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012号建议的答复
(关于建立生态经济区发展保障机制的建议)
时间:2018-09-07 16:15 来源: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字体:[ ]

沙安勤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建立生态经济区发展保障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是江苏学懂弄通做实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行动,是建成我国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先行区的主动作为,对全省重塑形成以功能区战略为指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意义。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对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作出全面动员和部署,省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全力服务、支持和保障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我委对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感到建议精准、务实地分析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内各地的发展现状和制约因素,对如何务实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协调平衡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对于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下一阶段,将继续会同省有关部门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系统谋划全局,加快形成“基本思路+指导意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架构

2017年8月以来,我委启动了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相关研究工作,9月形成了《江苏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基本思路》,10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我委着手开展江淮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区域板块功能定位、重大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深化细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重点任务、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创新,并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目前规划已经形成初稿,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进一步听取有关部门、市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以更前沿的眼界思路、更专业的理论基础对规划文本进行论证完善,上报省政府,并推动省有关部门编制相应的实施方案。同时,探索规划目标的调整机制,更加注重规划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注重对规划实施效果的定期评估和反馈,适时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为更好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提供导向支撑。

二、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建立适应功能定位的行政管理体制机制

在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将江淮生态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研究建立省、市、县(区)共同参与的生态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机构,形成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统筹协调机制。二是支持地方开展部门设置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大部门制,精简工业类机构,强化农业、旅游、环保类机构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和针对性。支持在生态功能集中连片区域开展管理体制创新,统筹生态保护和生态经济发展。

三、加强宣传发动,凝聚各方协同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磅礴力量

进一步宣传江淮生态经济区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制度创新方面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示我省认真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齐心协力建设美丽江苏的决心,凝聚全省各方对发展生态经济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共识,提振对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发展信心。一是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成果和典型事例的宣传。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环境日、“263”专项行动等重要工作,开辟专题专栏进行系列深度报道和评论,2017年省主要新闻媒体刊播相关稿件580余篇,及时反映了我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部署和积极进展。充分发挥先行先试成功经验引领作用,将区内各地在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中已经取得的可观成效、典型案例等汇编成册,形成《江淮生态经济区典型案例汇编》,其中耿车镇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案例和建湖县池塘循环水养殖案例于今年在央视《经济半小时》专题播出。二是进一步鼓励开展试点示范,研究启动省级生态经济区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选择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生态经济试点,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三是积极筹备召开江淮生态经济区工作推进会,充分展示一年多来江淮生态经济区工作推进的实践成果。四是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综合开发建设的包装、宣传力度,主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动社会力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吸引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规划实施,让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更多人所认识和接受。五是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各级干部深刻理解发展生态经济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实现路径,不断增强推进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同时,建议市、县同步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宣传,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带动作用,塑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积极引领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江淮生态经济区这篇大文章。

四、健全政策体系,不断加大省级层面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根据省委、省政府“1+3”重点功能区战略部署,为有效解决江淮生态经济区内的市县因发展生态经济造成的机会成本等现实问题,近年来我省在财政、金融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一是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2017年省政府投资基金与华融天泽公司正式签订《江苏省生态环保发展基金协议》,设立了生态环保资产处置、环保设施升级、生态环保股权投资等基金,目标规模800亿元。目前省政府投资基金正按照协议要求,积极推进生态环保发展基金的运作,支持省内绿色经济发展,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领域。二是积极拓展环保企业融资渠道。根据央行、财政部等7部委出台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我省与兴业银行、江苏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通过信息共享,发展绿色信贷。为更好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加大生态文明领域支持力度,着力解决企业贷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抵押担保困难以及利率上浮较大等问题,省财政设立“环保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风险补偿和贴息,引导商业银行为环保项目发放低息贷款,已于今年6月初完成“环保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合作协议的签署和财政拨款。三是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2013年我省建立了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中所列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饮用水源保护区等15类区域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截止2017年底省对市县共安排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70亿元。2017年中央重新确定生态红线区域划分标准,省财政将据此重新测算分配生态补偿资金,并考虑适度向江淮生态经济区倾斜。同时,在新一轮体制中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重点对包括江淮生态经济区在内的经济薄弱地区进行倾斜。

五、用好用足政策,认真落实国家涉及生态环保系列税收优惠政策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出台过一系列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免征减征企业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税;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比例实行税额抵免,等等。201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正式实施,加快推动构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绿色税制体系,强化税收调控作用,形成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省地税系统将继续牢固树立“不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就是收过头税”的理念,认真落实好各项税费优惠政策,鼓励纳税人用好用足相关税收政策。鉴于我国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除国家有明确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外,地方无权出台各种直接或者变相税收优惠政策。省财税部门将进一步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现状和政策诉求调研,及时形成可行的政策建议,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国家层面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

六、调整考核导向,切实保障生态经济发展有抓手、能落实

进一步聚焦发展特色、突出发展质量,在编制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同时,开展了相关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一是探索区域内淡化综合GDP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优质农产品、产业绿色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评价,并根据县区间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开展差别化考核评价。二是积极开展绿色GDP核算,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全面评估核算区域生态资本价值。三是研究支持区域特色发展的政策方案,以绿色考核评价体系、体制机制创新等为重点,在财政金融、空间管控、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城镇绿色发展、产业绿色化等方面,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支持方案。四是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点,形成与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挂钩的奖惩机制,为建立地区差别化考核机制提供制度保障。严格落实《江苏省党政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引导树立良好的政绩观。

七、厚植人才沃土,建立与生态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机制

将重点围绕江淮生态经济区人才资源缺乏、人才结构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多措并举增强区域人才资源支持,促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各领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加强人才培养。以深入实施江苏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为契机,从加强生态经济区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通过支持举办省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研修班等形式,引导各生态经济区开展大规模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加大生态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支持力度。二是注重人才选拔。鼓励支持生态经济区的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职称,推动生态经济区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同时,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中,注重加大对环保、生态农业人才的选拔,并给予相应的资助。三是激励人才成长。对从事生态经济区建设有关领域研究的博士后人员,在科研资助方面给予相应的资助,在高校招收相关专业的博士后人员时给予适当资助。对专业研究方向涉及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的留学回国人员,在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计划中给予一定资助。

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你们今后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2018年6月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