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
第5019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对违法行为加大惩治力度的建议提案)
时间:2019-08-09 16:47 来源:江苏省司法厅 字体:[ ]

季静娟代表:

您的《关于对违法行为加大惩治力度的建议》收悉,我们感到,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非常中肯,特别是对推动中小学和基层村居法治宣传,提高公民法治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根据省人大代表提案办理分工,现从司法行政的角度对您的第5019号建议答复如下分办意见:

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六五”“七五”普法规划和全国人大、省人大相关《决议》,围绕建设法治江苏,深入实施法律接受工程,大力构建法治文化建设高地,全面融入法治实践全过程,努力让法治成为江苏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7年,省委政法委委托第三方,对全省“七五”普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级结果显示群众知晓率、满意率均突破95%,荣获优秀等次。

一是坚持突出重点,强化重点对象学法用法。以重点普法对象学法用法带动全民学法用法工作深入开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是我省法治宣传教育一以贯之的做法。抓住“关键少数”,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江苏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普遍举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宪法法律培训、宪法宣誓和旁听庭审等活动,全面贯通使用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在线学法考试系统,推动真学真考真用。抓住“关键时期”,针对青少年学生,联合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把每年5月的第一周确定为“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认真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全省中小学普遍设立法治知识课程,持续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读法律书 做守法人”和“唱响法治 畅想明天”主题活动,覆盖全省8千余所学校1200多万大中小学生,不断夯实青少年法律素质根基。抓住“关键环节”,针对广大企业,探索建立“法律进非公有制企业、进工商联所属商会、进工商联机关”的“法律三进”长效机制,做好依法诚信经营先进企业和履行社会责任优秀企业家评查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守法、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是坚持需求导向,持续推动“法律六进”。建立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服务对象万人信息库,开展2万人规模的法治宣传教育社会需求调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与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业务部门的情况通报制度,在强化信息获取能力的基础上,统一规范需求收集研判、服务产品研发、普法产品供给等工作流程,不断增强“法律六进”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回应社会学法需求,解决群众实际涉法困难。工作实践中,围绕群众关心的“衣、食、住、行、娱、乐、游”等环节,实施“法护人生”项目,发放《法伴人生路》手册,制作全生命周期公民权利义务清单,为公民量身制作法律意见参考等“私人订制式法治宣传套餐”,实现法治宣传生活化、分众化。同时,以“法润江苏”品牌为引领,全省上下广泛开展了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预防通讯网络诈骗”“抵制非法集资”“道路交通安全”“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融入、嵌入、渗透式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努力使法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三是坚持渗透融合,构建法治文化建设高地。以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高地为统揽,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全面深化组织保障体系完善、建设能力提升、作品创作繁荣、传播体系优化、法治文化惠民等“五大行动”,部署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年、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和成果展示年活动,一年一主题,一年一重点,逐步建成1.3万余个法治文化阵地,建成拥有近6万件作品的法治文化作品库,建成普法资源、信息发布、法律解读、产品推送“四大平台”合一的“网络普法联盟”,建成拥有近十万成员的乡村普法志愿者队伍,全面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系列活动,全面组织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全面培育“德法讲习所”等各类普法类社会组织,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宣讲、学法用法演讲、法治文艺汇演、法治书画展览、法治图书阅读、法治微电影联播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着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四是坚持普治并举,深入推进法治实践。我省注重用法治宣传教育引导法治实践,在法治实践中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扎实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为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立法源头治理。针对环境保护,先后出台《江苏省防洪条例》《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等11部地方性法规,着力改善水生态环境。2018年发布《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污染防治再出重拳。着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动全省各部门各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行政监督和问责,完善了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执法评议制、过错追究制等制度,积极推进法律的有效实施,确保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深化基层法治创建。始终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要求的生动实践,作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领、实践突破、由点带面,推广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标准化建设,加强动态管理,把村(社区)打造成政府提供优质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群众依法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依托、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石。目前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2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成率超过45%。

回顾过去一段时间我省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我们感到,当前我省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普法精准性和实效性还不够,人民群众对普法工作的获得感还有待提高;“法律六进”的载体还不够丰富,普法与法治实践融合的力度、“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度的实施仍需加强等等。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厅职能工作,狠抓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狠抓法治宣传联动互动以及与法治实践融合的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重点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始终把领导干部作为普法重点对象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各部门落实宪法宣誓和领导干部述法制度,举办宪法报告会、开展宪法学习培训、组织宪法法律考试等,通过务实管用的措施,着力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抓住青少年“关键时期”,开展“宪法公开课进校园”活动,征集评选宪法公开课优秀教案,录制并向全省中小学发放优秀公开课视频,引导青少年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加强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经营管理人员法律培训,将绿色决策与管理、低碳节能技改、清洁生产和智能制造等纳入培训内容,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诚信守法、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进一步扩大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推动实施“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办法、法治专业人员以案释法制度,不断完备法治宣传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人民调解法、法律援助条例、社区矫正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普法宣传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依托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便民服务中心等现有平台,推进村居司法行政服务站建设,推广和依托“12348”江苏法网等法律服务平台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向偏远乡村、新建社区延伸,进一步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引导村居民依法自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社区的和谐文明。

三是进一步凝聚普法依法治理整体合力。完善“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工作机制,指导建立第三方评价评估机制,探索开展“谁执法谁普法”年度履职评议活动,落实《“一月一法”普法提示》,推动国家工作人员旁听庭审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实现普法责任对全省党政机关的广泛覆盖。加强普法与执法的融合力度,继续推动说理式执法,策划开展司法、执法典型案例解读宣传活动,发布推广“谁立法谁普法”“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创新案例。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健全行政裁决制度加强行政裁决工作的意见》,推动行政裁决工作普法责任制落地。

四是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融合的力度。把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全过程,推进法治宣传教育与依法治理有机结合、融合发展。今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省食品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修改草案等四个草案,推动立法源头治理。在全省落实《江苏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全面实行阳光执法,着力规范执法行为。筹备召开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现场会,推进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建设,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创新推动基层民主法治创建提升工程。同时,积极开展法治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指导,在全省推行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为全国提供示范借鉴。 

 

江苏省司法厅

2019年6月1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