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汪云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我省大气质量常态化精准控制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着力推动环境质量改善。2019年,全省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5%,优良天数比率为71.4%。2020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决胜之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监管、有力有效服务”,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协同推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的建议,联合发改、工信等部门推进我省大气质量常态化精准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持续推进四大结构调整优化
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坚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强化规划环评,对2019年度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不达标区(县)严格控制高污染项目建设。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工作,大幅压减低端落后化工产能,再压减一批水泥过剩产能,严禁新增钢铁、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铸造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能耗、环保、安全、技术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二是调整能源结构。严格煤炭消费总量控制,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量比2016年减少3200万吨,电力行业煤炭消费占煤炭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65%以上。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天然气消费量力争达到300亿立方米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达到2600万千瓦。三是调整运输结构。优化绿色交通体系落实《江苏省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基本形成“三纵四横”铁路主骨架。2020年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比例达到50%以上;铁路货运量比2017年增长10%以上。推广高效绿色货运组织方式,10月底前沿海主要港口矿石、焦炭等大宗货物原则上主要改由铁路或水路运输。鼓励清洁能源车辆的推广使用,加快新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推广使用,推动老旧农业机械淘汰报废,推进排放不达标机械清洁化改造和淘汰。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推动载运LNG船舶进江航行,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和达不到环保标准要求的长江内河航运船舶。四是调整用地结构。实施防风固沙绿化工程,在城市功能疏解、更新和调整中,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建设城市绿道绿廊,大力提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开展国土绿化、林农复合经营和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以部、省发证固体矿产开采矿山为重点,研究落实绿色矿山建设激励政策和措施。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开采,切实强化矿山生态修复和尾矿库综合治理,逐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动态监管机制。
二、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监控体系
一是完善大气质量监测站点。实现市、县(市、区)、重点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全覆盖,年底前各设区市至少需有1个港口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站。年底前建成全省大气颗粒物组分监测网、光化学监测网。二是加快建设“网格化VOCs监测+固定点+走航观测”系统,对全省46个重点化工园区、大型加油站、涂装类企业、交通干道等重点区域和行业开展精准监测监控,建设46套VOCs特征因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2030台光离子化微型站(PID),配置8台移动走航观测车。三是加强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控与预警。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VOCs排放重点源,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主要排污口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强化企业用电设备荷载监控。四是加快建设完善移动源排放监控系统。建设省级机动车排放检测实验室,各设区市加快机动车遥感监测能力建设,构建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年底前,长江江苏段航道上建设船舶尾气遥测系统23套,京杭运河江苏段等内河高等级航道上建设船舶尾气遥测系统30套,建立“初筛—精筛—确定”立体监管网格和执法检查机制。开展船舶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及时发现解决船舶污染问题。
三、推进重点行业精准治理
今年以来,我厅以超低排放为总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各重点行业提标改造,大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一是推进钢铁行业高标准、全流程实现超低排放。组织钢铁企业开展超低排放监测评估,并督促企业整改问题、巩固提升,年底前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二是确保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各市制定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按照“淘汰一批、替代一批、治理一批”的原则,年底前,列入年度计划的505台工业炉窑整治项目全部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三是严格执行特别排放限值排放。全省石化、化工、有色、水泥、炼焦等行业的现有企业,全面执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VOCs特别排放限值。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突出加强臭氧前体物VOCs的治理。
四、强化苏皖鲁豫区域联防联控
一是协助生态环境部成立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由生态环境部牵头,苏、皖、鲁、豫四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参加,参照长三角模式完善联防联控组织架构。下设办公室,抽调人员合署办公、实体化运作,印发《关于推进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指导意见》,每年分解下达区域空气质量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督办联防联控重点任务。二是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协调发改、工信、生态环境等国家部委,统筹苏皖鲁豫交界地区的钢铁等重污染行业结构调整及布局优化,统一准入门槛和排放标准,促进工艺设备、产品档次和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三是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夏季等特殊时段,组建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大气治理专家团队,综合研判空气质量变化趋势,统一发布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及时提出PM2.5和臭氧防治的对策措施,为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对VOCs排放重点行业及污染传输上方向,集中开展VOCs整治和联合执法工作。四是强化大气专项督查和帮扶。配合生态环境部,对苏皖鲁豫交界地区分批次、分阶段开展蓝天保卫战强化督查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和帮扶力度。组织苏、皖、鲁、豫相关城市开展互督互查,共同打击“散乱污”企业跨界转移和环境违法行为。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0年6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