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刘嫣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开展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关爱计划的建议》收悉,经与教育厅、省法院、省妇联、省总工会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坚持依法保护,突出问题导向,强化政府保护责任,开展家庭监护指导,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群团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爱服务,为未成年人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统筹协调和心理关爱服务。建立未保协调机制。近期,省级和各设区市、大部分县(市、区)都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联席会议的基础上,调整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未保委),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并且召开了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省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督促各地抓紧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设立未保热线。今年以来,各设区市均在“12345”热线增设未成年人保护专席,及时受理、处置包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在内的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诉求。强化基层关爱服务能力。2019年省民政厅等十部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民儿童〔2019〕7 号),着重要求各地加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心理关爱服务力度,有针对性地为精神关怀缺失、遭受家庭创伤等儿童提供人际调适、精神慰藉、心理疏导等专业性关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依托救助管理站等共设立81家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服务网络。乡镇(街道)建成618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今年计划建设100个省级儿童“关爱之家”示范点,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课业辅导、文体娱乐、心理疏导、法治教育、关系调适和家庭教育等关爱服务,服务对象从以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主,逐步拓展为需要帮助的全域未成年人。
二是加强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省教育厅高度重视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中小学广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并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试点建立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还联合省文明办等单位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全省所有城区和绝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部分人口集中的大型社区建成114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辅导)中心、7000余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站);在全省中小学推广使用“96111”心理咨询热线,以南京“陶老师”、苏州“苏老师”等为代表的心理健康社会专业志愿服务团队逐年壮大,并深度参与部分学校课程内容设计,帮助解决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是强化离异家庭子女司法保护。我省各级法院在审理涉未成年人子女抚养离婚纠纷案件时,均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根据父母双方具体情况,并充分尊重已满8周岁未成年子女的真实意愿,从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成长的角度确定抚养权归属。在审理过程中,坚持通过与未成年子女的直接沟通,或者在走访邻居、亲友过程中,发现未成年子女心理存在问题的,予以及时回访、开导、宽慰。
四是加强职工及其家庭心理健康服务。全省工会高度重视包括离异家庭在内的职工群体及其家庭心理健康服务。推动建立了不同形式的职工心灵家园、心灵驿站、心理健康大讲堂和心理咨询热线等工作平台。目前全省已培训心理关爱工作骨干8.3万人,建立职工心理关爱工作平台3065个,开通心理服务热线465条,初步形成了全省范围内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职工心理关怀工作格局。省总工会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建立了全省职工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平台,设立了心理咨询平台、心理援助服务热线、公益宣传平台、心理自我测评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等平台为全省职工提供咨询、公益热线、专业指导、培训等全过程服务,已接热线电话1350条,回复电子邮件352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大讲堂活动,首场线上活动吸引近90万人观看。创新爱心助学形式,采取项目申报、送教上门的方式,聘请专家团队赴各地为困难单亲女职工及其子女,免费开展送心理关怀报告、送亲子沟通技巧、送团队拓展服务的“三送”活动,帮助困难单亲女职工子女重塑阳光心态。
五是实事化项目化为未成年人及其家庭心理健康助力。省妇联积极依托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联席会议链接省政府和各成员单位的独特优势和平台作用,推动各地各级政府多渠道多层次兴办妇女儿童民生实事。去年11月以来,在省妇联的积极倡导下,建立了江苏省莫愁心理咨询公益联盟。今年,“每个设区市建立2个公益性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列入了2021年度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公益性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及其家庭长期提供心理健康援助。抓住寒暑假重要节点,省妇联联合教育等10部门共同启动实施 “守护童年 牵手共成长”关爱服务活动,针对单亲家庭、留守困境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护不足等状况,发动爱心妈妈、大学生志愿者共9万多人开展多形式的关爱服务,为离异家庭子女及其他特殊困境儿童送温暖。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认真履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能,并积极协调教育、法院、妇联、工会等未成年人保护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力做好需要帮助的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关爱工作。
一是打造以热线为基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指导推动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列入工作职责和年度工作要点,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督导作用,加大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工作联动,提升工作实效。整合各部门和群团组织资源、引入社会力量,逐步打造以未保热线为基础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热线服务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的原则,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回应处置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求助事项。进一步加强基层关爱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夯实覆盖各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的未成年人保护服务体系。
二是巩固困境儿童“主动发现机制”,开展精准排查、精准保障、精准关爱。及时关注离异家庭子女中最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的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与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混合编组,统一尺度、精准排查,变被动保障服务为“主动发现”,并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拓展保障服务范围,确保离异家庭子女中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发现及时、保障及时、关爱及时。
三是进一步做好学校心理健康关爱工作。对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特殊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测,为每个重点对象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安排班主任、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其开展“一对一”心理辅导。引导学生通过拨打服务热线、利用网络渠道等寻求专业正规的心理咨询,及时疏解心理问题。加强团体辅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融入集体生活,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加大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力度,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省级层面每年举办一期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和青年班主任培训班,市、县级每年至少举办1期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班。研制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到2025年,为所有城区中小学校和乡镇中心学校配齐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对于办学规模较小的中小学校可根据教学和辅导等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同时,大力培育一支以班主任、德育工作者、社会志愿者和关工委、团委、妇联等单位专业工作人员为主的兼职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广泛开展“大手拉小手”“送温暖”等关爱活动,多渠道、多角度对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特殊群体学生给予关爱和疏导。
四是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加强家校沟通,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等平台对离异家庭子女监护人的教育引导,常态化开展家访,在严格保护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及时了解掌握父母离异学生家庭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家庭教育困难,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水平。开发研制“1+6”家庭教育微课,利用家长学校、家委会等平台大力宣传心理健康关爱工作,会同省妇联组织开展学校—社区联合家访活动,让更多家长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为离异家庭子女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
五是持续引入社会力量,拓展关爱服务项目。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继续孵化、培育专业的心理健康类社会组织,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服务类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项目,有效发挥各关爱服务平台和组织的积极作用,针对包括离异家庭子女在内的未成年人成长中的实际需求,通过养育指导、心理咨询、宣传培训、资源链接等实实在在的关爱服务,增强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注重发挥江苏省莫愁心理咨询公益联盟服务离异家庭子女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联盟成员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妇女儿童的能力与水平,为离异家庭子女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辅导、情绪疏解等心理咨询服务。
江苏省民政厅
2021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