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戴道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美丽河湖建设为引领,坚持系统观念,突出“三水统筹”,深化源头治理,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国考断面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平。
一、着力推进综合治理。印发实施江苏省“十四五”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长江大保护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江北运河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沿海地区突出生态环境整治为核心,构建全省江河湖海生态环境“一保护三治理”格局。抓牢抓实水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规划,印发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为改善水生态环境提供坚实支撑。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地达标规范化建设及长效管护,巩固提升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狠抓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推进生态缓冲带保护与修复、生态岛和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等,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建立“每日监测预警、断面达标负责、现场督查督办”的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汛期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督促指导各地加强汛前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抓好汛期分析研判及处置、做好突发水污染事件应对。加强跨界河湖联保共治,与上海、安徽等相邻省份签订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共同维护和推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加强源头预防,建立覆盖省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助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部署推进“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五大行动,印发化工、印染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累计建成绿色园区108家、绿色工厂2088家。深入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推动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处理。制定重点行业工业企业雨水排放环境管理办法,积极开展涉磷企业排查,太湖流域2万余家企业全面完成整治。持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废水偷排直排违法行为,坚决守牢环境安全风险底线。
三、狠抓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出台全面提升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的实施意见,创新开展城市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组织各地编制县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发展规划,谋划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短板。聚焦城市污水直排、雨污分流不到位等问题和薄弱环节,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深入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截至2024年底,城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868座、污水处理能力超过2300万吨/日,建成污水管网约8万公里,建成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439.4平方公里,比例达77.71%。统筹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引导鼓励以县(市、区)为单元,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思路和“城旁接管、就近联接、独建补全”技术路径,注重污水厂网一体,编制“一图一表”,推进“十必接”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帮扶,有力促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着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认真落实《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方案》,组织以县域为单位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各地乡村振兴考核体系,进一步压紧压实地方责任。立足我省农村实际,印发《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导则》,指导各地根据村庄地理位置、居住形态、村庄规模以及城镇污水管网布置情况,采取就近接管、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等方式,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制定《江苏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开展已建设施“回头看”,对不能稳定运行和达标排放的老旧处理设施,分类实施整治,坚决防止“晒太阳”工程。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8万台(套),其中设计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处理设施纳入专业运维比例达到70%以上。贯彻绿色生态理念,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利用现有沟、渠、塘或河滨等,探索开展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试点,建设生态拦截沟渠、肥水收集池(塘)、生态调蓄塘等,对农田退水净化利用,促进农田生态环境改善。
当前,碧水保卫战迈向深水区,还存在许多亟待攻克的短板弱项,如您在建议中指出的,县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对滞后,污染治理能力空间分面不够均衡、需求供给尚未完成匹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您提出的建议,加强与省相关部门联动,协同发力,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巩固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一是发挥规划编制引领作用。着眼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精心编制“十五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精准识别主要问题,坚持“三水”统筹,明确重点目标任务,谋划实施一批水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二是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短板。组织落实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实施城市生活污水管网整治提升攻坚行动,持续开展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推动消除污水管网空白区,推进雨污水管网排查检测与修复改造,着力整治雨污水管网错混接,切实减少外水入流入渗,污水管网收集效能。全面落实乡镇污水处理“十必接”工作要求,持续加强排水户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建立健全排水管网养护制度,有序实施管网排查检测修复,不断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和水平。三是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建立健全“四统一”工作模式,鼓励以县域为单元采取统一打包委托专业单位进行建设运营管理,推动建立“厂网河”一体化、专业化运维机制,提高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水平。指导各地优化完善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机制,合理确定污水处理费标准,建立动态收费标准调整机制。积极用好“两重”“两新”、专项债等支持政策,指导各地全力争取中央等各类资金,支持污水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进工业绿色减排。严格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持续加强绿色工厂和零碳(近零碳)工厂、工业园区培育,引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继续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扎实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加快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处理,进一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五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争2025年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对常住人口较少、居住分散,以及具备条件的村庄,优先采取资源化利用方式治理,降低各地建设和运维成本。推行“电力看农污”非现场监管,组织对已建设施开展“回头看”,动态更新不正常运行设施清单,督促分类整治,落实整县制专业运维,到2025年设计日处理能力20吨及以上处理设施纳入专业运维比例达到90%以上。按照“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原则,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充分利用周边沟渠建设生态拦截设施,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区域农田排灌系统循环生态化改造,减少农田退水污染排放。认真落实《江苏省农村河道管护办法》,积极推行河道、道路、绿化、垃圾、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模式,巩固提高河道管护效能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