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吴晓蓓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构建苏北绿色发展增长极引领淮海经济区生态合作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加快苏北振兴,实现苏北区域竞争力新跃升,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大事要事。2017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苏北发展座谈会,明确新一轮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提出要着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更好地造福苏北广大人民群众,这对于苏北构建绿色发展增长极、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争取国家支持编制淮海经济区生态发展规划
国家层面,淮海经济区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河生态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启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淮海经济区区域范围已基本全部纳入到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内,在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编制过程中,我省将积极帮助协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在规划文本中力求突出淮海经济区各设区市生态共建、协同发展,突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和引领作用。
省级层面,一方面我省一直以来积极向国家争取将淮海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编制淮海经济区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7年省委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苏发〔2017〕20号)中指出,“编制实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根据《意见》要求,省发展改革委正指导徐州市编制《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同时明确徐州建设“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经济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创新创业中心、双向开放高地、科教文化中心)的目标定位,“推进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城际铁路规划建设”,为构建以徐州为核心的“一核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
提案中“扩展绿色合作空间,争取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试点,构建绿色GDP评价体系,探索欠发达地区绿色增长制度设计”,我们认为很有意义。苏发〔2017〕20号文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筑牢可持续发展基础”。省发展改革委正在开展生态经济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着力加大制度创新供给和示范引领,为加快建设生态经济区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和发展导向。下一阶段,将着重探索区域内淡化GDP总量规模评价的评价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以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生态GDP指标体系,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优质农产品、产业绿色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评价。以绿色考核评价体系、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机制创新等为重点,在财政金融、空间管控、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城镇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等方面研究提出支持方案,为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持续活力。
二、关于推动生态共建优化淮海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加大苏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263”专项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打造富有区域特色的生态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断面达标精细化管理,加强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立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水环境管理体系。推进实施国考、省考断面达标方案,对连续不达标断面采取通报、约谈和限批等措施,推动落实断面长责任,确保年内消除劣Ⅴ类国省考断面。加强水污染联防联控,深化跨界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大幅提升补偿标准及补偿断面数量。加强洪泽湖、骆马湖等良好水体保护,突出抓好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建设,强化调水水质监测和沿线执法监管,确保调水水质安全。推进饮用水水源规范化建设,全面开展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问题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2018年底前全部完成。加强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针对不达标入海河流的主要污染因子,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确保重污染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紧扣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目标,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系统加强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生活等领域治理,深化化工、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VOCs治理,大幅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将船舶排放控制区范围扩大到京杭运河江苏全段。力争到2020年,连云港、盐城降至35微克/立方米,淮安、宿迁降至45微克/立方米,徐州市降至50微克/立方米。
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年底前完成农用地污染状况详查,开展耕地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推进关闭搬迁化工企业遗留场地污染状况详查,逐步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落实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动机制,严控土壤环境风险。以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为重点,扩大典型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制定实施涉重园区建设规范,强化重金属重点防控区专项整治。加快危废安全处置设施建设,持续开展危废“减存量、控风险”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
