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关于我省高新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我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围绕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引领性的创新型产业。高新区是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培育和发展未来产业的核心载体。目前,我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共48家,其中国家高新区18家。高新区以占全省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34.1%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和37%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4%的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江苏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在推进高新园区未来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强化高新区产业规划引领。对新批的省级高新区(含筹建)和新升级的国家高新区,要求在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做好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推进“多规合一”。在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中,要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分析,科学选择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明确产业发展定位、目标和主要任务,完善保障措施。
2、统筹布局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为落实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上提出的“一特三提升”的发展要求,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意见》,重点支持每个高新区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一个重点培育发展的特色战略产业,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特色战略产业不同于主导产业,原则上各高新园区明确的特色战略产业不重复,避免产业同质化带来的恶性竞争和资源分散。大部分高新区明确的特色战略产业属于未来产业,如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新港高新园激光与光电产业、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西太湖高新区石墨烯新材料产业等。
3、布局建设产业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未来产业积极部署创新链,建优建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在高新区内引建共建了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未来网络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南京)中心、苏州协同创新医用机器人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在医疗器械、激光与光电、通信与网络等领域布局建设7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形成江宁智能电网、昆山小核酸等10个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
4、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瞄准国际产业前沿,抢先布局高端芯片、纳米等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产业前瞻领域,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着力加强‘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原创技术成果,引领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大力实施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2018年度省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科技成果转化等省级科技计划中落在高新区的资金超过5亿元,其中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中52.4%的项目和45.2%资金落在了高新区,有力推动了重点领域率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跨越,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如苏州工业园区的南大光电成功研发出集成电路产业亟需的高纯特种气体—高纯磷烷和高纯砷烷产品,并形成数十吨级生产能力,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江宁高新园前沿生物药业自主研发的抗艾滋病新药“艾可宁”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长效HIV-1融合酶抑制剂。
5、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小升高”计划,设立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专项资金,出台《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启动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建设。深入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重点培育占据行业领跑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全球知名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布全省高新区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的评估报告,遴选出独角兽企业8家,如苏州工业园区的信达生物制药、丹阳高新区恒神碳纤维等;潜在独角兽企业34家,如常州高新区中简科技、新港高新园中科煜宸等;瞪羚企业380家,如江宁高新园磁谷科技、南京徐庄高新区赛特斯等。在高新区培育形成了以100多家创新型领军企业、400多家独角兽和瞪羚企业、1000多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8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及面广量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支持创新型企业和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研发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6、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全面落实省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人才新政26条等政策,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快建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高层次人才招聘、考核、科研管理等制度,集聚培养一大批未来产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特色鲜明、专业化服务能力强的众创空间,培育未来产业“创业苗圃”。鼓励未来产业领域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利用其资源优势和运作经验,参与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各高新区围绕发展未来产业,设立和引进设计中心、创业中心、孵化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创新型孵化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配套的孵化体系。探索“互联网+”创业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孵化器+商业空间”等新型创业空间,鼓励发展企业总部型、技术中试型、专业园等多种类型的加速器。全省高新区共集聚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2566人,占全省的42.5%;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63个,在孵企业2.1万家。
您在提案中提到的关于我省高新园区未来产业发展的有关建议内容充实、针对性很强,我们将结合工作认真研究吸纳,今后将继续加大力度,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加快推进全省高新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不断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一是着力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加大招才引智力度,积极引建共建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突破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二是以培育发展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为抓手,优化全省高新区特色战略产业布局,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营造良好未来产业培育环境。三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充分调动和激发企业创新主动性积极性。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平台型企业,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非常感谢您对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建言献策,今后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给予江苏科技创新工作更多关注、更多支持。
江苏省科学技术厅
2019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