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东流,郁郁葱葱的南京新济洲“人退鱼鸟归”,变身生态宝库;运河绵延,扬州三湾湿地风景秀丽,万千游人驻足流连;绿涛起伏,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浩瀚深邃,宛如人间秘境……
在GDP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的同时,全省PM2.5浓度从7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54.8%,连续3年以省为单位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从43.4%提高到92.9%、改善49.5个百分点,实现生态环境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苏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谋划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江苏的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笃定、越走越宽广。
治污攻坚,绘就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
9月的南京,高颜值“水晶天”频现,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大朵大朵白云。江苏空气质量“日记”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我省优良天数比率从60.3%上升至79.6%,上升19.3个百分点;2013年平均能见度为11公里,2023年增加到17公里,增幅达54.5%。
“气质”惊艳蜕变的背后,是江苏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扎实举措——2013年,首次以省委全委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江苏省委把“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列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六大目标”之一;2016年底,以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契机,启动实施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263”专项行动;2018年确立“1+3+7”污染防治攻坚作战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成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21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列入主要目标任务;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明确,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金秋的无锡梅梁湖景致秀丽,繁茂的水草在通透水面下随波摆动。今年夏天,梅梁湖蓝藻打捞量降幅明显,仅为2021年同期的50%左右。太湖治理是“国之大者”,2007年夏天,太湖蓝藻泛滥,臭味扑鼻。此后,江苏下大力气常抓长治蓝藻问题。
首创“河长制”、出台第一个最严的水污染防治地方条例、成立第一个流域治理机构……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治理创造了多个第一。10多年来,江苏投入治太资金超千亿元,太湖连续16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水质藻情为近16年以来最好;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2.7%,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值。
站在南通五山地区滨江地带远眺,江水浩浩汤汤,江岸葱茏蓊郁,天气晴好时,“微笑天使”江豚时常跃出水面。这里风光如画,生态休闲设施齐全,已成为当地市民节假日休闲观光的热门打卡地。沧桑巨变,昔日锈迹斑斑的工业岸线如今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城市客厅。
让百姓“推窗见绿、移步进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省一体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海湾等建设。
“十四五”以来,我省共建成农村生态河道2万公里,植树300余万株,新增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的风貌日益彰显。
如今,江苏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在城市,蓝天白云成常态;在农村,一村一落皆美景。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正在江苏大地上徐徐铺展。
“腾笼换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在张家港高新区江南智能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企业正加足马力生产。几年前,这里还是东沙化工园,由于产业层次不够高、影响沿江周边环境等问题,2013年关停转型工作启动,2017年正式实现整体关停,成为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腾笼换鸟”的转变,正是江苏绿色发展的缩影。
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的人口,产出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存在人多地少、资源缺乏、环境容量小的特殊省情。1978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省环境保护会议,20世纪90年代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新世纪初建设生态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从被动的末端治理向主动作为、源头治理转变,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越来越显著,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今年4月底,江苏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比例提升至38.8%。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我省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先划定耕地保护目标5990.2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5345.02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82万平方千米。
推进工业绿色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省钢铁企业1亿余吨产能全部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9家、绿色工业园区33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6家。
……
绿色低碳转型也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和空间。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成为外贸增长新动能。2023年,江苏出口“新三样”1949亿元,出口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同比增长12.3%,其中电动载人汽车出口规模同比增长3.6倍。
保护生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秋高气爽,徐州云龙山绿树葱茏,游客漫步在苍松翠柏间,尽享自然之美。
徐州被山峦环抱,这些山体以石灰岩为主,土层浅、土壤含水能力差,树木难以存活。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绿化覆盖率不足1%。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向荒山进军,开创了“石头缝里种森林”的奇迹,2023年徐州林木覆盖率达到31.58%。
江苏是典型的平原省份,新中国成立之初缺林少绿,平原水乡从护林造林开始保护生态。1982年1月,省政府颁布了《江苏省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绿色在江苏大地蔓延,全省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023年的24.09%。目前,全省建成国家森林城市9个,全国绿化模范市、县(市、区)46个。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2017年《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近年来,全省修复长江、太湖等区域湿地约100万亩,通过新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011年底的25.9%增长到目前的65.1%。
江苏的湿地保护成效让世界瞩目——常熟市、盐城市相继荣膺“国际湿地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安白马湖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的世界自然遗产。
金秋时节,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天一色,成群东方白鹳、白鹭等正在湿地里觅食、休憩。这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区域,1983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保存了大片沿海湿地。如今,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迁飞经过,近百万只水禽在这里越冬,是中国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一路向南便是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来到大丰滩涂,现已形成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今年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数量首次突破8000头。
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11个,整合优化后将为144个,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麋鹿、丹顶鹤、秤锤树、香果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