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65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以苏中一体化建设推动扬子江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的提案)
时间:2018-09-07 11:14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九三学社江苏省委:

您们提出的关于“以苏中一体化建设推动扬子江城市群的均衡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实施“1+3”重点功能区战略是省委省政府重塑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创江苏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打破传统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加快行政区经济向功能区经济转型,有利于提升全省区域发展能级和协调水平。目前省委省政府先后印发实施了《关于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意见》(苏发〔2017〕20号)《关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苏发〔2017〕27号)《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意见》(苏发〔2017〕28号),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部署。

一、关于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注重苏中一体化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中一体化发展。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推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提高整体发展水平的意见(苏发〔2013〕8号》、《关于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苏政发〔2013〕30号)等文件,支持南通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扬州开展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泰州深化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加大对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苏中特色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在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中,明确提出要以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为导向,着力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建设共建共保等,加快形成聚集协同效应,对于苏中地区发展也作了重点部署。一是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提出要引导产业跨江融合、江海联动,重点打造沿沪宁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带、沿江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产业集聚带、里下河和宁杭沿线地区绿色生态产业带,引导各市围绕主导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打造2-3个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在全球有竞争力的地标性产业集群。南通市重点打造船舶海工、现代纺织,扬州市重点打造数控机床、精细化工,泰州市重点打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出要支持南通、泰州等地建设综合性立体交通体系,加快打造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加密过江通道、扩能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南沿江、北沿江高铁,构筑“1小时城际交通圈”。三是强化空间布局优化。提出要发挥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推进泰州中部崛起,强化南北传导纽带作用,集聚创新优质资源,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城市群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常州、泰州中部重要枢纽建设,加快盐泰锡常宜铁路和过江通道规划建设,培育壮大城市群锡常泰发展中轴,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辐射带动力的锡常泰经济区,成为扬子江城市群的中部支撑区。提升南通城市发展能级,建设成为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扬州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强化城市功能和品质塑造,打造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名城和人文宜居城市。

二、关于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注重苏中发展的整体性

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1”是指以沿江八个设区市为主体的扬子江城市群,“3”分别是指以淮安、宿迁两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兴化、阜宁、建湖5个县(市)域为主体的江淮生态经济区,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为主体的沿海经济带以及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同区域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高端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其战略定位是建设全球产业创新高地、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国际开放门户、绿色生态美丽家园、先进文化发展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排头兵。江淮生态经济区重点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空间开发模式转型,提升生态价值、生态优势、生态竞争力,打造平原水网地区“两山”理论创新实践地,建设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地带”、全国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其战略定位是生态产品供给重要区域、绿色产业集聚区、城镇绿色发展特色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田园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沿海经济带重点是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人海和谐,打造东部沿海新增长极,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成为江苏向海洋发展的“蓝色板块”,其战略定位是打造国家海洋高端制造业基地、海洋科技产业创新高地、“一带一路”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示范区、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先行区、滨海生态特色旅游目的地。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重点是强化产业支撑,提升城市承载力和吸引力,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引擎和全面小康的领头羊、淮海经济区的“CBD”,其战略定位是建设区域经济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创新创业中心、双向开放高地、科教文化中心。下一步,我们将依据各类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导向,协同建设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江淮生态经济区、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探索设立“1+3”功能区合作发展示范平台,研究提出与不同层面相对接、与不同主体相匹配、与各级行政主体职能相符合的“多级管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区域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区域互动合作机制,全面提升区域合作水平。

三、关于有针对性的出台支持苏中一体化发展的政策

苏中地区地跨我省沿江、沿海两个经济带,在全省发展大局中起到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和承南启北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政策创新。继续树立“一盘棋”观念,重点从产业转型、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财政保障、金融支撑等方面,协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同时指导苏中三市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努力放大政策集成效应,齐心协力增创区域协调发展新优势。二是强化项目推进。聚焦产业创新合作、重大基础设施、重点载体平台、生态建设、民生保障等领域,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谋划一批、实施一批、储备一批,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沪通铁路、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无锡至南通过江通道公路北接线、泰州至镇江高速公路泰州至高港段、宁通高速江广段扩容工程、海安至启东高速公路、阜兴泰高速公路兴化至泰州段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推进,苏中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大幅提升。我委将协同省有关部门,重点加快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建设,全面建成南京至省内设区市“1.5小时高铁交通圈”,支持南通、泰州等地打造成为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贯通沿海通道,推进南通至青岛铁路建设,增强港口服务能力,提升以北沿江高铁、南沿江铁路为骨架的沿江通道功能,协同推进快速交通、内河航道和高效信息“三网叠加”。培育城市群中轴通道,强化快速交通干线主体功能,推动锡常泰、(沪)苏通等城市深度融合,发挥沟通沿江与沿海地区作用。

 

                                                                                      2018年6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