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尊敬的谢士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提案收悉,经商徐州市政府、连云港市政府、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税务局、省港口集团,现答复如下: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重要,发展基础较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徐州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转变。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有关方面和徐州市坚持以总书记视察徐州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深化创新转型、改革开放,协同推动徐州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推动徐州纳入国家战略的领导小组。
长期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徐州发展,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给予重点规划支持。2000年我省就确立了“三圈五轴”城市化空间战略布局,明确徐州是省重点规划建设的四个特大城市和三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之一,出台了以徐州为核心、涉及四省6个地级市、2个县(市)的《徐州都市圈规划纲要》;2017年专门把徐州作为全省“1+3”功能区战略中一个单独重要板块进行谋划部署,出台了关于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同年推动国务院批复实施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家层面首次明确徐州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8年又争取国家印发实施《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提出要着力提升徐州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这些都有力指引和推动了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争取国家层面进一步规划建设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有利于赋予徐州更大发展空间,激活城市发展动力活力,提升徐州辐射带动功能,引领淮海经济区“洼地崛起”,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您提出的“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的助推徐州尽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中央出台建设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规划”的具体建议内容很有价值,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考虑、积极落实推进,当前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积极会同有关方面持续推动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徐州发挥龙头作用推动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努力提升徐州城市综合功能和首位度。
二、关于批准徐州为自贸区城市。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2019年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得国家批准成立,南京片区、苏州片区、连云港片区积极开展制度创新试点,自贸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按照《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有关“适时启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的明确要求,省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建设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研究支持有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复制推广全国和我省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适时加大赋权力度,支持联动创新区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开展差异化特色化改革探索,努力实现与自贸试验区政策联动、功能互补、优势叠加。待《实施意见》出台后,将适时启动联动创新区申报工作。您提出的“尽快批准徐州为自贸试验区城市”具体建议内容,考虑到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批准的,非我省事权,我们将结合工作职责,根据中国(江苏)自贸区建设工作部署,积极指导徐州借鉴苏州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的工作经验,支持徐州适时申报创建自贸区联动创新区,率先复制自贸区试点经验,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力支撑徐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关于加大对徐州产业支持力度。
实体经济是一个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壮大实体经济依赖产业发展。省委省政府2017年出台的支持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近年来,徐州市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以创建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牵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项目建设、壮大实体经济,具有徐州特色的“6+6”先进制造业和“333”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您提出的“省委省政府应加大对徐州的产业支持力度,吸引企业落户徐州、人才进驻徐州”等具体建议内容,考虑到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人才流动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当前企业和人才布局更关注区域综合配套和营商环境,今后我们将结合工作职责,积极协调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支持徐州建设的部署要求,大力支持徐州建设重大项目、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打造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全面引领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
四、关于给予徐州更多财税政策支持。
近年来,省财政一直大力支持徐州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2019年,省对徐州市转移支付补助394.59亿元,转移支付总额位列全省第一,较上年增长50.24亿元,增长14.6%,高于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平均增幅1个百分点。为支持徐州市转型升级,2011-2019年,省财政累计给予徐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25.47亿元,支持徐州市摆脱包袱,轻装上阵。在税收方面,根据我国现行立法体制,无论中央税、中央地方共享税还是地方税,税收立法权都集中在中央,地方只能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地方性税收法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调整相关税制要素;省及省以下税务机关只能根据税收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上级税务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在其权限范围内制定适用于其管辖区域内的具体税收征管规定。您提出的“给予徐州以更多财税政策上的支持,先让其成长崛起,待其真正崛起后再加倍回报省委省政府”具体建议,今后我们将结合工作职责,统筹用好省财政资金继续支持徐州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以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助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五、关于推动连云港港口成为徐州水陆交通便利出口。
交通运输一体化是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连云港港是苏北和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地理位置优越,综合实力较强。目前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郁州海运公司陆续开通了连云港至徐州、邳州、泗阳、济宁等10个内河港的集装箱航线,连云港至新沂的内河航线计划近期试运营;同时逐渐加密航线班次,对徐州地区外贸集装箱经内河至连云港、连云港内河港口装卸费给予折扣优惠、减免至主体港区公路运输费等优惠政策,加快推动徐州共享共用连云港港资源。您提出的“出台政策使连云港港口成为徐州水陆交通便利的出口”、“打造徐州与连云港对港口拥有共建共享的平台”等具体建议很有价值,对于推动徐连一体化、打造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具有积极作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一方面推动建设连云港海港、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互为支撑的苏北“物流金三角”,加快连徐高铁、连宿高速、连淮高速扩建等徐连通道项目建设,促进徐州国际陆港与连云港海港紧密对接、一体联动发展;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徐州以现代化淮海国际陆港建设为牵引,主动对接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拓展陆海联运、海河联运,发展壮大枢纽经济,全面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能级。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0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