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657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一保多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2-07-12 15:20 来源:江苏省民政厅 字体:[ ]

张丽霞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一保多元”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与省卫生健康委会商,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围绕“保”字、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着力构建优质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一是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省级出台面向养老机构的建设补贴政策,不同所有制养老机构实行统一补贴标准,各地出台了养老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综合运营补贴等政策。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养老床位74.2万张,其中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占全省床位总数的70%。共建有养老机构2200余家、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近2万个,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37个,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服务设施网络。二是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江苏省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评分细则》,督促各地开展本地区一至四级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工作,省级评定首批五级养老机构22家,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引导各地制定机构等级与运营补贴等政策挂钩制度,进一步调动养老机构参评积极性。三是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综合监管。出台《江苏省养老服务市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实施办法》,积极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养老服务监管体制。推行养老服务监管评估制度,做到“凡服务必评估”。开展防范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宣传,坚决维护广大老年人合法权益。四是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累计培训养老护理员超过15万人次。全省已有2万余人通过护理员职业技能认定,各地对具备养老护理员资质的人员给予一次性补贴,对符合相应学历条件和工作年限的养老护理员发放3万元-6万元的入职奖励金。全省共有31所高职院校和24所中职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民政厅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合作共建全国首家本科起点的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首届招收本科生169名、研究生20名。全面推进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从2022年起,原则上所有财政支持的养老护理员政策待遇都与技能等级挂钩。下一步,将继续引入市场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重点建设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机构,适度建设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引导和支持养老机构发挥专业优势,开展辐射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二、关于围绕“防”字、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问题。近年来,我省坚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努力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省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苏卫老健〔2020〕6号),明确13条具体措施,有力提升了医养结合服务效能。目前,全省已建成医养结合机构837家,共有3582对机构签约合作。全省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71.75%,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2%以上。建成1302个家庭医生工作室,70%的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具备了医疗卫生服务功能。组织开展全省老年健康教育和促进行动以及全省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在全省13个市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精神卫生、骨质疏松、老年口腔疾病等老年人多发病及常见问题开展10余场省市联动活动。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组织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省市县联动统筹开展老年健康知识科普和宣传教育、老年健康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省开展老年口腔健康、老年营养改善、老年痴呆防治、老年人失能预防与干预、老年心理关爱等工作。二是实施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规范签约合作,年内辖区养老机构签约率达到90%以上。开展医养结合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经常性检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进医养结合工作落实。三是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非建制乡镇卫生院转型为护理院,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富余资源拓展医养结合服务,支持社区家庭医生工作室、护理站等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年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床位占比达到30%以上。

三、关于围绕“服”字、提升养老服务质量问题。近年来,我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持续推进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方面,各地建成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4万张、城市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237家。落实国家和省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任务,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居家上门服务覆盖面,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日常探访、生活照料、助餐助洁、紧急救援等服务。连续三年将新增3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0-2021年全省已完成6.4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机构质量提升方面,实施护理型床位建设补贴政策,截至2021年底,全省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65%。印发《江苏省贯彻〈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操作指南》,2021年底全省90%以上的养老机构达到规范要求,2022年底将推动实现100%达标。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完善省、市、县三级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范围、服务内容、支出标准和责任主体,实现动态发布管理。指导各地规范开展老年人能力需求综合评估,作为精准匹配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据。二是进一步巩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各地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推广老年人不离开居住环境、不缺少亲情陪伴、不改变生活习惯的“原居养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家庭照护床位,积极构建机构支持社区、社区支持居家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格局。三是进一步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进一步优化养老机构功能结构,促进护理型床位供给量质齐升。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为老年人提供居家期上门、稳定期生活照料、康复期护理、安宁疗护一体化的全周期健康养老服务,重点满足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的刚性需求。

四、关于围绕“养”字、满足多元养老服务需求问题。近年来,我省聚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持续开展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及农村养老服务双提升工作,2020-2021年全省涉农县(市、区)共建成县级失能失智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53家、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26家。根据2022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部署,今年将新改造提升110个标准化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各地立足乡土实际,继续实施农村留守老年人定期探访和帮扶制度。二是推进智慧养老发展。出台首部省级地方性标准《智慧养老建设规范》,明确了智慧养老建设的概念模型、系统架构、技术要求、框架功能等内容,从物联感知、网络通信、计算存储、数据融合、智慧应用、安全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南京市以“智慧养老服务APP”为依托,随时了解全市养老机构、助餐点的地址、剩余床位、服务价格、评估等级等信息,并通过软件“下单预约”,方便快捷。无锡市通过老年人定位求助、跌倒自动监测、安全防范报警等智能服务,有效防范老年人的生活风险隐患。南通市从2019年开始推进“互联网+居家+社区+机构”链式养老服务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协调发展。三是推动发展互助养老。倡导各地积极探索发展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现全市推广和通存通兑。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省民政厅将联合相关部门出台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互助养老设施建设,注重基层组织引领。全面健全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发挥县级特困供养机构主力军作用、乡镇敬老院支点作用、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前沿阵地作用,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二是加强智慧养老服务应用。依托各类智慧养老服务网络,实现个人、家庭、社区、机构与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和优化配置,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和针对性。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智慧助餐、智慧照料、智慧医疗、智慧文娱等服务,力争“十四五”末全省30%以上养老机构符合《智慧养老建设规范》标准。三是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鼓励以设区市为单位,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通存通兑、方便可及”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引导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

五、关于围绕“联”字、寻求长三角一体发展新机遇问题。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来,省民政厅积极推动长三角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设计,并协同上海市等民政部门落实相关政策举措。一是推进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参加首届长三角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聚焦提升长三角地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整体能力素质。二是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备案一网通办。优化规范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流程,明确长三角地区养老机构备案“一表申请”、“全程网办”工作要求。三是开展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协作试点。全省有多个设区市与长三角兄弟城市签署合作协议,推进长三角养老服务区域一体化进程。下一步,省民政厅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探索实施老年人基本信息跨区查询服务项目,建立互认互通的数据标准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数据共享,在养老服务标准、照护需求评估、养老护理员资质等领域开展区域统一标准化试点,推进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认定、养老机构院长从业资质区域内互认。探索发布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养老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支持养老服务企业连锁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依托长三角地区良好的山水人文资源,做好康养产业谋划,鼓励长三角区域内异地养老、候鸟养老、乡村养老等养老模式健康发展,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养老养生项目基地。


江苏省民政厅    

2022年6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