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吕拔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建成我国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的主动作为,对全省重塑形成以功能区战略为指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服务、支持和保障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我委对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感到提案精准、务实地分析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内各地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对如何务实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协调平衡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对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启发。由于您的建议涉及面较广,我委主动协调省有关部门,针对提出的问题建议给予认真答复。下一阶段,将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系统谋划全局,加快形成“基本思路+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架构
2017年8月以来,我委启动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研究工作,9月形成了《江苏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基本思路》,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委着手开展江淮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区域板块功能定位、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同时充分考虑与地区现有生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将盐城市、宿迁市生态保护特区建设方案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目前规划已经形成初稿,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听取有关部门、市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前沿的眼界思路、更专业的理论基础对规划文本进行论证完善,上报省政府,同时推动省有关部门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
二、健全政策体系,不断加大省级层面支持力度
根据省委、省政府“1+3”重点功能区战略部署,为有效解决江淮生态经济区内的市县因发展生态经济造成的机会成本等现实问题,近年来我省在财政、土地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一是大力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环境保护与治理。2017年省级环保引导资金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4.24亿元,占切块资金的30.3%,用于地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全省开展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下达给江淮生态经济区补助资金2亿元,占比40%;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农村沼气工程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建设。二是加大升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17年中央重新确定生态红线区域划分标准,省财政将据此重新测算分配生态补偿资金,并考虑适度向江淮生态经济区倾斜。同时,在新一轮体制中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对包括江淮生态经济区在内的经济薄弱地区进行倾斜。三是加快研究出台推进湖泊退圩还湖治理工程的公共财政支持政策。省财政通过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等支持退圩还湖建设,同时全面启动了涉农(水)资金整合改革工作,支持各地将水利发展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支持水环境改善、退圩还湖等水生态文明建设。四是高度重视对江淮生态经济区的用地支持和土地政策保障。省有关部门将按照有保有压、重保优供、分级保障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江淮生态经济区用地计划和用地政策的支持力度,支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完善补偿激励机制和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两项政策优先在江淮生态经济区实施,推动区内符合条件的县(区)实施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省域范围内流转,对于需要纳入但尚未纳入节余指标省域流转范围的地区,将积极向国家自然资源部汇报争取。
三、调整考核导向,切实保障生态经济发展有抓手、能落实
进一步聚焦发展特色、突出发展质量,在编制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同时,开展了相关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一是探索区域内淡化综合GDP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优质农产品、产业绿色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评价。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评估核算区域生态资本价值。二是研究支持区域特色发展的政策方案,以绿色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创新等为重点,在财政金融、空间管控、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城镇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等方面,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支持方案。
四、创新工作方法,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宣传力度
为提振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信心、拓宽发展视野,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成功经验引领作用,我委将江淮生态经济区内各地在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中已经取得的可观成效、典型案例等汇编成册,形成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典型案例汇编》,供大家学习参考,其中耿车镇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案例和建湖县池塘循环水养殖案例于今年在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播出。下一阶段,一是进一步鼓励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启动省级生态经济区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生态经济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二是积极筹备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工作推进会,充分展示一年多来江淮生态经济区工作推进的实践成果。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共同推进经济区的开发开放。
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适应功能定位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在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将江淮生态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加快建立省、市、县(区)共同参与的生态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构,形成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二是支持地方开展部门设置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大部门制,精简工业类机构,强化农业、旅游、环保类机构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针对性。支持在生态功能集中连片区域开展管理体制创新,统筹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您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