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75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高站位建设江苏境内淮河生态经济带,为江苏打造未来新的增长极的建议)
时间:2022-07-13 15:37 来源: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唐伯平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高站位建设江苏境内淮河生态经济带,为江苏打造未来新的增长极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8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11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了《规划》文本。《规划》明确,淮河生态经济带地跨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5省25个设区市和4个县(县级市),包括我省淮安、盐城、宿迁、徐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等7市。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为苏北赶超提供了机遇,也为苏中进一步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广阔的腹地,既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协调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我省重点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是促进我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省市携手共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

江苏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首提省份,在《规划》的编制过程中主动担起江苏责任,承担了牵头工作。《规划》实施以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我省牵头建立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制度,编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省际合作总体实施方案》,并牵头召开了首次省际联席会议。目前,省际联席会议制度运作良好。

《规划》中明确,淮安、盐城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区域中心城市,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其中,由淮安市牵头,建立了城市合作会商制度,每年以轮值举办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的形式,加强淮河生态经济带成员城市的合作;盐城市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多年来不懈努力,以建设淮河经济带出海通道和河海联动开发为重点畅通与淮河中上游地区联运大通道,建设绿色能源基地,发展海洋经济和生态经济,形成淮河生态经济带又一增长极; 徐州市发挥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作用,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兼顾城市承载能力、公共服务、生态建设,以资源城市和老工业城市为特色,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江苏经济大省优势,与安徽、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份一道,进一步谋划一批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的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和重大举措,同时,指导淮安、盐城、徐州,聚焦自身优势,主动作为,为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担起江苏责任,作出江苏贡献。

二、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淮河生态经济带是我国中东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与长江经济带水系相通,交通运输发展基础较好。长期以来,交通运输部门高度重视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交通建设和发展,重点围绕发挥淮河航运优势加强水运建设。

一是航道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通江达海干线航道网建设。在新一轮干线航道规划中,充分考虑沿海港口的内河集疏运需求,增加了滨海港区疏港航道、射阳港区疏港航道两条干线航道,通江达海航道网络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目前,区域范围内的京杭运河、盐河、连云港港疏港航道、灌河等基本建成,淮河出海航道红山头至京杭运河段已按三级航道标准整治完成,京杭运河江苏段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一期工程军屯河枢纽和沭新河南船闸工程、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滨海港区20万吨级疏港航道北港池防波堤一期工程、响水港区灌河口5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射阳港区5万吨级航道工程均已开工建设。

二是港口建设方面。积极推动内河港口优化升级,加快沿江沿海港口深水化、专业化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主要涉及宿迁、淮安、徐州等重要内河港口以及盐城、连云港沿海港口。宿迁港中心港区中心作业区三期码头工程、淮安港市区港区黄码作业区码头工程、淮安港区上河作业区一期码头工程已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进淮河出海航道(京杭运河至通榆河段)整治工程、宿连航道(京杭运河至盐河段)二期工程、连云港港旗台作业区40万吨级矿石码头改扩建、徐圩港区六港池64#-65#液体散货泊位工程等项目建设,提升港口服务能力,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提供对外开放的新通道。

三、强化流域污染防治,推动绿色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淮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将淮河流域列为“十四五”期间全国七个重点水污染防治流域之一。按照把淮河流域江苏段建设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屏障,走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的总体要求,我省加强区域环保合作,积极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切实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编制《江苏省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全面深化污染减排、有效保障生态流量、积极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有效防范水环境风险、试点开展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突出重点区域保护治理等任务。落实国家《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一湖一策”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落实《洪泽湖治理保护三年工作计划》,制订印发洪泽湖水质提升工作方案。印发《淮河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启动对淮河流域骨干河道和重点湖泊排查整治工作。

二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强化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行为负面清单管理,持续推进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国家试点、生态状况遥感调查、“绿盾”自然保护地监督检查专项行动,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力度。在淮河生态经济带持续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恢复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开展淮河经济带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完善区域生态观测站网建设,形成常态化观测、监测与评价。

三是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强南水北调、通榆河两条清水廊道治理,着力强化“清水北送”保障,加强大运河沿线环境保护,累计完成供水40多亿方。严密监控断面水质,调水期间开展加密监测,并通报沿线地方政府。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管控,保障饮用水安全。“十三五”以来,淮河流域水质总体保持稳定,且有一定的改善。2021年,淮河流域101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83个,比例为82.2%,无劣V类断面。

四是深化联防联控机制。积极主动对接山东、安徽等淮河流域相邻省份,完成《山东省与江苏省跨省流域上下游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框架协议》签订,指导交界地区形成联动应急合力。妥善应对跨省界断面水污染事件。强化与山东、安徽方面应急联动,及时互通信息,开展联合处置。推动徐州市和山东相关地市对跨界断面开展联合检查,宿迁、徐州和安徽宿州开展跨界河流联合检查。加强南四湖协同保护,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局组织下,编制南四湖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积极开展南四湖流域统一排放标准制订等工作。

五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起草我省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调整优化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2021年进一步修订印发全省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增加补偿点位,提高补偿标准,提升经济倒逼效应。持续推进实施与安徽省深化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淮河流域重点、难点问题,深化重点流域污染联防联治,补齐环境基础能力建设短板,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持续改善流域水质。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环境治理和水环境风险防范。坚持工程治污减污的总体思路,做好入海污染物专项削减工作。二是推进污染联防联控。 加强跨界河湖协同共治,推动联防联控各项机制落地落实,定期开展联合会商、联合监测和联合执法检查,推进南四湖水污染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实施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

四、加快推进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强化洪泽湖防洪调蓄能力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淮河下游泄洪能力、提高洪泽湖及其下游防洪标准的战略性工程。工程前期工作由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和省水利厅按计划共同组织开展,可研报告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技术评估,争取年内启动实施。同时,淮河入海水道也是《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确定的“两纵五横”主干航道之一,目前交通部门正在加快推进相关通航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力争实现通航工程同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同步投入使用。

充分发挥洪泽湖在防洪保障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以恢复洪泽湖防洪调蓄能力为重点,省水利厅指导地方政府按照省政府批复的洪泽湖退圩还湖规划,稳妥、有序推动洪泽湖退圩还湖项目,规划实施后调洪库容将增加5.82亿立方米。

五、推进区域国土空间、现代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一是明确主体功能分区。以《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为契机,合理确定淮河生态经济带有关县区的主体功能分区,具体分为优化类城镇化发展区、重点类城镇化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列名录管理。

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要求,扎实抓好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农业生产稳定向好,园艺蔬菜产业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蔬菜、水果产量和生猪存栏均占全省近80%。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认定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8家,支持217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强化农村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37.5%,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加大对苏北地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的支持力度,对符合省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支持要求的项目给予资金补助。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畜禽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专项治理。针对农田退水污染问题,开展重点地区农田退水水质监测,推进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针对养殖尾水污染问题,出台强制性《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快推进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

下一步,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持续做好《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面向2035构建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推动重大战略落地。二是加强指导有关城市推进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统筹划定落实工作,强调节约集约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支持。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开展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推广农作物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县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四是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优先选择部分条件具备的市县,探索农产品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扩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示范。支持连云港市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五是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围绕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等产业,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健全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优先支持淮河生态经济带创建大豆、玉米、油料等绿色食品加工、养殖企业亟需的原料基地。六是强化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以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实施一批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农村黑臭水体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你们继续关心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多提宝贵意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2年6月30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