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严守国家和省生态保护红线,强化生态红线保护监测预警和评估考核,考核结果用于测算生态补偿资金。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全面排查、严肃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生态共建,加快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和苏北生态保护网,扎实推进生态保护特区建设试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推进矿山地质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自然岸线整治与修复。
协同开展区域环保合作。为加强我省和山东边界区域环境污染整治,解决跨界污染纠纷,2006年9月,徐州市环保部门与连云港、临沂、日照等地环保部门共同建立了鲁苏边界环境联动合作机制。目前,鲁苏边界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已召开13次,出台了有关制度和办法,联席会议成员也由最初成立时的6个发展为22个。各会员单位按“联防、联治、联控、联动”原则,加强信息互通,联合开展跨界环保执法,及时化解边界环境纠纷。今后,在深化鲁苏边界环保合作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加强与安徽淮北、宿州及山东济宁、枣庄等地区的环保合作,建立区域大气和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等,共保区域环境安全。
三、关于建设低碳区域构筑淮海经济区绿色发展基础
积极构建绿色发展约束机制。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硬约束,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准入,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严把生态环保关口。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开展重点行业专项整治,按照国家要求,完成纺织、有色金属、农药、焦化、电镀和染料颜料制造等行业清洁化改造。全面淘汰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推动化工企业整合入园。实施化工园区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善现有化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
积极推进苏北地区创新绿色化机制。目前,盐城、徐州已纳入项目节能量交易试点范围。2017年,共完成节能量交易4笔,交易节能量2.64万吨标准煤,交易金额达192.84万元,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效果。积极研究落实将淮安、宿迁和连云港三市纳入全省节能量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节能量交易试点范围。支持盐城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四、关于调优产业结构让绿色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动力
着力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大力支持苏北地区开展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创建工作,2016年以来,已有7个企业列入国家绿色工厂示范,1个园区列入国家绿色园区示范,1个企业列入国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2016年,苏州电瓷厂(宿迁)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绿色制造集成项目,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苏北五市实现国家高新区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速超过10%。下一步将持续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生态园区创建)工作,建设绿色园区、工厂、绿色供应链,开发绿色产品。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支持南北共建园区提质增效。
大力推进产业绿色化改造。以节能降耗为重点,支持实施制造业绿色化改造工程。2017年,突出冶金、化工、建材、纺织、电力等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以锅炉、窑炉节能改造、电机系统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引导推动苏北实施一批重点改造项目,安排苏北地区省级节能专项资金5072万元,占全省资金额31.3%,形成节能能力约55万吨标准煤。鼓励重点用能企业深挖节能潜力,加大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推动重点企业提升能效和绿色化水平。
加快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按照“低碳、循环、绿色、生态”的内在要求,指导苏北五市加快实施《科技支撑苏北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加大循环经济、现代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型节能环保、高科技农业等战略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吸引省内外重大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及产业化,增强苏北地区经济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
多举措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不断优化发展格局,打造京杭大运河、江淮生态大走廊、东陇海丝绸之路、南黄海苏北段岸线、黄河故道等多条生态旅游发展带,选择有条件的廊道地区开展江苏旅游风景道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打造环洪泽湖、环骆马湖、高(邮湖)宝(应湖)邵(伯湖)白(马湖)湖荡区、微山湖湖荡区、沿海滩涂湿地等一批高水平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进一步丰富“水韵江苏”品牌系列。积极打造优质发展载体,推动连云港连岛、盐城荷兰花海、徐州汉文化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宿迁骆马湖等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培育洪泽湖湿地等一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加大苏北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力度,2020年底前力争全部通过国家验收认定。认真开展旅游营销和品牌建设。推动苏北地区旅游品牌整体建设水平提升,彰显生态优势,深挖人文内涵,不断强化苏北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配合苏北高铁路网建设,加快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咨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旅游交通与高铁无缝衔接。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铁路方面,淮海经济区已建成并运营京沪高铁、郑徐客专两条高速铁路骨干通道,初步形成了以徐州为枢纽,辐射淮海经济区的高铁网络格局。公路方面,我省至山东、河南、安徽的出省公路通道建设加快推进,近年来已建成徐明高速、G228、G204、G104、G518、G237、S205等,并结合全省高速公路网布局规划,进一步完善了苏北和安徽、山东等省的联系。内河航道方面,结合全省新一轮干线航道网规划调整,将徐宿连运河、徐宝线等航道纳入规划报批稿。下一步,将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连徐高铁、宁淮高铁、合青高铁苏北段、京沪高铁二线苏北段和一批国省干线公路和内河航道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淮海经济区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对你们提出的建议内容,我委将在工作中认真考虑和吸纳,并积极向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反映,加大力度构建苏北绿色增长极,推动苏北高质量发展。在此,衷心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不断地提出新的建议与意见。
2018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