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杨伟红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4年10月,国务院批复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自创区)。自创区获批以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自创区建设的部署要求,按照国务院批复要求,瞄准自创区“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加强整体部署,强化任务落实,积极先行先试,凝聚各方力量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自创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苏南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4%,比全省高0.2个百分点;每万人发明专利超40件,是2014年的2倍,比全省高1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比2014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一、加强整体部署,着力强化自创区建设的统筹推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自创区建设,把自创区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召开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设立10亿元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出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创新政策,着力推动自创区先行先试。研究制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框架方案》,按照“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决策、一体化实施”的原则,推动实体化运作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大力推动自创区创新一体化。苏南5个设区市按照省有关工作部署,加强协同配合和集成联动,分别制定了本市《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各市和各国家高新区均成立了自创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省和各国家高新区均建立了自创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形成了上下联动、有机衔接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聚焦自主创新,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一是高水平推进创新型园区建设。淡化对GDP的考核,强化以创新绩效为主的考核导向,制定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建立季报、年报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动态管理机制。组织推动高新区创新发展、争先进位,根据自创区建设绩效,每年给予国家高新区奖励补助,累计下达奖补资金13亿元,各国家高新区全部实现进位,3家高新区进入全国前20名。苏州工业园区被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试点,10家高新区被科技部列为创新型园区或创新型特色园区。二是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制定《瞪羚企业培育方案》,发布《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发展报告》,加快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目前自创区内创新型领军企业达105家,其中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1家,均占全省的6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761家,占全省的70%,是2014年的两倍。2018年入围国家独角兽企业11家,全部在自创区,居全国第5,瞪羚企业达302家,占全省的86%,居全国第4。境内外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1560家,占全省的90%,38家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占全省73%。三是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培育太阳能光伏、智能电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达10家。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球微纳制造8大代表性产业区域,无锡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5%,占全省的64%。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深入实施“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483家,占全省64%,其中国家级132家,占全省77%;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62家,占全省78%,其中国家级133家,占全省68%。省级以上科技创业孵化链条31家,省级众创社区备案试点达29家,占全省64%,在孵企业超过2万家,占全省76%。深化开放创新,与以色列、英国等重点国别建立政府间产业研发合作机制,建设了中以常州创新园、纳米国际创新园等3家国家级国际创新园,苏州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等一批国家级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了产业科技创新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建设苏南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科技服务平台,苏州、江阴等5个高新区纳入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2018年科技服务业收入超过6100亿元,占全省的76%。
三、聚焦深化改革,着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一是制定出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强化自创区建设法律保障。《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18年2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成为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创区《条例》。二是大力推进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获科技部批复建设全国首个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区域的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印发《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启动建设南京未来网络、无锡物联网、常州光伏智慧能源等17家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着力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三是持续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深入实施“一所两制”“项目经理”等改革举措,面向全球聘请93名项目经理,组建44家专业研究所,衍生孵化企业580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3100项,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为江苏改革开放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四是加快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平台(线上服务平台)、一中心(线下服务中心)、一体系(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江苏科创板”正式推出,累计汇聚信息数据485万条,促成技术交易1500多项,带动全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五是推动落实激励创新政策。建立创新政策服务平台,完善“两员两团”政策落实服务队伍。推动中关村创新政策落实,率先落实“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等政策。制定《支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有关出入境政策措施》,落实公安部外籍人才七项出入境政策措施。近两年企业科技税收减免超过530亿元。六是积极开展区域创新试点示范。建设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关人才政策措施》,集聚国家重点人才计划超800名,其中创业类人才占全国的27%。推进苏南科技金融合作试点示范,发展以“首投”为重点的创业投资、以“首贷”为重点的科技信贷、以“首保”为重点的科技保险,各类创投机构管理资金规模达2200亿元。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创区设立分支机构,已建科技金融支行21家、科技保险支公司3家,累计认定各类科技金融特色机构96家,占全省的67%。开展专利保险试点,积极推广专利执行险、侵权责任险等专利险种,累计参保专利数超过400件,实现专利保险保费收入约300万元,风险保额5亿元。南京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苏州工业园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常熟县域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等加快推进。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入围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
