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民建江苏省委:
你委提出的关于推动沪苏“1+3”协同发展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及苏锡常都市圈联动发展,构建上海大都市圈。目前,我委正在牵头编制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江苏省实施方案》,将南通、苏锡常作为我省对接、融入上海发展的两大重点加以表述。对于苏州、无锡、南通等3市融入上海市发展,省相关部门均积极予以支持。一是支持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编制。今年初,上海市就上海大都市圈的编制方案征求我省意见,我委提出支持苏州、无锡、南通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范围,并建议扩展至常州,该建议已被上海市采纳。二是支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我省与上海市已就北沿江高铁经崇明岛过江接入上海枢纽方案取得一致意见。2019年3月,上海市和我省共同签订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合作协议》,就加快推进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实施、通州湾规划建设以及建立合作机制等达成共识。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协同。支持苏州、无锡、南通三地积极与上海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建成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无锡研究院、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苏州市、无锡市国家高新区已与上海等地先行先试“创新券”通用通兑。四是加快产业互动和对接。远景能源、波司登、中洋集团等知名企业在上海建设研发中心,就地利用上海的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三一重机、远东集团、东岳药业等企业,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上海的院士团队。
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苏州、无锡、南通三市积极加强与上海市的对接。苏州市正在积极打造“三大基地”,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延伸基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经济中心配套基地、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技术转移基地;无锡市与上海虹桥商务区管委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展示等活动,上海华虹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项目入驻无锡、上海中芯国际入股江阴长电,无锡的远景能源、药明康德等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均在上海设有研发机构;南通市借助“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加快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等合作园区建设,大力引进国际化企业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落户,与上海签订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沪通科技创新集聚区协议》等4项科技合作协议。“1+3”协同发展的融合度、密切度不断提升。
贵委在提案中提出的加强“1+3”协同发展的具体建议,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指导和思路。
一、关于强化交通的互联互通
1、加快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多层次轨道网。加快沪通铁路、南沿江铁路建设,力争2020年、2022年分别开通试运营;加快北沿江高铁前期工作,争取2020年开工建设。加快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建设,2018年12月,我省编制的《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2019~2025年)》已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规划建设如东-南通-苏州-湖州、苏州-淀山湖-上海、常州-无锡-苏州等城际铁路,并与上海就市域(郊)铁路进行规划对接,有效保障相邻地区一体化发展需求。
2、全力推进过江通道建设。适应沿江城市群跨江融合发展需求,突出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苏通第二过江通道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牵头制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关专项规划,我们将积极争取上海方面支持,共同组织深化崇海过江通道规划方案研究;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对接,争取将苏通第三过江通道(即海太过江通道)纳入国家新一轮长江过江通道规划。
3、共筑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按照交通运输部、苏沪浙皖三省一市政府印发的《关于协同推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发展六大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一体两翼”格局。鼓励以港航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展区域合作,积极支持江苏省港口集团、上港集团等港口龙头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合作,鼓励长三角港口群的各类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行业联盟。充分发挥南通港通州湾港区在江海联动中的作用,支持以通洲湾港区为重点打造长江经济带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助推提升长三角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
4、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支持南通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承接上海两场的溢出,缓解上海两场的交通压力。
二、关于加强产业对接
支持苏州、无锡、南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主动承接上海先进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环节转移,加强与上海产业协作配套。充分发挥苏锡通地区与上海市各自比较优势,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引导各地差异化发展,推进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纺织等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加强研发、制造、人才、资本、检测、应用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苏州、无锡、南通等3市开发区与上海重点园区对接,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在相关方面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鼓励在特定区域发展由上海运营管理的“飞地”,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分享的运行机制,在现行税法的框架下,研究税收分成方式并按程序上报。
结合自身产业优势,三市均对与上海产业互动提出下一步工作思路。苏州市明确,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扶持、加快发展的四大先导产业,积极吸引上海市产业创新资源,建设一批苏州市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无锡市充分发挥在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超算中心的优势,强化在物联网、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等信息领域的深度融合对接,吸引上海优秀企业和领军人才团队来锡发展,鼓励无锡企业赴上海兼并收购,建立研发机构,提升无锡企业发展水平。南通市谋划推动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与上海临港集团、漕河泾开发区、松江经济开发区合作共建通州湾沪苏产业园。
三、关于集聚创新要素
我省将将进一步发挥苏州、无锡、南通三地与上海一衣带水、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优势,促进区域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1、推进协同创新生态建设。着力推进上海、苏州、南通等地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产业对接和政策衔接,实现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自由组合;完善沪通科技合作机制,推动成立“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主动承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推动现有沪通合作园区提档升级,搭建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长三角北翼创新创业生态圈。
2、完善跨区域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支持苏州、无锡、南通三地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瞄准上海的重大科学装置、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科研机构、科研人才等优质科技资源,打破沪苏“1+3”区划界线,打通区域协同创新链的各个环节,为江苏特别是苏州、无锡、南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服务;支持苏州、无锡、南通等地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等,以高水平研发机构吸引上海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创新力。
3、持续推进“创新券”在通用通兑。按照《长三角区域“创新券”通用通兑工作规程》、《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管理办法》等文件,结合上海-昆山、上海-南通的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经验和方式,继续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的试点工作,探索科技创新券服务标准、服务内容与服务平台统一,服务机构互认,着力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创新券通用通兑。
感谢贵委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希望继续关心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2019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