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农工党江苏省委:
你委提出的“关于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委会同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旅游厅、省文物局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该提案对当下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面临的挑战、高质量发展绿色生产力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下步工作中积极采纳吸收。现答复如下:
一、以生态文明为方向,构建江淮生态经济区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
以打造具有平原水网地区特色的全国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开展农牧渔业转型发展、培育绿色产业集群、打造文化旅游载体等工作,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通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一)优化完善渔业养殖规划。修订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工作规范》和《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大纲》,科学布局水产养殖生产,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加快推进湖泊水产养殖业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压减网围养殖面积、养殖规模和密度,对规划区内网围养殖进行整改,沿洪泽湖6个县(市、区)严格按照“三区划定”要求,逐步转移和退出禁养区内的养殖活动,加快禁养区内的网围养殖退出,减轻洪泽湖环境承载压力。
(二)推动畜牧业绿色转型发展。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原则,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养殖场户改进工艺,配套完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以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重点,全面推进资源化利用。研究集成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循环新技术新模式,探索在有条件地区受益者付费的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效运行机制,打通农牧结合循环利用的通道。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继续创建一批部、省级示范场。
(三)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产业、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家居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规模发展。着力推进供应链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促进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降低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培育一批区域供应链领先企业。加快推进产业绿色化转型步伐,多批次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计划。推进优势农产品保鲜技术研发与应用,建设“从田园到餐桌”的一体化、全程可追溯的冷链物流体系;主动对接制造业生产经营全流程,积极介入采购物流、厂内物流、配送物流、逆向物流等全供应链环节。深入实施“电商拓市”,推动优质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观光旅游产品等上线营销,促进涉农信息发布平台向在线交易平台转型,支持建设以农产品为特色的农村电商平台,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支持宿迁、淮安等地先行先试,争取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试点。
(四)实施生态产品品牌化战略。挖掘开发和利用特色优质农产品地理资源,积极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加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力度,强化品牌整合和使用授权监管,依托现有国家地理标识产品等,打造标志性区域“大品牌”,讲好“区域品牌故事”。
(五)支持打造优质旅游载体。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小镇、星级乡村旅游区等为载体,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域内相关城市积极申报,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项目和文旅融合项目。引导支持区域内各地彰显生态优势,深挖人文内涵,鼓励依托湖荡优势开发精品水上旅游产品,加快融入“水韵江苏”旅游品牌体系,打造优质生态旅游目地。加快打造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一批有影响力、带动性强的精品旅游景区和黄金旅游路线。
二、以防治结合为原则,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体系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把发展重点转移到生态经济和生态保护建设上来,全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在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方面。落实《江苏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四个调整”。全面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柴油货车和船舶污染治理,加强高排放车辆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格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推进秋冬季错峰生产,强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不断提高新能源比重,逐步削减煤炭消费总量。
(二)在水污染综合防治方面。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巩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成果,组织开展“千吨万人”以上农村及乡镇饮用水源地调查评估和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水质改善“断面长”制,对断面水质出现下降的,督促启动强制减排措施。制定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实施水源涵养、生态清淤、湿地建设、湖岸带生态阻隔、入湖河流整治等综合措施,保护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确保良好水体水质和生态服务功能不降低。
(三)在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方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严把建设用地开发环境准入关,建立污染地块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开展涉重企业排查整治。整体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建立产地土壤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试点示范先行区。开展固废危废环境隐患排查,加强危险废物贮存规范化管理,提升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依法从重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处置危险废物等恶意环境违法行为。
(四)在城镇污水处理方面。加快推进老旧管网改造、雨污分流及排水达标区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能。督促各地制定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计划,推进区域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利用或永久性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进一步强化排污管网许可和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加快省级监管信息平台建设。
(五)在生态修复保护方面。适时启动我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政策研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三、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打造江淮生态经济区特色生态文化
(一)扎实推进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导各级政府加大地区文物资源调查力度,建立健全文物资源保护体系,及时将具有重大文化价值和地域特色的文物资源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编制文物保护规划,完善文物保护基础工作。结合乡村振兴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江苏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和展示利用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中的各类重要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今年5月3日至6日,在扬州举行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6月5日至8日,在淮安举办第二届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暨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主场活动。
(二)加快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注重保护非遗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完善非遗传承体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乡村振兴、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鼓励多种形式互动交流、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体验活动相互整合。依托省内研培院校支持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培养,提升设计水平,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感谢贵单位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1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