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邹建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聚力推进“生态岛”试验区建设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我省国土空间高强度的开发,生态空间遭到不同程度挤占、自然生态破碎化趋势加剧等问题随之而来。2022年,我省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受干扰、受污染、受损害、受破坏等自然生态系统,实施科学的、积极的和适度的人工干预措施,实现人工支持引导下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正向演替,提高生态产品供给和转化能力,为全省的生态保护提供长效路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构建“1+1+N”制度体系。在分析全省生态系统现状、主要问题、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及生态敏感性的基础上,以水系流向、自然保护地分布、生态质量指数(EQI)、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物种迁徙选择等为重要依据,出台“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方案、实施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申报技术指南等政策文件,构建“四带三区多点”自然生态保护总体格局,形成“斑块-廊道-节点”多层级生态安全网络,形成一套完整的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制度体系,确保“生态岛”试验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二是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召开全省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培训班,开展“生态岛”试验区政策解读。按照《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申报技术指南》要求,以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根据物种分布和开发现状,分级分类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关系,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等级的“生态岛”试验区试点示范建设。组织地方开展“生态岛”试验区试点申报,前往试点申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座谈交流,指导地方科学谋划、总体布局,合理筛选重点工程,明确项目绩效,完善申报材料。根据地方建设积极性、“生态岛”试验区等级、重点工程项目设计和资金安排合理性等情况,筛选出技术路线合理、建设设计方案成熟、环境绩效显著、示范效应强的项目,形成第一批试点项目名单。
下一步,将积极推进开展以下工作,推动我省“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试点示范建设。计划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四带三区”范围内建设20个左右“生态岛”试验区,将相对隔离的、孤立的、分散的“生态岛”试验区串珠成链,提升自然地理单元的系统性和连通性,打造物种迁徙、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和“蛙跳”载体,进一步放大生态“大斑块”的链接效益,逐步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空间和绿色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联合省财政厅出台“生态岛”试验区配套奖补办法,对符合奖补条件的“生态岛”试验区项目给予资金奖补,优先支持将“生态岛”试验区试点项目列入“环保贷”“环保担”项目库以及纳入省级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试点项目库,撬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其中。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活力,针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项目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强化用地保障。按照“分级保障、省级统筹”的思路,确保对“生态岛”试验区建设中的省市县各级重大项目用地计划保障到位。在“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各类项目用地手续办理上,开辟绿色通道,采取容缺受理、重点保障、优化程序、责任到人、限时办结等措施。四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认真落实《江苏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着重在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及产权界定、价值核算、交易规则、自然资源配套支持政策等方面开展探索,为“生态岛”试验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路径方向。五是加强规范化管理。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岛”试验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生态岛”试验区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制订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明确组织实施单位,统筹项目推进,对工程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度分析通报工作进展。省生态环境厅和设区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建立项目日常协同管理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处理。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相关部门成立考核评估组,对“生态岛”试验区的建设完成情况、建设管理、指标现状、质量控制等进行考核评估,保障项目高质量建设。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