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江苏
减污降碳,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推进
——江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七
时间:2025-10-22 07:03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你有多久没在朋友圈晒蓝天了?这不是因为蓝天罕见,恰恰相反,近年来,蓝天举目可见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对好空气已习以为常。

“鸟中国宝”东方白鹳活动范围从扬州、宿迁、盐城等局部区域扩展至全省13个设区市,“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活动范围拓展至整个长江江苏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例证——“十四五”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省上下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在全省GDP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2024年PM2.5浓度改善14.6%,连续4年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改善6.3个百分点,连续3年达到优级水平;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太湖去年首次达到国家良好湖泊水平,实现历史性突破。

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目可及。五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美丽江苏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画卷正徐徐展开。

向“美”发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这几年,江水水质越来越好了!”南京江豚巡护员杨金海自小在江边长大,做了半辈子渔民后,开始用望远镜观测、用文字记录江豚活动状态,“从打渔到护江,看到如今江豚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感到这种身份的转变很值得。”在南京,长江“母子豚”忘情嬉戏、江豚捕食刀鱼等罕见画面不断被捕捉。

作为万里长江入苏首站和全省唯一跨江城市,南京统筹推进治污、治岸、治渔工作,“十四五”以来,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生态岸线比例提升至80.3%,72公里滨江绿道基本贯通,实现渔船退出、渔民退出、社保安置、就业安置等4个100%。此外,南京积极做好生态增容、洲岛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三个加法”,建成万亩滨江生态空间,统筹实施生态增容增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累计退出生产岸线37.6公里,修复沿江湿地1.2万余亩,林木覆盖率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一。

放眼整个长江江苏段,江豚的“朋友圈”不断拓展。五年间,江苏积极塑造“水韵江苏”特色,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无边江景一时新;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唱响新时代“太湖美”;组织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江苏“美丽中轴”;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制定实施近岸海域污染物削减和水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不断削减总氮、总磷含量。

在徐州,全长约6.8公里的铜山区城区绿道贯通工程(城市绿道)巧妙地串联起水域、景区等绿色开敞空间,形成了一条连续的绿色景观廊道,绿道覆盖沿线10多个居民小区。“以前出门只能去大公园,路途遥远且不方便。”家住久隆凤凰城的居民王阿姨经常带着孙子在绿道上散步,她说:“现在可好了,家门口就有绿道,走几步就能看到花草树木,心情特别好。”

五年来,江苏着力创造良好生活环境,有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持续完善城市绿地系统,绿地率超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16平方米,逐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公园里的城市”;大力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有效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共1000余个;开展群众“房前屋后”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攻坚,进一步提升群众的环保获得感和满意度。

在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李宗尧看来,江苏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相得益彰的生动实践,打破了传统的对立思维定式,把生态环境从经济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转变为内在的生产要素和价值来源,证明了二者非但不是矛盾体,反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命运共同体”,重塑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价值关系。

逐“绿”而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日前,位于宜兴市周铁镇的赫联·太湖西岸科创园里,瑞缔安工业技术无锡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生产车间内调试焊接协作机器人的运行程序。多年前,这里还是一家高耗能、高污染的钢铁企业。“十四五”期间,周铁镇探索构建智能制造产业优质生态圈,从“化工之乡”转型为“无化区”。“周铁有着‘国家机械装备产业基地’的称号,加之园区厂房既美观又设置合理,周边生态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是企业落户发展的理想地。”瑞缔安企业技术总监高晓伟说。

江苏大地上,一幅幅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领跑”、未来产业“播种”的产业热力图汇聚成绿色发展新动能。这五年,江苏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把新质生产力融汇在传统产业地位巩固、“1650”产业体系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中,实施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三年行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中,江苏入选9个;出台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产业“更新”,监管亦“上新”。作为长江干线泊位等级最高的散货港口之一,泰州靖江深国际智慧物流港区在全省首批推进封闭式料仓建设,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控设备运行和堆场状态。“与传统煤炭码头不同,靖江港采用全封闭智能化作业系统。”深国际港口江苏靖江港安环部经理秦旺兴介绍,在码头核心区,600米封闭式输送带直达料仓,喷雾抑尘、热成像监控、粉尘实时监测构成立体防尘网,实现作业全程无尘无噪。

姜堰铸造行业综合治理模式获全省推广,泰兴经济开发区跻身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国第三,累计创成省级以上绿色园区14个、绿色工厂178家……“十四五”以来,泰州深入开展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全市化工生产企业数量削减3/4,化工园区(集中区)由7个削减至2个,持续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培育壮大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步调扎实。

“十四五”期间,江苏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颁布实施《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发布省级生态环境标准数量全国领先;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2307万立方米/日,污水管网长度约8万公里,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8.9万吨/日;累计建成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约2200个,推动2.4万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备,生态环境数智化监管效能进一步提升。

“风光”无限,绿色能源撑起“半边天”

“十四五”是绿色低碳转型最快的5年。2021年年初,江苏的火电装机为10079万千瓦,占全省总发电装机的73%以上,高居全国第二,是“一边倒”的装机结构。

然而,在不足4年的时间里,绿色能源撑起江苏能源格局的“半边天”——

2024年10月底,江苏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已达约8183万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总装机规模的39.9%,成为江苏发电装机的第一大电源。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10862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45.1%。

江苏何以“风光”无限?转型有章可循。2022年6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规划》,提出到2025年,省内可再生能源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15%以上。

规划引领,政策护航,能源投资向“新”而行。

传统能源“焕发新生”——

江苏严格控制煤电新增规模,推进落后煤电机组关停,优化煤电结构,2021年到2024年,全省已累计淘汰煤电落后产能251.1万千瓦。

淘汰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8月,国信沙洲2×100万千瓦机组扩建项目1号机组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项目采用国内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传统能源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能力显著提升。

一边做“减法”,一边做“加法”,煤电的“绿色转身”,成为江苏能源系统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能源新业态“百花齐放”——

新能源供给不断丰富。盐城大丰沿海滩涂上,一排排海上“大风车”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今年1—9月,江苏海上风电发电量已达226亿千瓦时。

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加速。如东“光氢储一体化”项目现场,上万块光伏板向阳而立,句容仑山湖水库旁的山上,“充电宝”悄然运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如雨后春笋,为电网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调节能力。

绿电供给版图持续拓展——

本地产能虽增,绿电仍存缺口。江苏眼光向外,打通“外电入苏”大动脉。今年4月,西藏绿电首次入苏,山西、华北、新疆的风光电力,也通过特高压线路跨越千里,点亮江苏的夜晚。

逐绿前行,能源转型也从投资走向消费。

居民端,绿色出行蔚然成风。“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充满电。”位于昆山的江苏首座基于能量路由器的直流充电站,新能源车主频频点赞。江苏新能源车消费异军突起,2024年全省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128万辆,同比增长23.7%。

企业端,绿电消纳动能澎湃。去年11月,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大力实施绿电“三进”工程 提高绿电交易和消纳水平的通知》,让绿电进江苏、进园区、进企业,2024年全省累计成交绿电交易12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预计到“十四五”末,江苏绿电交易量将突破200亿千瓦时。

从街头巷尾的充电桩,到园区工厂的绿电表,绿色能源正从“电网数字”转化为“生活温度”与“产业动能”。江苏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