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84号提案的办理答复
(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
时间:2025-07-02 14:35 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字号:默认

杨晓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指导扶持服务力度,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一、持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修订《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以法治护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行“一码通”赋码管理服务和家庭农场电子记账软件应用,全省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数超2.1万家,实行“一场一码、一码关联”,链接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中主营类型、注册商标、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情况,提高家庭农场管理水平。支持家庭农场服务联盟建设,凝聚社会力量促进家庭农场提质增效,提升协同发展和示范带动小农户能力。贯彻落实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规范使用财务会计软件,建立健全财会管理制度。统筹用好财政资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2024年全省统筹落实中央专项资金2.6亿元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家庭农场1280个、农民合作社320个,主体生产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二、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创新。“十四五”以来,我省立项支持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省科技计划项目258项,支持经费达到4亿多元。持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科技与产业对接,协同举办“科技成果进园入县”“科技特派员培训”等活动80余场次,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成果3300多项,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负责人、高素质农民等7000人次,选派农业领域科技副总400余人,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三、保障设施农业与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培强产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离不开所需土地资源支持。我省强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统筹,单列下达乡村振兴用地保障计划,对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公共服务等项目合理用地需求应保尽保。始终坚持“规范”与“保障”并重,积极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设施农业发展合理用地需求,省自然资源厅会同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关于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支持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进一步明确部分附属(配套)设施农业用地备案管理事项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结合我省实际明确设施农业类型、规模,规范设施农业用地取得和使用程序。

四、高度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支撑是关键。我省加强涉农类人才培养,开展农业类现代学徒制培养,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农业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培育“有技能、敢创新、能创业”的新农人,支持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聚焦“新农人”就业创业和培训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农人”创业培训项目,以电商直播、现代服务业等实用技能培训为载体,实现就业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有效融合。强化职称评审工作,全省先后评审产生近1.4万名农业农村领域高级职称,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开展省级乡土人才大师示范工作室、传承示范基地遴选建设工作,累计建成省级乡土人才培育载体600个、培养各类乡土人才逾20万人次。

五、不断拓宽农业领域融资支持渠道。积极拓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渠道。省财政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或相关固定资产设备购置等总投资不低于500万元的贷款,按照不超过2%标准给予贴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总投资500万元以下的贷款参照执行。引导金融与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截至2024年底,省政府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累计投资项目75个、投资金额33.80亿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投资支持农机装备以及新型食品等农业相关产业。引导保险机构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和主体实际需求,持续加大产品创新和研发力度,丰富完善农业保险产品体系。

您提出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下一步,我们将紧密结合实际,强化部门协同配合,进一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完善资源整合机制,激活主体活力。优化土地生产要素资源支撑,用好江苏省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培养更多适应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农人。用好普惠金融支农政策工具,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贷款提供增信,实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坚持农业保险支农惠农政策导向,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制度。二是强化技术创新驱动,破解发展瓶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需求,积极构建覆盖生产、管理和营销全链条多维度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构建智能化农业生产系统。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持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农业技术装备应用,着力打造一批智慧农场。鼓励支持高校院所在农产品保鲜、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提供更多技术成果,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三是拓展市场发展路径,推动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电商渠道,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指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调整生产布局,增强农产品市场适应能力。深入推动产业融合,持续打造“苏韵乡情”品牌,开展休闲农业系列推介活动,积极引导休闲农业主体创新业态方式、拓展消费空间。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模式转型升级,选派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深入到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协助打造农产品品牌形象,帮助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带动主体转型升级、创收增收。

感谢您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我省“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2025年6月23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