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尚洪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持续推进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
2017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作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大部署,其中,江淮生态经济区包括淮安、宿迁市全域以及里下河地区的宝应、高邮、兴化、阜宁、建湖5个县(市)域。五年来,江淮生态经济区紧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努力走出相对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先行路径。2022年江淮生态经济区优良天数比率为81.6%、较2017年上升了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下降到33微克/立方米、改善率达26.7%,国考优Ⅲ类比例为88.2%、较2017年提升25个百分点,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均超8%,城乡居民收入比均低于全省平均。
一是生态本底持续夯实。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在有限的城镇空间范围内做强城镇功能。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整治、黄墩湖滞洪区调整建设工程,流域防洪保安水平显著提升。加大对两市五县资金支持,2018年以来,共安排生态环保专项资金18.8亿元、下达水环境区域补偿资金1.03亿元;8个项目入选省生态安全缓冲区工程试点,获奖补资金5469万元;深入开展“环保贷”业务,2022年34个项目入库、18个项目实现贷款投放。统筹开展沂沭泗流域、淮河—里下河湖荡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洪泽湖保护,白马湖成功入选全国15个重点保护湖泊,淮河流域干流3个监测断面年均水质均达Ⅱ类,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升。“南水北调东线湖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山水工程”,在里下河地区划分环高邮-邵伯湖生态综合治理单元,支持高邮湖北岸小微湿地水系畅通、宝应里下河湖荡退圩还湖等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22亿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对里下河地区开展常态化指导帮扶,宝应、高邮、兴化创成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建湖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
二是绿色产业加速集聚。以产业绿色化和生态经济化为主攻方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淮安、宿迁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发展智能装备、光伏新能源、绿色物流等新兴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绿色生产方式,江淮生态经济区创新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1家,省级绿色工厂71家。淮安经开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苏宿园区获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着力集聚乡村旅游、水上旅游等业态,全域旅游交通系统加快打造。
三是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培育壮大优质稻米、设施果蔬等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粮食播种面积达2800万亩以上。加快构建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16家。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盱眙龙虾、宝应荷藕、兴化大米、洪泽大闸蟹等区域农产品品牌拥有较高知名度,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超过50个。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电商、生态养殖等特色富民产业,成功打造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主题创意农园。盱眙县、宝应县、泗阳县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数量占全省1/4,淮安区、宝应县、泗阳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获批。
四是加强科技与人才支撑。区域科教水平稳步提升,淮阴师范学院和淮阴工学院2021年获批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宿迁学院正在进行硕士学位建设点申报。推动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近两年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支持项目28个,省拨经费4150万元。支持建立上海交大苏北研究院(淮安)、复合涂层功能膜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宿迁)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对接实施省“双创计划”、国家人才项目项目95项。推进区域内13所技工院校改革创新,淮海技师学院建成5个二级产业学院。加强区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省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3家、示范工作室18家、大师工作室51家,81名乡土人才获评正高级、高级乡村振兴技艺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1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75家,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个。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进号角;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了明确部署。正如您在提案中指出的,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发展还需要在规划领导、生态要素、科技支撑等方面加大力度,优化思路、完善举措,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展现更大作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谋划。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深化体制创新,统筹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实施,研究加强对江淮生态经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省市联动建立专题协商沟通机制,强化市县主体责任落实。优化政策引导,指导相关市县制定本地区行动方案。研究调整完善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内容,建立符合功能区定位的考核评估制度。主动向上对接,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示范、争取重大载体支撑。
二是细化江淮生态经济区功能布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叠加机遇,以高品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彰显江淮生态经济区空间魅力,布局标识性工程项目,为功能区注入新内涵。着力打造宿迁生态大公园,支持里下河地区整体探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突出重大工程项目先导引领,重点实施基础设施、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工程项目。从江淮生态经济区承担的特殊功能出发,加大改革赋能和政策供给力度,有针对性地鼓励和引导功能区内部综合评价相对较低的地区补短板、强弱项。
三是巩固提升生态本底优势。着力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持续推进以水为重点的生态保护修复与城乡环境治理,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深化生态保护模式创新,探索“生态岛”试验区建设,突出里下河湖荡地区在“四带三区多点”生态保护热点总体布局的优先地位,谋划布局高宝邵伯湖群、建湖九龙口、兴化徐马荒等试点区域,保护和改善生物多样性。加快实施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建设等工程,逐年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城市防洪指导。加强集中连片优质稳定耕地保护工作,突出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等江淮湖群、水乡田园、千岛百桥特色。持续推进宿迁全省唯一全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总结推广自然资源部在我省吴中、江阴开展的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级试点经验模式,深入推进省级试点。
四是着力提升区域产业质态。支持打造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实施工业节能降碳示范工程,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示范。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创新创业带动富民增收等功能平台在江淮生态经济区落地。建立推动企业持续技术改造、智能升级和绿色转型的综合支持体系,拓展文化旅游富民、特色农业富民、精准创业富民等渠道,探索同成长、共分享的富民新机制。支持江淮生态经济区实施外出人员回乡计划、更多吸纳精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业人才落户。
五是加强科教人才支撑。加强江淮生态经济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珠峰计划”,鼓励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中心。支持各类科研与人才载体建设,指导申报各类人才计划,持续推进乡土人才工作,统筹优化技工院校布局,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提升课程教学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区域科研能力和人才支撑水平。深入推进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工作,组织南北干部人才双向交流,复制推广科创飞地建设中的经验作法,促进科创研发资源跨区域协同共享。
我委将继续深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相关规划与政策研究工作,加强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协调推进落实力度,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衷心感谢您对发展改革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2023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