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局一直高度重视地质科普,依托我局多个科普场馆,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一方面,加强“硬件”建设。发挥南京地质博物馆、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镇江地质陈列馆等多个全国、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通过专题展览、科普讲座、手绘游戏等,讲授地质知识。其中,南京地质博物馆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建筑面积达9700平方米,年均接待参观超过20万人次,馆内既有地球科学知识的科普,也有珍贵的矿石标本等。刚才我们提到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其首批复制品模型就收藏在馆内,也是国内目前最完整的一套。此外,我们还积极助力地质文化镇、地质公园建设,不断延伸科普阵地。
另一方面,开展“三进”活动。推动地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在“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海洋日”等重要时段,与相关部门、中小学校、社会组织联合联动,举办科普讲座、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成就展、地球知识网络竞赛、创意性科普宣传文本发放等活动,鼓励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地质、走近地质。今年暑期,我们专门针对青少年开展了暑期研学活动,部分课程入选了当地爱心暑托班精品课程库,推动培养青少年的地质科普兴趣,埋下一颗热爱地质的“种子”。同时,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多次前往乡镇、社区进行地灾科普知识宣传,切实提高群众防灾避险意识。
此外,打造科普“精品”。在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创新科普宣传方法等方面狠下功夫,推进科普宣传精准化,着力打造地学科普名片。结合时事热点,与权威媒体合作推出“嫦娥五号登月背后的故事”专家访谈、地质灾害避险科普动画等,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开发多种科普资源,编写的6本图书入选自然资源部全国优秀科普图书,海水稻种植、深海可燃冰、汤山地热水的形成等一批科普作品荣获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品、江苏省自然资源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一二等奖。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履职尽责,推广地学知识,传播地质文化,探索更加贴近群众的地质科普途径,不断扩大地质科普覆盖面和影响力,让地质科普真正“破圈”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