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
凝聚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金融力量
时间:2024-12-06 08:1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默认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开发建设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开放创新、金融服务提升、金融风险防范等领域持续探索,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而立之年再出发。扛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担当,这座创新之城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效率,持续加大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的倾斜力度,倾力书写更高质量的“金色答卷”。

近2000家机构托起“金融高地”

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千余家金融机构散落其间。这里是全省金融机构种类最为齐全、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漫步湖畔,但见摩天大楼鳞次栉比,一家家银行、证券、保险的“金字招牌”不时撞入眼帘,展示出苏州工业园区在金融领域的丰厚“家底”。

然而就在30年前,如今这片热闹非凡、流光溢彩的繁华街区还是一块“池塘洼地”。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携手,在这里播下了一颗“种子”,点燃了共建园区的世纪梦想。从首期8平方公里起步,园区怀揣梦想,步履铿锵。

看好园区发展前景,嗅觉灵敏的各路金融机构争相抢滩,以创新金融服务助力园区开发建设快速推进。1994年,苏州中行紧跟园区改革发展步伐,成为首家入驻园区的金融机构。2001年,坐落于加城大厦的招商银行开业,至此,在苏所有中资商业银行全部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

彼时的园区,伴随着新世纪钟声的袅袅余音,轰轰烈烈地进入了大动迁、大开发、大建设、大招商、大发展阶段,城市建设拉开筋骨,产业发展高歌猛进,对更高质量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和强烈。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也闻风而至,在金鸡湖畔的这片热土上加速集聚,园区金融产业生态雏形初现。

为了更大程度发挥金融业的带动作用,园区抓住这一关键节点,适时提出“服务业倍增计划”,提出要打造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集聚度高、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市中央商贸区(CBD)——这便是后来的环金鸡湖金融集聚区域。

为此在2008年,园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CBD招商中心,专门负责CBD区域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项目、金融科技项目,以及企业总部及功能性总部机构、高端专业服务机构、生产性服务业、商业地产、品牌商贸机构等方面的招商工作,目标就是要以更加精准优质的服务为园区引来更多“金凤凰”,在园区金融产业集聚和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发力。这一招成效明显。银行、证券、保险等一批批“金凤凰”,无一例外地选择与园区这座创新之城同心同行。

发展势头持续向好,2010年,园区又紧接着推出“金融产业翻番行动计划”,提出用3年时间,重点在环金鸡湖、东沙湖、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和街道打造四个集聚区,将高质量金融生态的布局全面铺开。园区金融业自此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迎来更广阔的天地。

“投票”园区的金融机构共享发展硕果。其中,最早扎根园区的中行,深度参与了园区开发建设的每一个关键阶段,用实打实的行动助力“园区速度”。其自身也从一家成立时仅7人的分支机构,发展成为拥有近400名员工的二级分行,本外币存款与贷款规模均达约600亿元。

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982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187家。苏州全市超90%的银行分行、70%的证券和保险主体、近50%的基金管理人落户园区。

推动金融与创新“同频共振”

12月5日,苏州工业园区上市苗圃工程五周年暨上市苗圃党建共同体焕新升级活动在众人期待中如约而至。现场,一批新认定苗圃企业授牌,一批优秀导师、优秀学员以及机构、企业的负责人捧回奖项、收获认可,同时也扛起新一轮的任务和使命。

企业上市是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准,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2006年的秋天,深圳证券交易所,“金螳螂”敲响开市宝钟。这一敲,敲出了两个“第一”:中国建筑装饰行业第一股,苏州工业园区第一家上市企业。

18年后的今天,园区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66家,约占苏州全市总量的1/4。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园区针对上市企业、拟上市企业超前而专业的服务。

目前,园区已逐步构建起包括“苗圃工程”“育林行动”“参天计划”在内的上市全周期服务体系。其中,仅“苗圃工程”就推出了“苗圃学院”“苗圃贷”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苗圃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开辟绿色通道、打造IPO培训赋能体系……目前已累计助力33家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占园区全部上市企业的一半。

而“上市苗圃党建联盟”的成立,则将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企业单位的相关党组织有机联结起来,建立起沟通联络、多元服务、项目化推进等制度机制,致力于以党建为纽带凝聚助企惠企的服务合力,为园区企业进军资本市场点燃“红色引擎”。在五周年活动现场,“上市苗圃党建共同体”焕新升级。

在园区日益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中,除了上市服务,综合金融服务同样表现不凡。2020年起,园区探索打造“园易融”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连接资金需求侧和供给侧,提供“债权+股权”“线上+线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该平台上线至今,已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超708亿元。

集聚的金融机构,健全的金融服务,为园区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也让园区打造产业资本中心的路径愈发清晰。

早在2006年,园区国资企业元禾控股就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发起了中国第一家市场化运作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0亿元,在园区投资了16家创投基金,子基金总规模43亿元,资金放大规模达4.3倍,高效集约地带动社会资本进入高成长、高技术含量的创新企业。

4年后,又一重磅消息刷屏金融圈:我国首只国家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总规模达600亿元的“国创母基金”落户园区,主要投资于专注早期和成长期投资的创投基金,以杠杆之力“撬动”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园区目前已集聚备案私募基金超1000只,注册资本规模突破4100亿元,备案基金规模占苏州全市近40%,形成了“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在风光旖旎的东沙湖畔,江苏省首批特色小镇——东沙湖基金小镇已入驻基金管理人139家,设立基金750只,成为全国产业基金新高地和产业资本集聚地。

金融“引擎”点燃世纪梦想

回顾园区这30年来的创业历程,金融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稳步发展,日渐繁荣。

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园区先后出台“金融16条”、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进一步促进东沙湖基金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工业园区关于进一步推进苏州自贸片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覆盖金融机构集聚、数字金融发展、企业上市扶持、股权投资促进的全方位金融支持政策体系。

金融创新生态更加开放。园区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叠加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平台功能,不断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2020年以来,五项资本项目外汇业务创新试点、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外汇便利化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等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先行先试。

秉承中新合作的优势,从2019年起,园区连续6年举办中新(苏州)数字金融应用博览会,搭建数字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持续深化中新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也是优化金融生态的题中之义。为了构筑更加坚实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园区一方面系统性推进金融风险治理,健全完善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机制,持续优化宣教、排查、研判、处置“四项机制”,扎实推进地毯式风险排查,加强监测预警,织牢防非“天罗地网”;精准分析研判、科学有效地分类分级监管处置,打早打小成效显著。

另一方面,园区线上、线下并举提升宣教实效。线下,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推动警示滑稽戏下基层,实现防非教育基地、主题咖啡馆、金融为民服务点覆盖全区;线上,发布“金融啄木鸟”微信小程序,开设“金融啄木鸟”小课堂,讲解金融投资领域的热点问题,发布《阿权投资历险记》短视频,增强群众对金融违法犯罪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形成多元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群防群治”的良好氛围。

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保障了园区金融产业的稳定发展。近5年,园区挤压风险企业800余家,及时防范化解了一大批金融风险隐患,非法集资新发案件数、涉案金额数、参与人数连年大幅下降。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对金融业而言,这是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历史使命,更是重大战略机遇。

在园区这片开放创新的沃土,金融发展空间巨大、潜力无限。“面向园区下一个30年,我们将主动服务中新双边关系新定位,擦亮中新金融合作品牌,在争取开展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推动中新金融机构双向跨境投资等方面发力。”苏州工业园区金融发展和风险防范局局长朱晓焱说,同时还将依托金融和产业的强黏性关系,积极探索“制造+金融”“科技+金融”“人才+金融”发展路径,为园区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贡献金融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