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走出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
时间:2023-05-30 16:59 来源:高邮市政府办公室 字体:[ ]

近年来,高邮市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建设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高邮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将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全域旅游发展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非遗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与文创产品,有计划、有选择、有成效地推向市场,进一步激发了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非遗文化魅力日益彰显,非遗工作效能更加突出,走出一条传统“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行业“头雁”领航,带动乡村振兴

高邮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省级7个、扬州市级18个、高邮市级84个,高邮非遗传承源远流长,是水乡文化依傍市井,走向生活的典型代表。部分非遗项目在产品迭代升级的过程中,率先探索建立市场运作、农民受益、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摸索出多种非遗项目落地成金的发展模式。高邮市界首陈华记茶干食品厂,于1758年始创界首陈西楼茶干作坊,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2009年7月,“界首茶干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厂负责人王才富于2016年获扬州市非遗项目界首茶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4月,陈华记茶干食品厂入选扬州市首批非遗工坊名单,近三年来,界首茶干平均年产值900多万元,平均利润180万元,企业直接带动就业人数35人。“高邮咸鸭蛋制作技艺”作为江苏省级非遗项目,历史悠久,底蕴深厚。2022年扬州市公布首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高邮市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上榜。繁育中心经多方努力,现已成为集“保种扩繁、精品加工、文化展览”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并计划于高邮鸭展示中心建立传统高邮咸鸭蛋制作工艺展室。如今的高邮,鸭蛋生产企业达100多家,年均加工蛋品超11亿枚,产值超过18亿元,惠及农户3.12万户。“头雁领航”作用日趋明显,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与新动能。

打造品牌形象,完善非遗产业链

文化传承更需彰显时代特征,高邮市巧借“非遗”东风,积极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独特城市IP“好事成双在高邮”,吸引大型文化企业合作搭建“非遗+文创”产品销售渠道;通过“中国双黄鸭蛋节”等平台窗口推动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扩大品牌影响;同时深入挖掘非遗项目内涵,着力推进非遗产品跨界融合,让非遗“老手艺”扎根城市“新土壤”。近年来,高邮市以秦邮董糖、界首茶干等非遗产品为特色开发的“邮礼邮味”城市伴手礼频频亮相省市各级展销活动,在他乡大放异彩,成为擦亮高邮“非遗+”旅游的金字招牌。高邮市充分利用展示窗口和平台作用,助力高邮非遗“走出去”更“火起来”,鼓励各企业积极探索“电商平台+线下门店”“线下体验+线上采购”的模式,已形成一批稳定的网络销售订单;逐渐上升的热度助力传统工艺企业全力挖掘培养手工艺人,搭建传习、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逐步实现“从点到面”“从散到聚”提档升级,非遗产业链愈加完善。

拓展形式载体,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保护传承、特色旅游发展、产业融合壮大,都需要通过创新平台载体,实现三者的融合互促。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高邮市采取“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休闲旅游”的形式,打造“‘邮’你有年味,暖冬游高邮”等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2021年,高邮市“非遗进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被认定为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高邮市以景区为展示平台,成功举办“非遗民歌展演”“文化文艺进景区·非遗陪你过大年”“2021年好事成双·新春大集”、“非遗进盂城驿”等系列品牌活动。在活动期间,开设非遗集市,组织非遗美食和文创产品现场销售,找到非遗和现代生活连接点,推动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营造优越的人文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满足市民游客“吃非遗”“玩非遗”“赏非遗”“学非遗”“购非遗”等需求,高邮的非遗资源正逐渐成为带动城市周边文旅及各项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