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扬州市围绕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方便老年人日常出行、提升为老服务质量、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为老服务科技化水平以及管理保障,深入开展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活动,以公园+养老、医疗+养老、小区+养老的“3+”理念,布局养老服务设施;以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医养融合为主要内容,夯实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以老年精神关爱、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为抓手,践行积极老龄观,着力打造老年友好型“颐养之城”。
立法敬老
扬州颁布全国首部优待老人的地方性法规
10月11日,扬州市发布了以老年人优待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老年人优待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在老年人优待的内容、项目范围等一系列涉老优待措施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在扬州市范围内施行。
据悉,《条例》聚焦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着重对老年人最关心关切的养老、医疗、文体娱乐、生活便利、维权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予以回应,确保贴合老年人的意愿和需求,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
近年来,扬州还制定了《扬州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颐养社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成立了扬州市“一老一小”工作协调小组、健康扬州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了《扬州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扬州市“十四五”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文件。市相关部门聚焦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等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相继出台了《扬州市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推进街道养老综合体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扬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强化政策创制,抓好老龄工作顶层设计,老龄事业发展制度缺项逐步填补,政策合力初步显现。
友好社区(颐养社区)
构建居家社区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
近年来,扬州市着力以颐养社区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扬州好地方的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大力推进高质量颐养之城建设,营造“听得到乡音、遇得见熟人”的安养环境,持续提升广大老年人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统筹实施宜居住宅区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项目,组织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普及培训和技术运用大赛,10个社区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营造了老龄事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氛围。
2021年扬州市入选国家培疗机构转型养老机构重点联系城市,2022年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省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努力打造了兜底保障、普惠供给、品质服务的颐养之城“扬州品牌”。
扬州市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老年教育网络,有“江苏省示范老年大学”7所、“江苏省优质老年学校”11所、乡镇(街道)老年大学学习点103所,参加各类老年学校(学习点)学习的老年人比例达20.5%。连续5年,通过购买服务方式,面向社会征集实施温暖夕阳、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健康促进、健康养生等老年人精神关爱项目合计200个,惠及近10万老年人。对全市1088处老小区(零散楼幢)进行了整治改造,惠及居民约25.7万户。统筹实施宜居住宅区建设和适老化改造项目,制定出台《关于开展扬州市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指导意见》,累计加装187部电梯,先后有56个小区创成省宜居示范居住区。全市已有37个城乡社区建设单位通过省级验收,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达标率2.6%,其中10个社区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深入开展“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五年来共有7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敬老文明号”,13家单位被命名为省级“敬老文明号”。
智能助老
14.5万老年人学会了数字新生活
近年来,扬州市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高频事项,持续推动充分兼顾老年人需要的智慧社会建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技术服务创新并行,在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基础上,紧贴老年人需求特点,加强技术创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提供更多智能化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持续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助力更多的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为推动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2021年3月,印发了《扬州市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重点任务清单》,提出52条举措。全市自2021年起连续四年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普及培训工程,重点针对微信聊天、预约挂号、健康扫码、手机支付、网约车出行等老年人常用生活场景开展智能手机运用培训,四年来接受培训的老年人达14.5万人次以上,仅2024年全市已累计培训老年人32203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7.34%,让更多的老年人跟上智能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