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第一次联席会议成果公布:在苏皖两省9个城市河长办的共同见证下,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正式启动。这意味着,都市圈河湖由此前的“分段治”“各管各”,正式走向“全域治”“联合治”。
长江南京段两岸星罗棋布的河网水系,自北向南分属淮河、长江、太湖三大流域,各级各类跨界河湖众多。随着区域一体化程度不断推进,传统的行政区域分段管制与河湖整体性、生态系统性的矛盾日渐突出,跨界河湖在治理过程中存在权限不清、规划不统一、信息不畅通、治理不同步、利益难协调等问题,现行的属地负责模式难以解决跨界治水问题,亟须打破行政壁垒,构建跨区域协同治水模式,形成交界治水合力。
2018年,南京、常州、镇江三市签订《流域横向生态保护合作及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协议》,在胥河落蓬湾断面、句容河土桥断面实施跨界水环境区域双向补偿。2021年生态补偿总额约3000万元,随着整体水环境的持续转好,补偿额这几年正逐年递减。
为推动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落地生花”,不只胥河,都市圈城市跨界河湖已展开了多区域试点。南京滁河(浦口段)水利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水利风景区就是联合治河中的一个生动案例,安徽滁州市南谯区与南京市浦口区分列滁河两岸,在国家级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两地统一建设、环境整治、管护、执法等一系列标准,最终两岸呈现出和谐美丽的绝美风光。
在11月29日召开的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第一次联席会议上,都市圈9个城市审议了《南京都市圈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则》明确了组织体系、工作职责,推动建立了“联合会商、信息共享、协同治理、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机制。
接下来,都市圈城市将注重河流的整体性和流域的系统性,共同做好流域保护性规划,在堤岸防洪、断面水质、河湖管养等方面逐步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保障“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跨界河流国考断面水质100%达标”等目标完成。将突出水权水资源统一调配、水行政执法统一标准;将促进信息共享,加快建立跨界流域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实现雨情、水情、水工程调蓄、取用水、重要断面等监测调度信息共享;将根据流域特点,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明确治理的基本制度及治理原则,不断探索完善“跨界行政治理”的方式方法;将进一步明确固化联合巡查、联合会商、联合处置机制,在《联合河湖长制工作规则》总体框架下优化细化重点跨界河湖的“一河一策”,主动探索流域防洪规划一体修编、跨界水体连片养护、水环境区域补偿等创新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