
下一步,我厅将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优化城市景观风貌”贯穿到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全过程。按照《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意见》,围绕《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美丽江苏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强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公园体系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等规划对于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指导作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
二是加强设计引导。持续开展江苏省优秀勘察设计奖(园林绿化)、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园林绿化)等评选工作,以评优为抓手,激励园林绿化设计创新创优,以一流设计引领一流建设,促进园林绿化工程质量整体提升。强化对重点区域、重点地段的城市开放空间的项目设计指导与审查,鼓励公众参与和意见反馈,挖掘特色地域环境、文化特色,打造更多的城市景观精品。
三是高质量推进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组织开展省生态园林城市标准修订,更加强调对于自然山水和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彰显特色自然风貌,建设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精品公园绿地。起草并提请省政府印发《关于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生态园林城市的意见》,加强城市沿江、滨湖、临海、环山等地区特色风貌塑造,完善重点地段城市设计,织补拓展绿地空间,促进城市与山水环境交融渗;统筹构建连续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形成城市特色风貌,增强城市功能品质,有效发挥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绿色实践、实现城市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持续拓展提升园林绿化功能品质。开展“乐享园林”建设行动,重点加强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公共空间林荫化、立体绿化等,通过空间织补、功能植入、活力营造,不断增强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人文功能,促进生态空间与城市公共生活的有机融合,建设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拓展完善公园绿地、绿廊绿道的游憩健身、科普教育、文化传承、防灾避险、绿色出行等功能,提升疫情应对下的平灾结合、平急转换能力。
五是进一步推动城市特色风貌塑造。出台城市与建筑风貌管控相关文件,明确风貌塑造管控重点和要求,指导各地加强对高层建筑建设的评估论证,严格控制大运河沿线的建筑体量、高度和色彩。强化大运河沿线特色风貌塑造示范项目建设,通过功能提升、品质改善、特色塑造,打造可深入体验、可深刻感知的大运河文化特色魅力展示空间和具有时代特征、彰显运河特色的精品建筑。
六是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立健全省、市、县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管理机制,健全完善省级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指导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城成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或保护委员会,统筹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导大运河沿线各地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推动构建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指导各地编制2035版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和到“十四五”期末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行动方案,确定年度保护传承项目,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推动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在“活态保护”中焕发活力。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2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