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踏上新征程,新质生产力成为新的奋进方向。镇江市近日出台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性文件——《镇江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重点从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内生动力、发展空间、增长活力等五个方面发力,推动镇江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全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提供有力支撑。
以问题为导向,《实施意见》坚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塑造新质生产力良好生态。
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围绕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有效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赋能、持续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等9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到2026年,全市力争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3-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达43%。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实施意见》就低碳转型,提出了提升低碳转型发展质效、全方位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锻造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实施路径。到2025年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并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实施意见》提出“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围绕持续打响“镇合意”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激发科技体制活力、着力塑造双向开放新优势等3个方面,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持续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明确了区域融合工作的发力点,围绕全面提高园区发展活力、积极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做好“外联”和“内聚”两篇文章,把重大机遇转化为“重大红利”,开拓发展新空间。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产业生态不够优,支撑产业集聚的资源要素较为缺乏等问题,《实施意见》也给出了解决方案,聚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夯实产业人才队伍支撑、深化金融赋能、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等重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推动土地、人才、资本以及数据等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集聚。
在此过程中,镇江将积极引导土地要素主要投向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项目。同时,深化工业用地弹性供给,鼓励工业用地多元混合利用,持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承诺制”出让模式。
根据《实施意见》,到2026年,镇江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稳步提升,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全面优化,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