四、聚焦区域统筹,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是统筹产业技术创新。围绕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布局建设纳米技术、医疗器械、智能装备、激光与光电、环保装备、通信与网络等7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了一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协同联动平台。制定《培育发展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意见》,支持每个高新区培育发展一个特色战略产业,初步形成南京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无锡高新区物联网、常州高新区光伏、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等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二是统筹创新空间布局。编制《自创区空间调整方案》,优化重大创新载体布局,完善产业空间结构,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和创新资源配置条块分割,加快形成“五城九区多园”一体化创新发展格局。三是统筹重大科技设施。每年省市联动实施一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的重大科技创新建设项目,2016年以来共组织实施项目90项,总投资700亿元。布局建设了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一批开放共享重大创新平台。四是统筹科技创新服务。建设自创区一体化服务平台,集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创新政策服务、科技投融资、开放创新合作、“双创”服务等功能,实现苏南各市、各高新区互联互通和“六个一体化”服务等功能。成立省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组织实施科技服务进产业园区苏南行动计划,年服务自创区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
您们提出的自创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出的具体建议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我们将认真吸收您们的意见和建议,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自创区建设“四个一”部署要求,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以强化统筹集成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工作力度,以自创区建设为引领,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进程。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1、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2019-2021年省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自创区内的设区市保持年均12%以上增幅。充分发挥自创区建设专项资金高新区奖补资金引导作用,激励引导自创区内各国家高新园区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省创新投资基金,重点用于自创区建设,围绕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前沿科技行业开展投资,支持天使阶段、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充分发挥省创新投资基金母基金的作用,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大力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自创区建设。鼓励和引导银行在自创区建设科技支行,促进科技支行建立完善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六专”服务机制,创新新型科技金融产品,为科技企业提供更加精准、专业的融资服务。加大人才金融支持,优化“人才贷”“人才投”“人才保”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
2、加快自创区创新一体化发展。借鉴欧盟科技一体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加快建立制度性、实体性的一体化工作推进体系。建立资金统筹使用机制,省市联动,部署实施一批跨区域、跨领域的重大区域协同创新项目。成立实体化运作机构,加强苏南5市创新合作联动,重点统筹好创新资源配置、创新空间布局和区域产业发展。制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一体化实施体系推进方案(2019-2021年)》,围绕产业创新集群,组织实施一批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重大科技支撑平台,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等,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矩阵”。大力推进创新政策一体化,鼓励各地结合自身基础,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3、着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支持各高新区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深化拓展与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的合作,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大力提升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等建设发展水平。着力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加大国际引才引智力度,探索建立吸引集聚国外顶尖科学家、创新团队的有效机制,深入实施江苏“外专百人计划”、“引智专项”,提升外国专家工作室、引才引智基地、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等建设水平。支持各高新区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等开放共享的优质创新平台,打造自创区建设核心战略力量。
4、探索开展新型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试点。重点选择新材料、生物医药、半导体三个前瞻优势领域作为试点方向,重点推进先进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运营中心、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CPU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采取“一业一策”支持方式,开展新型产业技术集成创新试点,探索构建系统性、开放性、长期性的新型产业研发创新组织模式,引导示范和带动产业创新集群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围绕培育发展“一区一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产业前瞻技术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着力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动平台,大力推进产业特色发展整体联动,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
5、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共享。加快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建设,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科技人才、科研机构、科学数据、科技金融、科研条件等十大资源,搭建共享、交易、创业服务等六大平台,努力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资源统筹体系架构,建设科技资源服务大平台,促进各类科技资源的汇聚、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创新科技资源共用共享举措,开展全省科技资源普查,提高科技资源的惠及面和利用率,进一步推进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实行管理单位和用户双向补贴。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手段,促进人才、知识、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高效组合。
6、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入实施科技服务业升级计划,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与引进高端科技服务业机构,打造一批连锁型、平台型科技服务集团。重点在新型功能材料、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集聚高端服务资源,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进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二期建设,完善线上功能和业务模块,备案建设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加强线下专业对接服务。推动由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具有明确市场应用前景但两年内未转化的,在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采取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实施转化,转让收益80%用于奖励研发团队。
感谢您们长期以来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